西藏高原上的拉萨,远在唐代初年即已成为吐蕃的都城。当时称为逻些[32]或逻娑[33],这只是音译的不同。从那时起,迄今一千多年,拉萨一直成为这个地区的政治、文化和经济的中心。
拉萨位于拉萨河北岸。拉萨河就是唐代逻娑川。它经过拉萨之南,西南流会合羊八井河,注入雅鲁藏布江。这里四山环绕,碧水如带,河谷宽广,阡陌纵横,气候温和,而附近几条河谷又都是交通孔道,可以通到更远的地方。这里虽是平川,却还有两个小山:一为布达拉山,一为招拉笔洞山,都是平地突起的石峰。布达拉山周回五里。招拉笔洞山较为矮小,就近在其西南。
唐时的拉萨已有相当的规模。传说布达拉山上的布达拉宫和其在南的大昭寺,那时已经建立,而布达拉宫尤为当时赞布建牙之所。不过那时的人尚多游牧积习,秋冬始入城隍,还多居于庐帐之中。大昭寺门前迄今犹竖有唐蕃会盟碑,记载当时汉藏两族亲密的友谊。大昭寺和布达拉宫相隔五里,当时的都会可能就是围绕大昭寺兴建的,只是街道狭隘,显得拥挤。布达拉宫后来长期成为达赖喇嘛的住所。这个宫殿历经整修,金碧辉煌,为西藏最著名的建筑。可是布达拉山下仅有房屋不多的小村落,和以大昭寺为中心的城区一直未能够连成一片。
拉萨附近还有一些大大小小的林卡,林卡是园林的意思。在以前,每到夏令,达赖喇嘛就移居拉萨以西的罗布林卡。拉萨周围尚有几个较大的寺院,其北十里为色拉寺,其西二十里为哲蚌寺,其东五十里为噶尔丹寺。这三座寺院在宗教和政治方面都有较高的地位和较大的力量,为藏中各地所不及。
(原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1辑,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7月)
【注释】
[1]《三辅黄图》。
[2]《史记》卷四《周本纪》。
[3]《史记》卷九九《刘敬传》。
[4]《书·多士》;《史记》卷四《周本纪·正义》引《括地志》。
[5]《左传》庄公二十一年。
[6]《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7]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队《隋唐东都城址勘查和发掘》,刊《考古》1961年第3期。
[8]侯仁之《历史上的北京城》。
[9]侯仁之《历史上的北京城》。
[10]《三国志·吴书》卷二《孙权传》。
[11]《天下郡国利病书》第八册《江宁》引韩邦宪《东坝考》
[12]《晋书》卷六七《郗鉴传》。
[13]朱偰《金陵古迹图考》。
[14]《隋书》卷三一《地理志》。(www.xing528.com)
[15]《天下郡国利病书》第八册《江宁》引《京城图志》。
[16]《读史方舆纪要》卷二〇《江宁府》。
[17]朱偰《金陵古迹图考》。
[18]陈达祚、朱江《邗城遗址与邗沟流经区域文化遗存的发现》,刊《文物》1973年第12期。
[19]《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
[20]《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
[21]《新唐书》卷五四《食货志》。
[22]《容斋随笔》卷五。
[23]《新唐书》卷一三四《韦坚传》。
[24]《全唐文》卷七五《大和八年疾愈德音》。
[25]《全唐文》卷二九一,张九龄《开大庾岭路》。
[26]《新唐书》卷一四四《田神功传》。
[27]《读史方舆纪要》卷二三《扬州府》。
[28]王秀楚《扬州十日记》。
[29]《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四《松江府》。
[30]叶梦珠《阅世编》卷七《食货五》。
[31]民国《上海县续志》。
[32]《旧唐书》卷一九六上《吐蕃传》。
[33]《新唐书》卷二一六上《吐蕃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