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湘西苗族鼓舞技艺传承人

湘西苗族鼓舞技艺传承人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以说,她是把湘西苗族鼓舞推向全国、向全国人民展示的第一人,人们根据她杰出的表演技艺和对传播苗族鼓舞的突出贡献,推她为“湘西苗族第一代女鼓王”。石顺民完整掌握苗族鼓舞项目及其特殊技能,是苗族鼓舞项目公认的最具代表性、权威性与影响力的人物,而且在传承活动和培养后继人才上做出了卓越贡献。洪富强,男,苗族,保靖县葫芦镇米塔村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湘西苗族鼓舞传承人。

湘西苗族鼓舞技艺传承人

龙英棠(1928—2013),女,苗族,吉首市己略乡龙舞村人,湘西苗族第一代女鼓王。龙英棠自小喜爱苗族花鼓,不仅熟悉女子传统鼓舞,而且对男子鼓舞的表演驾轻就熟。1955年,在一次表演中,龙英棠突发奇想,首次将男子鼓舞的阳刚之气融入女子鼓舞的娇柔细腻之中,使得原生态的女子花鼓更具观赏性和震撼力,深受群众的喜爱。随后此节目赴长沙演出,她表演的单人鼓舞获得一等奖,之后该节目又被选为湖南省优秀节目进京参加汇演。在北京首次表演中,即博得观众的阵阵掌声,之后她走进了中南海,受到了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57年4月,在北京举行的全国音乐周上,她表演的苗族鼓舞和苗歌《苗家歌唱共产党》还灌制成了唱片,同年,中南民族学院邀请她在学院教苗族鼓舞。可以说,她是把湘西苗族鼓舞推向全国、向全国人民展示的第一人,人们根据她杰出的表演技艺和对传播苗族鼓舞的突出贡献,推她为“湘西苗族第一代女鼓王”。

石顺明(1949—2017),女,苗族,吉首市己略乡求产村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湘西苗族鼓舞传承人,湘西苗族第二代女鼓王。石顺明从小受到苗族鼓舞的熏陶,与苗族鼓舞结下了不解之缘。在第一代女鼓王龙英棠的指导下,石顺明的鼓舞技艺日益精湛。石顺明14岁就参加了全省群众文化演出,她打的鼓鼓点节奏明快、舞姿优美,多次博得广大观众的热烈掌声,获得了湖南优秀演员奖。比赛回来后,石顺明仍然坚持一边刻苦练习鼓舞动作,一边仔细琢磨鼓舞表演的意境,编排出了苗族鼓舞——《苗家庆丰收》。1964年,刚满15岁的石顺明被推荐上北京参加全国少数民族群众业余文艺观摩演出。这一次,石顺明同各族演员一起在人民大会堂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照相留念。在之后的打鼓的日子里,她每天照样坚持练手功、腰功、腿功,不仅练传统的鼓点和套路,还将芭蕾舞中的“立体旋转”移植到苗家鼓舞中,编成高难度动作“鹞子翻身”,把“劈叉”训练成鼓舞中优美矫健的“击鼓”舞。石顺民先后创编的作品有《庆丰收》《迎宾鼓》《团圆鼓》《苗族女民兵》《金猴云海庆丰收》《鼓王献艺》等21个,她曾五次到北京,分别在人民大会堂、中南海、北京首都体育馆表演湘西苗族鼓舞,并三次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获得第二届、第三届全国民运会鼓舞表演奖、第四届民运会鼓舞表演奖。此外,她还到过香港深圳、广州、上海青岛、长沙等城市表演苗族鼓舞,参加过香港葵青区第二届艺术节、2005年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主办的文化交流活动等。共获得省、州、市文学艺术辅导奖、突出贡献奖等28个奖项。

为了苗族鼓舞的继承和发展,保护湘西古老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石顺民一直致力于苗族鼓舞的教学和辅导。2004年,石顺民自己筹资开办了湘西第一个湘西苗族鼓舞传习所,并对农村学员实行免费培训,从小经过石顺民言传身教的龙菊兰、龙菊献成为湘西州第三代、第四代女鼓王,湘西第五代、第六代女鼓王黄娟和杨欣也是被她的学生培养出来的。石顺民完整掌握苗族鼓舞项目及其特殊技能,是苗族鼓舞项目公认的最具代表性、权威性与影响力的人物,而且在传承活动和培养后继人才上做出了卓越贡献。

洪富强(1936—),男,苗族,保靖县葫芦镇米塔村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湘西苗族鼓舞传承人。早年丧父失母,靠爷爷婆婆拉扯长大。中师毕业后,一生主要从事小学教育。洪富强的爷爷和婆婆是吕洞山区最好的鼓手。他八九岁时即在爷爷婆婆的熏陶下爱上了苗鼓、花鼓、迎宾鼓、猴儿鼓等传统鼓舞,同时,苗歌、苗舞、绝技、武术他样样都会,是个多才多艺的苗家小伙子。改革开放之后,村里恢复了打苗鼓,他带头打鼓,热心组织。

1991年后,他有了更多的富余时间,一心扑在苗鼓上,他家成了人们学鼓练鼓的教室,他像指导小学生一样,指导每一位学鼓者。2003年5月他把祖传的“八合拳”融入到鼓舞中,经弟子们演练修改成10多个鼓舞动作,一套武术与苗鼓相结合的苗鼓新打法出炉了,他将其取名为“八合鼓”。八合鼓不仅体现了苗族传统鼓舞轻松、活泼、优美的特点,还体现了“八合拳”的舒展、刚劲、有力,成百上千人可同时击鼓,撼山震谷,气势恢宏。他将这一新打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3 000多名慕名学鼓者。鉴于洪富强对传承苗族鼓舞的杰出贡献,2006年,湘西自治州人民政府确定他为第一批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人。2008年,八合鼓被文化部确定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龙菊兰(1975—),女,苗族,吉首市矮寨镇德夯人,湘西苗族第三代女鼓王。她先后拜第一代苗鼓王龙英棠、第二代苗鼓王石顺明为师,虚心学习她们超凡的鼓技,研究她们鼓技的特色和套路,寻找自己的差距,逐渐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鼓法。1994年,湖南省第三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长沙召开。龙菊兰代表湘西自治州参赛,她一路过关斩将,凭着多年来苦练技艺,一举夺得苗鼓竞赛项目的金奖,为湘西州赢得了一份殊荣。龙菊兰曾参加过第四届、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她矫健、奔放的打鼓技艺赢得众人的喝彩,并获得一枚银奖、一枚金奖。1995年中国旅游产品展览会上,上海桂花艺术节上,苗族花鼓在她演绎中出尽了风头,震撼了大江南北。中国民间艺术团出访新加坡,龙菊兰凭借跳鼓绝技被选为团员。她穿着绚丽的苗族服装在新加坡舞台上成为一道亮丽风景。她打鼓的大幅彩照在《新加坡日报》上发布后,中国民间艺术团的演出场场爆满,苗鼓的特殊韵味、龙菊兰的艺术魅力,一时成了狮城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归国后,龙菊兰被推选为苗家第三代鼓王。

龙菊献(1976—),女,苗族,吉首市矮寨镇德夯人,第三代鼓王龙菊兰的妹妹,湘西苗族第四代女鼓王。师从第一代苗鼓王龙英棠、第二代苗鼓王石顺明,龙菊献最初学跳鼓是受到姐姐——苗家第三代苗鼓王龙菊兰的影响,小时候的她常跟在姐姐后面学打鼓,后来为了学到更全面的打鼓技术,又向苗家第一、二代鼓王请教学习,在两位鼓王的悉心指导下,龙菊献的鼓越打越好。1997年,湖南长沙民俗文化村在湘西招募苗族演员时,一眼挑中她,带她走出了苗乡。远在异乡的她,没了师父的指导,但外面的世界却开阔了她的眼界,聪慧的她凭着自己的悟性,在苗鼓传统打法的基础上,糅合进了她在民俗文化村学到的舞蹈基本功及技巧,使原本鼓点平缓的传统苗鼓变得节奏明快,极富感染力,增强了苗鼓的观赏性和艺术价值

1999年吉首德夯景区快速发展,她回到了家乡,与家乡的鼓手们一起切磋鼓技,互相交流,共同钻研,使苗鼓技艺在众人面前大放异彩,游客都慕名前来观看她和鼓手们跳鼓,一致赞叹不已。2003年9月,她凭精湛的鼓技,力挫群雄,一举夺得第四代苗族鼓王的桂冠。2003年7月,龙菊兰带领姐妹们参加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以其精湛的鼓技征服了所有的参会代表,荣获综合表演项目的一等奖,并受到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黄娟,女,苗族,吉首矮寨大兴村人,湘西苗族第五代鼓王。她听着苗鼓声长大,从小就十分喜爱苗鼓。黄娟在吉首德夯负责景区节目表演和导游工作,曾经拜第一代苗鼓王为师,刻苦钻研苗鼓技能,获得许多荣誉……

黄娟是幸运的,苗鼓技艺让她参与到了德夯景区快速发展的好时代中,她的人生也因此变得格外精彩。2005年,在德夯举行的中国鼓文化节上,21岁的黄娟凭借娴熟的技艺、优美的舞姿、铿锵有力的节点,征服了评委和观众,一举夺魁,取得了第五代鼓王的称号。带着荣誉和责任,她在这里辛勤地耕耘,传承苗鼓文化,服务旅游产业的发展,收获了荣誉和精彩人生:2005年她获得了湘西自治州十大新闻人物奖;2006年应湖南电视台邀请参了《快乐大本营》《越策越开心》《谁是英雄》等栏目;2007年获得中央电视台颁发的最美苗家姑娘奖;多次荣获公司年度优秀员工和先进个人称号。

杨欣,1982年1月出生,苗族,矮寨镇阳孟村人,湘西苗族第六代苗族鼓舞鼓王。2000年杨欣进入吉首德夯旅游实业有限公司工作。十多年来,一直热衷于旅游事业和苗鼓的传承与发展,曾经拜第一、二、四代苗鼓王为师,刻苦钻研苗鼓技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把苗鼓文化推向新的台阶。2003年参加中国第七届少数民族运动会获得“嬉鼓金奖”,2004年参加湖南省第四届《三湘群星奖》获得“一等奖”,不断丰富和发扬苗鼓文化。除此之外,杨欣还在教育事业上有所作为,她曾为苗岭山乡、社会团体、学校教过苗鼓,给苗族文化贴上专业化、系统化的标签。(www.xing528.com)

她在2013年11月9日“吉首国际鼓文化节”中荣获“第六代女子苗鼓王”称号,这个称号让她家喻户晓,一度成为本地区劳动者的模范。受电视台的邀请,杨欣参加了江苏卫视《非常了得》栏目、中央电视台法制频道春节联欢晚会等,她使苗鼓文化从德夯苗鼓之乡走出湘西,传遍中国,走向世界,让更多的人了解学习苗鼓,体会苗鼓的博大精深。

石成业,生于1918年,又名石引崇,苗族,花垣县麻栗场镇老寨村人。湖南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有苗家第一代“猴儿鼓王”的美誉。童年时师从石老二学习苗歌、鼓舞和苗巫师。石成业将观摩得来的动作编成一整套猴儿鼓,从猴子钻草出山到猴子击鼓嬉戏,从猴子钻进苞谷土偷摘苞谷到剥苞谷吃、抓痒等。

1957年,石成业曾两次进京演出,他表演的“猴儿鼓”获优秀节目奖。他曾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贺龙等中央领导接见。其弟子刘刚崇1985年在乌鲁木齐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参赛,鼓舞获得表演金奖。根据苗鼓的传说创编了《谎江山》《接龙鼓》等苗剧。

彭英生(1983—),男,土家族,永顺人,第二代“猴儿鼓王”。2000年,17岁的彭英生从永顺县回龙乡的老家,被招到德夯风景区当了一名演员。从此,他把表演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文艺节目、带给众人高品质的文化享受,当作了自己人生的一大快乐。而在众多的表演项目中,他最钟情的是苗鼓。只要有空,他就会走乡串寨,四处寻找民间鼓王,虔诚地登门拜访,求师学艺。第一代鼓王龙英棠、第一代猴儿鼓王石成业以及湘西苗族第十三代法师石开旺等人,都曾先后手把手地指导过他打苗鼓,而且对这个谦虚好学又勤奋的学生非常欣赏。经过反复揣摩、练习,他很快便掌握了苗鼓表演的多种技巧,每次表演,总是赢来一阵阵热烈的喝彩与掌声。2005年,在“德夯·中国鼓文化节”中,他参加了猴儿鼓王的争霸赛,最终获得了第二代“猴儿鼓王”的光荣称号。

(图片由“猴儿鼓王”彭英生提供)

时节海(1985—),男,苗族,吉首市矮寨人,苗族第三代猴儿鼓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时节海从小喜欢苗族文化,14岁拜师石惠云学习苗族鼓舞,18岁中专毕业进入德夯公司工作,是德夯公司一级演员,曾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2010年11月参加湖南省第七届少数民族运动会,荣获银奖。2013年9月参加吉首国际鼓文化节“鼓王争霸赛”,荣获苗族第三代“猴儿鼓王”的荣誉称号。 龙健珍,女,苗族,1937年2月出生于凤凰县山江镇,大专文化。退休前为湘西自治州民族文艺创作研究所音舞组组长,国家二级编导。系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学会常务理事。从1952年年底起,先后在中南民族歌舞团、中央民族歌舞团、原湘西自治州歌舞团、保靖县文化馆、吉首民族师范学校、州民族文艺创作研究所供职,当过舞蹈演员、编导、教师、专干。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她多次上山下乡,走村串户,向人民群众学习,向民间艺人学习。她采用土家族、苗族民间舞蹈语言,编导了三人舞《找红军》、双人舞《大鹏展翅》(合作)、《女子花鼓舞》(合作),1962年由州歌舞团到省里汇报演出,受到高度赞誉。与人合作编导的《铜铃舞》,在省里参加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举办的会演中获创作一等奖,以及湖南省文学艺术创作奖,并在《陕西群众歌舞》杂志上登载;个人编导的苗族舞蹈《催春花鼓》获创作二等奖。单独或与人合作编导的苗族舞《跳花》,土家族舞《毕及卡的喜悦》《毛古斯》,由龙山组队代表湖南省参加全国乌兰牧骑式文艺汇演在北京演出,其中《跳花》被评为优秀节目,获文化部、国家民委奖励。

石远鳌,男,苗族,1937年11月出生,保靖县人。1955年7月毕业于茶洞师范学校,8月进入湖南省民族歌舞团任舞蹈演员。1957年年底调回湘西自治州歌舞团,任舞蹈演员、民舞教员、舞蹈编导,编导并自演的独舞《男子单人鼓舞》参加湖南省首届单、双二人舞蹈比赛。1959年年初,参加湘西自治州民族民间音乐、舞蹈、戏剧、文学普查,任舞蹈专干,撰写了土家族、苗族两个民族舞种调查报告,《苗族鼓舞》在《舞蹈杂志》上发表。1960年编导的《摆手舞》参加省民舞会演。1964年4月,调州群众艺术馆任舞蹈组长、舞蹈编导、民舞教员、辅导员。先后加入湖南省舞蹈家协会、湘西自治州舞蹈家协会、中国舞蹈家协会、省民族舞蹈研究会、省群众文学会,为州艺术馆馆员。1964年9月,他编导的土家族舞蹈《在田间》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获优秀节目奖。1979年8月与人合作编导的土家族《铜铃舞》参加湖南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群众文艺会演,获创作一等奖。1980年2月,《铜铃舞》在《陕西群众歌舞》杂志上发表。1982年2月,《铜铃舞》荣获湖南省文学艺术创作奖。1983年8月编导土家族舞《毛古斯·赶猎舞》《毕及卡的喜悦》赴京参加全国乌兰牧骑式文艺汇演。1984年9月参加全国土家族舞蹈学术研讨会,宣读了论文《土家族摆手舞的形式与特点》,后被收入《土家族舞蹈论文专辑》,1985年该文在《舞蹈论丛》第二期发表。同年,在《湖南舞蹈》杂志发表论文《寄托苗族人民的美好愿望——接龙舞》。1985年6月,出色完成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湖南省卷湘西自治州资料卷》的收集编写出书任务,任责任编辑。“湘西资料卷”印刷成书。

张其斌,男,1931年生,古丈河蓬乡灾民坪村人,专门传授《团圆鼓舞》,曾被省、州请去传授《团圆鼓舞》。

石介力,男,苗族,1927年出生,花垣县道二乡人,苗族民间著名苗鼓艺术家,把原来打鼓必须用五寸长的鼓槌,改为不用鼓槌,而用握拳徒手打鼓。抛开鼓槌后,打鼓风味更为独特。他用矮桩蹲裆,可背对鼓,用反手握拳打击,情绪高昂时,用头碰鼓,以肩擦鼓,提脚踢鼓,曲肘撞鼓。动作粗狂用力,随着击鼓部位的不断变化,鼓也发出不断的声响。(男子徒手鼓舞,旧时虽有流传和记载,但石介力是第一位艺术全面的艺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