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苗岭神韵:湘西苗族鼓舞形式简介

苗岭神韵:湘西苗族鼓舞形式简介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四)猴儿鼓舞苗语称“报浓奶”。有单人、双人、三人和群体猴儿鼓舞。1953年在湖南省首届民间艺术观摩会演中,石成业表演了《猴儿鼓》,使这个民间舞蹈第一次登上舞台。团圆鼓舞表演者多女性,身穿苗族百褶裙,古装上衣,脚着花鞋,头、颈和胸佩戴银饰。流行于花垣、保靖、凤凰、古丈四县和吉首苗族地区,是苗族“椎牛”活动中一种大型歌舞。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椎牛”活动停止,踩鼓舞亦随同消失。

苗岭神韵:湘西苗族鼓舞形式简介

(一)女子单人鼓舞

由一女子双手持直径两厘米的鼓槌,随着击打鼓边的节奏打鼓起舞。击打鼓边,可敲单点也可敲双点,也有敲包包锣或敲大锣代替鼓边,节奏依打鼓的内容和情绪变化而定。基本动作有起鼓、背剑、梳头、洗脸、五棰、六棰、割草、踩田、七棰、擂辣子、推磨、擦背、打谷子、六点转身等。

第六代苗族鼓王杨欣表演女子单人鼓

(图片由杨欣提供)

(二)女子双人鼓舞

鼓斜放于鼓架上,打鼓女子两人同站在鼓的一面,由另一人击鼓边,在边鼓的节奏中一女子打鼓起舞,另一女子伴舞。基本动作有开场点、左右点、修容、扯鞋、穿衣、梳头、捆辫、系围裙、种棉花、挽纱、牵纱、织布、双推磨、收鼓点等。

女子双人鼓动作——双推磨

(三)男子徒手鼓舞

男子徒手鼓动作——磨芋头

表演者在鼓前徒手握拳(代替鼓槌),面向鼓或背对鼓,屈膝矮桩,或以后脑撞鼓,或以脚后跟踢鼓,或晃动左右肩碰鼓,或以拳、掌击鼓。鼓声铿锵,动作粗犷有力,融武术动作与舞蹈动律为一体,主要动作有双花击鼓、内花打鼓、亲鼓、揉鼓、连鼓、镇鼓、提步踢鼓、磨芋头、隔山擂、旋鼓花、鸭掸泥、双穿裆、杠拳等。

(四)猴儿鼓舞

苗语称“报浓奶”。有单人、双人、三人和群体猴儿鼓舞。打鼓者化妆成猴子模样,模拟猴子动作,如猴儿爬树、摘苞谷、摘桃、献桃、打秋千、试鼓、听鼓、戏鼓、抢鼓等。在苗寨,大家称打猴儿鼓技艺出众的人为“猴王”,湘西著名的“猴王”有谭子全、梁洪堂、石成业、龙乔恩、彭英生、时节海等。1953年在湖南省首届民间艺术观摩会演中,石成业表演了《猴儿鼓》,使这个民间舞蹈第一次登上舞台。(www.xing528.com)

第三代猴儿鼓王时节海在表演单人猴儿鼓

(图片由时节海提供)

(五)四人跳鼓舞

将特制的四面鼓横置于鼓架上,由四女(或四男)各打鼓的一面,也可由八人打鼓,两人一组打鼓的一端。打鼓舞蹈时,鼓点节奏统一,动作对称。每一动作打完,逆时针方向转跳换位。伴奏者在旁击鼓边,轻重缓急,随舞者情绪和内容而变,与打鼓节奏融为一体。

用于四人跳鼓的四方

(六)团圆鼓舞

开始前,由苗寨德高望重的长者一人在坪中央打鼓,众人围绕鼓手环圈,随着鼓点节奏跳舞,跳完一段后,鼓暂停,起唱“团圆鼓歌”,每个舞者轮流各唱一首,其余人随歌声节奏继续舞蹈。若参舞者多,可点名歌手唱,唱完一首歌后众呼喊“阿火”,接着打鼓舞蹈。主要动作分大摆、小摆和细摆,动作以摆动腰、肩和手为主,双脚交替横移步,叉腰小摆以摆腰动胯和送肩摆头突出。团圆鼓舞表演者多女性,身穿苗族百褶裙,古装上衣,脚着花鞋,头、颈和胸佩戴银饰。名艺人有陈万玉、张其斌等。

团圆鼓

(七)踩鼓舞

苗语称“读龙义”。流行于花垣、保靖、凤凰、古丈四县和吉首苗族地区,是苗族“椎牛”活动中一种大型歌舞。基本动作有半圆步、交流步、吟歌步、穿花步、梭梭步、跳鼓步、倒转圈、采桑织锦、开垦植苗等。伴奏乐器有大锣、大鼓、包包锣、大钹、竹柝、法铃、号筒杆、芦笙等。跳踩鼓舞前,在主人家堂屋以方桌拼成一大案桌,置苗老司神位,神位前放大鼓一面,鼓边牵有若干条彩色织锦和花带,拉至桌四周成塔形。晚间,舞者围绕彩桌,男一对、女一对地挽手搭肩,载歌载舞环圈缓缓行进,人越多主人越高兴。拂晓前,苗老司吹牛角三遍,笙手吹芦笙,众人向后转身反圈表演踩鼓舞,直至黎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椎牛”活动停止,踩鼓舞亦随同消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