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湘西苗族鼓舞:苗岭神韵

湘西苗族鼓舞:苗岭神韵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大力发展农业,各地以生产队为中心采取集体劳作的生产方式。这一时期生产队取代宗族成为苗族鼓舞开展的组织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前,苗族鼓舞由“娱神”向“娱人”的功能进行转变,从鼓舞产生的起因、动作形式来说,依然或多或少带有原始信仰色彩。

湘西苗族鼓舞:苗岭神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大力发展农业,各地以生产队为中心采取集体劳作的生产方式。这一时期生产队取代宗族成为苗族鼓舞开展的组织者。矮寨镇的施站长为笔者讲述了当地第一代鼓王的事迹:龙英棠是湘西第一代苗族女鼓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她参加了村里组织的农民俱乐部,和姐妹们一起唱苗歌、打苗鼓,宣传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在全县首届文艺汇演上,龙英棠和她的表演团队脱颖而出,受到各方面的关注。1957年4月,苗家花鼓舞第一次展示在首都的舞台,她走进了中南海,受到了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60年她第二次进京为国家领导人表演。

这一时期,湘西苗鼓处于自在发展时期,第一代鼓王龙英棠将苗族鼓舞搬上了舞台,此时的苗族鼓舞动作多以生产劳动内容为主,比较系统地体现了苗鼓的农耕文化

物质层面:大都是自制木鼓,取整段木头刳空而成。鼓形细长,做工稍改进,音质提高,各个村寨鼓的数量增加;由于苗鼓活动被取消,很多动作在这一时期被遗忘而失传。(www.xing528.com)

制度层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前,权力机构支持打鼓活动,但不进行管理,活动由打鼓者自行开展。这一时期,打鼓活动较为频繁,多在农闲或者节日中开展,但没有具体评价标准,以娱乐和热闹为主。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政策不允许开展打鼓等封建迷信活动,原有的开展打鼓活动的合法性被消除。

精神层面:苗族人民自古将祖先神灵、自然万物视为保护神加以崇拜,后来通过各方面的努力改变了自己的生存状态,不再盲目迷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前,苗族鼓舞由“娱神”向“娱人”的功能进行转变,从鼓舞产生的起因、动作形式来说,依然或多或少带有原始信仰色彩。进入“文化大革命”时期,原有意识中苗族鼓舞的仪式性内涵被强行压制,同时,当地群众对神灵的崇拜被伟人崇拜取代,这一时期苗族鼓舞在民众的记忆中并没有完全消失,并承载着一定的功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