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庞元正:引领实践,让哲学与时俱进

庞元正:引领实践,让哲学与时俱进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样,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紧跟时代,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有可能真正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成为引领实践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成为指导亿万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我认为,提出创新劳动和创新劳动价值论已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经济学理论与时俱进的内在要求。

庞元正:引领实践,让哲学与时俱进

学者简介

庞元正,1947年生,辽宁沈阳人。曾先后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共中央党校,获哲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时任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主任,中共中央党校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主要研究领域科学方法论、辩证法问题、社会发展理论、邓小平哲学思想等。出版专著《决定论历史命运——现代科学与辩证决定论的建构》《邓小平理论精髓》《在自由王国的入口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反思》等,主编《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经典文献选编》《中国改革全书》《发展理论论纲》《以持续全面创新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当代西方社会发展理论新词典》等。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求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哲学动态》《理论动态》等报刊发表论文200余篇。曾获首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等奖项。

您的研究领域广泛,从您的论著看,您研究的问题在不断变化,但我感觉您在这种变化中似乎始终在追求某种东西,这种东西是什么呢?

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的精神。我们常说,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其实更准确地说,只有成为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才能成为真正的哲学。同样,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紧跟时代,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有可能真正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成为引领实践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成为指导亿万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而我们要使哲学与时俱进,引领实践,就必须使哲学深深扎根于实践,善于从当代科学和人类实践的最新发展中吸取新鲜营养。所以,我不仅主张要吸收当代科学与实践的最新成果,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而且主张哲学工作者不应停留在空泛的议论上,而应当身体力行,用最新的科学和实践成果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您所带领的学术群体对发展理论和邓小平哲学思想研究已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但作为一个哲学工作者,您涉足经济学领域,提出创新劳动价值论,这个跨度是不是太大了一点?您是怎样实现这一跨越的?

其实这个过渡很自然。恩格斯曾指出,唯物史观“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因此,研究劳动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社会发展的逻辑起点。另外,我在研究发展理论和邓小平哲学思想的过程中,对发展与创新,对邓小平的创新思想很重视。早在1995年,我在对我国特大型国有企业宝钢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是国有企业提高竞争力,在市场经济中赢得优势的必由之路。此后,我就对创新理论情有独钟,形成了“创新是社会发展原动力”的思想。 2001年,我国理论界开展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深入研究以来,我就越发感到需要把创新和劳动结合起来,从而提出了把劳动区分为创新劳动和常规劳动的观点,并进而提出创建创新劳动价值论的观点。我认为,提出创新劳动和创新劳动价值论已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经济学理论与时俱进的内在要求。

您在《理论动态》上发表《创新劳动和创新劳动价值论》以后,又接着召开了“创新劳动价值理论研讨会”,《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对此都有所报道,在理论界产生了较大反响。您之所以提出这个理论,是不是仍然出于对时代特征的把握呢?

是的,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在当代,技术创新、知识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这表明创新劳动已经日益成为社会劳动的主导形态和价值创造的重要源泉。这与马克思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劳动形态有一个显著差别。主要表现为:

第一,知识创新速度加快,知识积累速度日益提高,呈“知识爆炸”形态。

第二,技术创新周期大大缩短。18世纪,科技发展转化为应用技术、再转化为商品的过程大约需要100年;19世纪这一过程只需5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为20—30年;战后降为7年;1990年以来,这一过程进一步加快,一般为2—5年。

第三,管理创新已成为价值创造的重要源泉。管理创新就是实现各种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实现知识、技术、资本、信息、人力资源、市场需求的新组合。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为价值大幅度的增值提供了可能,但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若要实现其巨大的价值,还要靠管理创新将其投入生产和推向市场。所以,企业家和管理者的创新劳动越来越重要。

除了这些现实的要求外,您提出创新劳动和创新劳动价值论是否还有理论方面的需要呢?

是的。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需要,是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迫切需要。发展马克思的劳动理论,如果仅仅停留在强调脑力劳动、科技劳动、服务劳动、管理劳动也参与价值创造,实际上还是不到位的。因为关于脑力劳动、科技劳动、服务劳动、管理劳动也是创造价值的劳动,马克思都曾讲过,只是我们过去重视不够。现在我们强调这些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重要作用是很必要的,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知识创新劳动、技术创新劳动和管理创新劳动与一般的脑力劳动、科技劳动、管理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很大区别,这才是马克思劳动理论没有专门研究而今天又不能不加以研究的问题。对创新劳动创造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我们就会发现,必须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作出突破和创新。而这种突破和创新,首先必须从哲学上对创新劳动的本质和形态加以理解。

那么,什么是创新劳动呢?它和您提到的常规劳动是什么关系?

创新劳动是相对常规劳动而言的。创新劳动与常规劳动的划分是依据劳动的成果(包括物质成果和非物质成果)是否先前已经存在而作出的。所谓创新劳动,就是指能够做出创新的劳动,如创造和开发出一种新技术、新产品,开辟出一种新的市场需求和供给,创建出一种新的生产组织,由于这种劳动成果是原创的,过去从未有过的,在当前是极度稀缺的,所以把从事这种劳动称为创新劳动。创新劳动在以下几个方面区别于常规劳动:

第一,就质的规定性而言,创新劳动具有不确定性、不可模仿性、不可重复性,一旦某种创新劳动被其他模仿者重复进行,就不能再称其为创新劳动而成为常规劳动了。

第二,创新劳动是过去从未有过的,在当前是极度稀缺的,往往是只有一个生产者(包括个人和厂家)在进行的。

第三,就时间的规定性而言,创新劳动只是在其他生产者还没有成功地模仿和重复进行之前,保持其创新劳动的性质,而在其他生产者成功地模仿和重复进行之后,就失去了其作为创新劳动的性质。

当然,创新劳动与常规劳动的划分又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在市场还存在一定的分割的条件下,由于地点、时间和场所的无限广大,在一定的范围内属于创新劳动,在更大范围内可能就是一种常规劳动;反之,在一定范围内属于常规劳动,在比较小的范围内可能就是一种创新劳动。

您认为,目前人们对创新劳动的理解上是否存在偏差?

是存在的。有些人把创新劳动仅仅理解为是科学技术工作者的创造性活动,这种理解是片面的。实际上,创新的实现是一种综合的动态过程。创新劳动包含了从技术革新、科技发明到产品开发和市场实现的全过程,它不仅体现为工人的技术革新和科技工作者的科技发明,而且也体现为企业家的管理创新劳动。根据对创新能力构成要素的分析,创新能力的高低是由创新资源的多寡、创新管理、创新倾向、研究开发、制造能力和营销能力等一系列因素构成的,这些因素缺一不可。因此,创新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往往是工人、科技工作者、管理人员和企业家共同努力的结果。特别是随着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提高,企业家的管理创新劳动对各种创新资源的整合,从而对于创新价值的实现,越来越具有决定作用。

目前,由于时代的发展,出现了经典劳动价值论无法作出令人满意的解答的新问题。据此,在对待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问题上主要有以下几种分歧的观点:一是认为劳动价值论已经过时,应该彻底否定;二是认为劳动价值论没有任何问题,问题是我们对它的理解不够,应该全盘坚持;三是劳动价值论的基本理论是正确的,应该坚持,具体细节和个别理论推论需要修正。您认为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呢?(www.xing528.com)

劳动价值论是科学的理论,包含着客观真理,我们必须坚持。但这并不是说,我们除了虔诚地敬仰这一理论之外,就没有任何事情可做了。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的辩证关系表明,任何科学理论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只是包含着相对真理,根本不存在也不能达到所谓的终极真理。因此,一个理论如果想永葆青春,只有一个途径,那就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事物的变化而不断发展、补充和修正,始终保持与时俱进。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也不例外

按照您的理解,如何坚持和发展劳动价值论呢?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具有极为丰富的理论内容,但其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它提出了活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就要坚持这些基本观点,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恰恰也要求我们看到不同的活劳动在价值创造中具有不同的作用。常规劳动和创新劳动作为两种不同形态的活劳动,它们在创造价值中的作用具有很大区别。创立创新劳动价值论恰恰是劳动价值论创新的必然要求。

在对创新劳动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您提出了创新劳动价值论。按照您的观点,这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一个重要补充。创新劳动价值论仍然坚持了活劳动创造价值这个最重要的原理,却能对创新劳动创造的价值作出合理解释,这是用一种建设性的态度来发展劳动价值论。您认为创新劳动价值论在哪些方面突破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呢?

按照常规劳动和创新劳动的划分,可以说,马克思研究的主要是常规劳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也是关于常规劳动的价值理论。因为按照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价值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凝结,价值量的大小是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多少计量的,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就是社会平均劳动时间。这可在马克思的论述和他大量列举的产品的性质中得到证明。正是在这里,我们发现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应用界限,也发现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存在的逻辑问题。

首先,在严格意义上讲,创新劳动创造的价值不存在马克思所说的用“同种的许多不同的个别量的平均数”来衡量的问题。这就是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能用来衡量创新劳动创造的价值,因为不存在进行这种衡量的前提。

其次,马克思明确无误地把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作为一个全称命题。但问题就出在这个全称命题上。如我们所指出,创新产品是从未有过的,创新产品的生产者是极度稀缺的,因此,不存在生产这种产品的不同的劳动时间个别量,也就是说,不存在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度量价值量的问题。

正是由于以上两个原因,使得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以及以其为基础的剩余价值论,难于对当代经济活动中的大量创新现象作出科学解释。

既然创新劳动创造的价值不存在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度量的问题,那么,创新劳动创造的价值是由什么决定的呢?由于创新的成果是前所未有的,因而是最稀缺的;由于创新成果是独一无二的,往往又是没有竞争对手的;同时因其最稀缺而又无竞争对手,只要创新者将其控制在社会需求的范围内,就总是供不应求的,创新产品的这种稀缺性、特有效用和特有的供求关系,就决定了创新劳动创造的价值总是远远高于进行这种创新劳动所耗费的支出。这就是创新型企业总是能够获得巨额利润的原因。

由于创新劳动不是常规劳动,创新劳动创造的价值不能用社会平均劳动时间的长短来度量,因此常规劳动价值论的应用就是有限度的。这就如牛顿力学适用于低速运动而不适用于高速运动一样。研究高速运动需要爱因斯坦相对论力学。因此,我的看法是,我们需要像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补充牛顿力学那样,创立一套创新劳动价值论补充常规劳动价值论。这种创新劳动价值论仍然坚持了活劳动创造价值这个最重要的原理,却能对创新劳动创造的价值作出解释。

这里您谈到了用稀缺性、效用性解释价值,这不是效用价值论的观点吗?它和劳动价值论不矛盾吗?

效用价值论与劳动价值论不同,但也有其合理和可取的成分,这是经济学界已经形成的共识。我只是吸收其合理因素,这并不导致效用价值论。这正如马克思吸收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合理因素,并不导致马克思的经济学就成为资产阶级经济学一样。因为不论创新成果如何稀缺,也不论其有什么样的特殊效用,它都是劳动创造出来的,因此,没有劳动就没有创新成果的价值。

您是一位时刻关注现实生活的学者,提出创新劳动价值论这一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新思路,不会仅仅是一种理论上的需要吧?是不是具有更重要的实践意义呢?

的确如此,这一理论的提出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如果说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创新还不是一个有普遍性的问题,研究创新劳动和创新劳动价值论还不是实践迫切要求回答的历史课题;那么,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成为经济生活重要现象的当代,创立创新劳动理论和创新劳动价值论,已经成为实践发展的迫切需要。

首先,创建创新劳动理论和创新劳动价值论,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创新是人类进步的根本动力,把握时代发展的趋势,跟上时代进步的步伐。

其次,创建创新劳动理论和创新劳动价值论,是我们把创新作为赶超发达国家最有力的超越手段的迫切要求。

最后,创建创新劳动理论和创新劳动价值论,是解决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发展中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迫切需要。

(原载《哲学动态》2002年第8期)

学者近况

庞元正(1947.9—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央党校,分别获哲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曾任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主任、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现为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社科基金哲学评审组召集人。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社会发展问题。主要著作有: 《在自由王国的入口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反思》《决定论的历史命运—现代科学与辩证决定论的建构》《邓小平理论精髓》《辩证唯物主义:历史、理论与前沿问题》《发展理论论纲》《科学发展观基本问题研究》《庞元正讲稿》等。主编《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经典文献选编》《以持续全面创新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当代中国科学发展观》等20多部理论书籍,另主编有24卷本《中国改革全书》。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求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论文200余篇,调研报告10余篇。科研成果10多次获国家级、省部级奖项。个人专著《决定论的历史命运—现代科学与辩证决定论的建构》获首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担任负责人和执笔人的调研报告《一个国有大企业的出色答卷—宝钢投产十周年调查》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个人专著《科学发展观基本问题研究》获中国马克思主义基金会颁发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优秀成果一等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