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清北京城的规模与发展历程

明清北京城的规模与发展历程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明清北京城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城。这样的移动使新的北京城较元大都城为狭小。元大都城周回六十里,明北京城周回才有四十五里。明北京城内仍建皇城和宫城,宫城称为紫禁城。大明门北对紫禁城的承天门。后来到明世宗嘉靖三十二年,又在北京城南筑起外城。明时虽缩小元大都城,后来成为北京城的内城。北京城外城是明代新扩的。明清北京城中也有以天街和御街相称的街道。元时北京城内设市不少,而以钟楼近旁积水潭最为繁华。

明清北京城的规模与发展历程

明清北京城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城。这是明初因元大都城改建并经后来增补而成的都城,清人继起,承袭其旧规,以迄于今。明初对于大都城的改建是压缩其北部,并使之向南扩展。其后的增补是在向南扩展了原来的大都城之后,在其南面又增建新城。因为有了新城,原来的城就称为内城,其南的部分别称外城。

由于元大都城北部被压缩,原来城东面北头的光熙门和西面北头的肃清门也被隔到城外。其南面的丽正门、文明门、顺承门也向南移徙。稍后改丽正门为正阳门,文明门为崇文门,顺承门为宣武门。这样的移动使新的北京城较元大都城为狭小。元大都城周回六十里,明北京城周回才有四十五里。元大都城的光熙门和肃清门被隔到城外后,明时再未增置,因而就只有9座城门。东西两面所留下的各两座城门未另更新址,只是后来名称有所改易:东面的齐化门和崇仁门改为朝阳门和东直门,西面的平则门和彰义门(即和义门)改为阜成门和西直门。北面城墙南移,城门还是两座,东为安定门,西为德胜门。明北京城内仍建皇城和宫城,宫城称为紫禁城。皇城周回十八里有奇,紫禁城周回六里有奇,大体皆仍元人之旧。皇城6门:正南为大明门,还有东安、西安、北安和长安左门、长安右门[35]。大明门北对紫禁城的承天门。长安左街门和长安右街门就在承天门前的东西横街上。大明门南出就是正阳门。

后来到明世宗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又在北京城南筑起外城。外城包京城之南,转包东西角楼,长二十八里。有七座城门:南面3座,中为永定门,永定门东为左安门,西为右安门;东面为广渠门,西面为广宁门;东北角为东便门,西北角为西便门。后来到了清代,仍因明代旧规,仅改皇城南门大明门为大清门,北门北安门为地安门。这样的规模从那时起就已确定下来,历经清代、民国以迄于现在。

前面曾经提到明初因元大都城设立的33坊,是因元时50坊而少有增减的。此后相当长久的时期殆仍依此划分。后来增建了外城,和内城一样,也分列诸坊。虽仍分属大兴、宛平两县,却另设中、东、南、西、北五城,内城外城亦分属五城。五城各设御史巡视,所辖有兵马指挥使司等,盖属监察和军事设置,与大兴、宛平两县的行政区划不同。两县区分,仍然以正阳门(即元丽正门)和北安门(即元厚载门)一线分东西,至于外城,当是正阳门和北安门一线的引伸线,即正阳门和永定门之间的一线[36]

清时对于明代的五城大有调整,内城分为五城。新的五城是于原来的中、东、西、北四城之外增设南城,由东城析来自崇文街东单牌楼南起,至王府大街路东一段,由中城析来东长安门南沿城墙至西单牌楼双塔寺路南一段,由西城析来由宣武门起至泡子街一段。其他各城自然也难免相应的调整。外城亦分为五城:正阳门街居中为中城,街东则为南城、东城,街西为北城、西城。这样的定制,后来也还有所调整,光绪末年就以区来划分,内城外城各分为10个区,但这并不等于把原来的五城各自分为二区。

明时虽缩小元大都城,后来成为北京城的内城。内城的街道大体仍同于元大都城。由于移元丽正门、文明门和顺承门,并改为正阳门、崇文门和宣武门,原来三门所依的大都城南城墙也一并拆毁。城址即改成街道,就是后来的长安街。承天门前的长安街中间一段,设有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两门之间禁民间往返,两门之外竟成了通衢。长安街东端伸到崇文门街,两街之交处有单牌楼,其北更有四牌楼。四牌楼东行,可通至朝阳门。长安街西端伸到宣武门街,两街之交处亦有单牌楼,其北同样更有四牌楼。此四牌楼西行,可通至阜成门。两单牌楼分称东单牌楼和西单牌楼。两四牌楼亦分称东四牌楼和西四牌楼。东西长安街和两单牌楼、两四牌楼所在地,都是当时的通衢大街。

北京城外城是明代新扩的。外城南面也有3门,其中只有永定门北对正阳门。正阳门大街自可直达永定门。可是左安门和右安门就不能各自和崇文门、宣武门相对称。东面的广渠门和西面的广宁门遥遥相对,其间有几条相互连接的街道,使这东西两门可以连接起来。这中间的几条街道也就都能显示出重要的作用。崇文门大街和宣武门大街也都能达到其间的有关街道上。这样的情况沿袭了很久,一直到现在还没有很多的改变。

明清北京城中也有以天街和御街相称的街道。御街指的是由承天门(即后来的天安门)南行,出正阳门,一直向南,直至天坛的近旁。天坛在永定门内稍偏东处,为明清帝王祭祀天神之所。御街的名称不仅为民间所习用,就是清高宗也以此相称。清高宗有《乾隆三十八年正月御制诣离宫作》的诗,诗中有句说:“玉辇陈仪金水桥,午门钟动御街遥。”天街指的是承天门前的东西街道,就是现在的长安街。上面所说的长安左街门和长安右街门,就设在这里。每日百官奏进,皆从两长安门出入,就是守门者也常有数百人之多,看来非常严肃,和唐长安城中的天街不大一样。

元时北京城内设市不少,而以钟楼近旁积水潭最为繁华。明时通惠渠水道受阻,航运中断,市肆遂逐渐萧条,且显得陆续向南移徙。东四牌楼和西四牌楼以交通较为便利,就接踵而起。元大都城已有一些即以所专卖某些货物为名的市,明清时习俗犹在。明时东华门附近王府街东、崇文门西有灯市,据说:“市之日,省直之商旅,夷蛮闽貊之珍异,三代八朝之骨董,五等四民之服用物皆集。”清时,灯市也已萧条,仅存灯市之名,犹可略觇当年的盛况。灯市萧条后,代之而起的当为王府大街。灯市还有市之日,王府井大街则长年为市,中无断期。

明时内城最为重要之市,则是大明门前棋盘天街。当地多官署,府部对列街之左右,天下士民工商云集,百货杂陈。此风至清时犹未稍憩。清代前期,内城各处的市肆似稍逊于往时,盖当时内城各处除皇城外,皆划为八旗人等居住之地,他人不得涉足其间,市肆也就不振。

明时最为繁华的市肆固在大明门前棋盘天街。大明门南就是正阳门。因而繁华的市肆就向南扩展到正阳门大街。正阳门俗称前门,正阳门大街也就是前门大街。前门大街的繁华最后还超过了棋盘天街,而且从那时起,一直繁华到现在。尤其是大栅栏更受人称道。

明时增建了外城,民居逐渐繁多。清代前期内城尽改为八旗的居地,外城人户更为增多,前门大街市肆虽为繁华茂盛,似尚不能应付裕如。因而专卖某些货物的市肆,也就先后蜂起,甚至成为所在街道的名称,迄今市容虽已改易,犹可据以略知当年的盛况。正阳门的煤市口和猪市口,崇文门外的米市口、柴市口,宣武门的骡马市街、米市口、菜市大街皆其著者[37]

【注释】

[1]王仲殊《汉代考古学概论》。

[2]《三辅黄图》卷一《都城十二门》:“长安城南出东头第一门曰覆盎门,一号杜门。”又说:“长乐宫在城中,近东直杜门。”据此,杜门的名称和所在地是确凿无疑的。《三辅黄图》又说:“其南有下杜城,《汉书》集注云:‘故杜陵之下聚落也,故曰下杜门。’”《水经·渭水注》亦引《汉书》集注注文,谓为应劭所说。这只是应劭对于杜门的解释,不能以此而谓此门本为下杜门。《三辅黄图》还提到长安城北出东头第一门,并说:“曰洛城门,又曰高门。”《水经·渭水注》在说过覆盎门之后也提到这一城门,其说是“(北出)第三门本名杜门,亦曰利城门,其外有客舍,故名客舍门,也曰洛门也”。这里所说的杜门,明显是愆文。杨守敬《水经注疏》也说:“《黄图》亦曰杜门,则后杜门不应有。不宜以《水经注》的愆文,而谓《三辅黄图》为讹误。”还应该指出:长乐宫的位置是近东直杜门。如果以洛城门为杜门,则长乐宫北还有大明宫,如何能够和所谓的杜门相对?明白这一点,则有旗亭楼的杜门大道就和洛城门无关了。

[3]这里论述汉长安城的资料大都征引自《三辅黄图》《水经注》。

[4]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发掘队《唐代长安城考古纪略》(《考古》1963年第11期):“初步实测外郭城东西广(由春明门至金光门的直径)9721米,南北长(由明德门至宫城北面之玄武门偏东处)8651.7米。由明德门(外侧)至皇城朱雀门南侧为5316米。实测宫城东西广2820.3米(此数为太极宫、东宫、掖庭宫三部分之总合),南北长1492.1米。实测皇城东西2820.3米,与宫城同,南北长1843.6米(由南城墙的外侧至宫城南墙的南侧)。”

[5]《全唐诗》卷四二四。

[6]《全唐诗》卷三四四,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7]《全唐诗》卷五二四,杜牧《七夕》。

[8]隋唐长安城的坊,隋时称里。《隋书·地理志》说:“里一百六,市二。”《大唐六典》卷七《工部尚书》:“凡一百一十坊。开元十四年,又取东面两坊为兴庆宫。”后来还不断有所增损,演变为108坊。《长安志》并说:“万年、长安二县,以此街(朱雀门街)为界,万年领街东五十四坊及东市,长安领街西五十四坊及西市。”长安城中有108坊的时期是较为长久的。但万年、长安两县所领,并非都是五十四坊。外郭城的108坊是按如下的格式排列的:皇城之南4条街,每街9坊,就是朱雀门街东二街18坊,街西二街18坊;皇城、宫城东西各3条街,每街13坊,也就是各为39坊。这里面的东市和西市各据两坊之地,减去这两坊之地,各为37坊。再各自增加皇城之南的18坊,就是朱雀门街东西各有55坊。朱雀门街东的55坊中,应该增添贞观八年在街东第三街由翊善坊分出的光宅坊,由永昌坊分出的来庭坊,还应该减去街东第五街于先天元年划入苑中的最北一坊,开元二年作为兴庆宫的兴庆坊以及曲江所在的两坊之地,实为53坊。也就是说,在总的108坊中,朱雀门街西为55坊,朱雀门街东为53坊。

[9]这里论述唐长安城,多取材于宋敏求《长安志》和徐松《唐两京城坊考》。

[10]《元河南志》卷二《成周城阙宫殿遗迹》引陆机《洛阳记》,谓“东西十里,南北十三里”,又引《帝王世纪》,谓“东西六里十一步,南北九里一百步”,又引华延儁《洛阳记》,谓“东西七里,南北九里”。更引《晋书地道记》,谓“南北九里七十步,东西六里十步,为地三百顷一十二亩三十二步”。

[11]《晋书》卷一四《地理志》。

[12]《洛阳伽蓝记》卷五《城北》。

[13]《元河南志》卷三《北魏城阙古迹》。(www.xing528.com)

[14]范祥雍《洛阳伽蓝记校注·附编三·图说》,古籍出版社,1958年,上海

[15]《洛阳市志》卷一四《文物志·城址》。

[16]魏时洛阳城门仍依汉旧,晋改平门为平昌门,宣平门为清明门,中东门为东阳门,上东门为建春门,雍门为西阳门,上西门为阊阖门,夏门为大夏门。北魏改晋时的清明门为青阳门,广阳门为西阳门,西明门为西阳门。

[17]这里论述汉魏洛阳城,大都取材于《水经注》《洛阳伽蓝记》《元河南志》。

[18]隋唐洛阳城的皇城、宫城、外郭城的长阔里数及周回里数,《大唐六典》《旧唐书·地理志》《元河南志》所载不尽相同。兹篇所列,仅据徐松《唐两京城坊考》,因其中皇城、宫城、外郭城皆有里数。

[19]《洛阳市志》卷一四《文物志·城址》。

[20]隋唐洛阳城的里坊数目,有关文献记载不尽相同。隋时称里,《隋书·地理志》谓“里一百三,市三”。唐代称坊,“凡一百三坊,三市居其中焉。开元十二年,废西市,取厚载门之西一坊地及西市入苑”。如所言,则开元十二年后,洛阳城实有一百二坊。《旧唐书·地理志》说:“街分一百三坊,二市。”少了一市,坊却还是一百三。《元河南志》又说:“凡一百二十坊,八十八坊隶河南县,三十二坊隶洛阳县。”所列具体坊名也是一百二十。徐松《唐两京城坊考》则谓:“凡坊一百十三。”所列坊名也是一百十三。其中在洛水之南者八十二坊,洛水之北者三十一坊。

[21]这里论述隋唐洛阳城的资料,大都来自《元河南志》、徐松《唐两京城坊考》。

[22]李翱《李文公集》卷一八《来南录》。

[23]景定《建康志》卷二〇《城阙志·门阙》:“(《宫苑记》),清明门在南面最东,而《(建康)实录》乃在东面最南。今以《宫苑记》(清明门)北对延熹门证之,即《实录》误矣。”

[24]《文选》卷五,左太冲《吴都赋》。

[25]《文选》卷五,左太冲《吴都赋》。

[26]《隋书》卷三一《地理志》。

[27]这里论述建业城和建康城,多取材于许嵩《建康实录》、景定《建康志》、至正《金陵新志》、朱偰《金陵古迹图考》(商务印书馆,1936年,上海)。

[28]明李濂《汴京遗迹志》卷七《河渠三》:“五丈河在安远门外。唐武后时引汴水入白沟,接注湛渠,以通曹兖之赋,因其阔五丈,名五丈河,即白沟之下流也。”《东京梦华录》卷一《河道》:“五丈河来自济、郓。”如所言,则是五丈河倒流西行,误矣。《汴京遗迹志》说:“五丈河在安远门外。”亦误。安远门即新封丘门。五丈河即已流入城内,如何还能在安远门外?

[29]这里论述北宋开封城,多取材于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宋史·地理志》、明李濂《汴京遗迹志》。

[30]这里论述南宋临安城,多取材于《咸淳临安志》《乾道临安志》《淳祐临安志》、王象之《舆地纪胜》、吴自牧《梦粱录》、周密《武林旧事》。

[31]《日下旧闻考》卷三七《京城总纪·原编者按》。

[32]这里论述金中都城,多取材于《大金国志》《金史》《析津志辑佚》《日下旧闻考》。

[33]《日下旧闻考》卷三八《京城总纪》载明初未建都以前北平府时所设规制:“坊三十三:五云坊、保大坊、南熏坊、澄清坊、皇化坊、贤良坊、明时坊、仁寿坊、思诚坊、明照坊、蓬莱坊、湛露坊、昭回坊、靖恭坊、金台坊、灵椿坊、教忠坊、居贤坊、寅宾坊、崇教坊,已上二十六坊属大兴县。万宝坊、时雍坊、阜财坊、金城坊、咸宜坊、安富坊、鸣玉坊、太平坊、丰储坊、发祥坊、日中坊、西城坊,已上十三坊属宛平县。”按宛平县所属十三坊中少列一坊。

[34]这里论述元大都城,多取材于《析津志辑佚》《元史·地理志》《日下旧闻考》。

[35]《明史》卷四〇《地理志》说到皇城的六门,指出:“大明门东转曰长安左,西转曰长安右。”仿佛长安左右两门在大明门外。大明门于清时改为大清门。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卷一《京师》说:“大清门少北曰长安左门,曰长安右门。”这与《明史·地理志》不同。清代大清门即明代的大明门。按:今长安街在天安门前。天安门于明时为承天门,在大明门之北。

[36]《日下旧闻考》卷三八《京城总纪》引《春明梦余录》说:“京城虽设顺天府两县,而地方分属五城,每城有坊。中城曰南熏坊、澄清坊、仁寿坊、明照坊、保泰坊、大时雍坊、小时雍坊、安福坊、积庆坊。东城曰明时坊、黄华坊、思诚坊、居贤坊、朝阳坊。南城曰正东坊、正西坊、正南坊、宣南坊、宣北坊、崇南坊、崇北坊。西城曰阜财坊、金城坊、鸣玉坊、朝天坊、河漕西坊、关内坊。北城曰崇教坊、昭回坊、靖恭坊、灵椿坊、发祥坊、金台坊、教忠坊、日中坊、关外坊。”此中坊名有与洪武时不同的,当是后来时有增损。《日下旧闻考》卷六〇《城市》:“南城诸坊,白纸坊最大,元于此设税务副使。”当系《春明梦余录》误遗此一坊。南城诸坊中,正东坊和正西坊、正南坊分列正阳门大街东西,显示正阳门大街南至永定门为大兴、宛平两县分界线。

[37]原稿行文止此,页末脚注曰:这里论述明清北京城,多取材于《明史·地理志》《日下旧闻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