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再次转为温暖,是在隋唐时期。但早在南北朝后期已有相当的征象。远在殷商时期,黄河流域曾经有过关于象的记载。下迄秦汉之时,这种记载竟至阙如。这里面的原因还需要从长研究,可能也与气候变化有关。秦汉时期人口增多,土地利用日广,象也许多藏于森林之中。由于气候的转寒,象也就逐渐向南迁徙,故黄河流域就不复再见象的踪迹。可是到了东魏孝静帝天平四年(公元537年),南兖砀郡(今安徽砀山县)却发现了巨象[71]。这样的巨象显然并非当地土产,因而当地人引为奇事,捕获后送于邺城。砀郡位于淮北,距淮水并非甚远。这只象恐也不是淮水流域所产。如果是淮水流域的象,则北来到了砀郡,当不至于认为奇事。象的北来正可说明淮北气候已渐转暖,故自然流窜至此。
隋唐时期气候转暖,当时关中梅花盛开,移种的橘树还能结出果实,都是具体的例证。唐代长安宫中种植橘树,这是在前面已经提到过的。唐代诗人对于关中的梅花多有题咏[72],当非杜撰之辞。这样的事例是近人论证隋唐时期气候时皆有所征引的。不过这里还有些问题需要澄清。近人论西周春秋时期的气候,皆以其时黄河流域能有梅树作为温暖的证明。而论证隋唐时期气候的又复温暖,其例证还是梅树。这两个温暖时期之间,还夹有一个相当长久的寒冷时期。在这样寒冷的时期,黄河流域当然没有梅树了,既然黄河流域没有梅树,隋唐时期又怎么繁盛起来?东汉时,张衡在所撰的《南都赋》里曾说过:“樱梅山柿。”这是说当时南都有过梅树。所谓南都,乃指宛城而言,也就是现在河南省南阳市,南阳市不属于黄河流域,却近于黄河流域,在黄河流域气候转暖的时候,梅花就由附近地区繁植移种过来。(www.xing528.com)
隋唐时期的温暖气候,直到宋初,尚无很大差异。据《宋史》记载,太祖建隆三年(公元962年),黄陂有象自南来食稼;乾德二年(公元964年),有象入南阳,虞人杀之[73]。黄陂县今为武汉市黄陂区。南阳即今河南省南阳市。前面说过,南北朝末年,砀郡曾经发现过象。砀郡治所在今安徽砀山县。南阳、黄陂两县皆在砀山县之南。距黄河流域更非附近,亦可显示当时仍然相当温暖。当时如果气候已经转寒,象是不会远至这些地方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