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压力表现:内倾性与外倾性的统一
当个体意识到外界刺激对自己构成的威胁超出自己的承受力时,就会产生压力,主要表现在认识、情绪和行为的结合上。从一定程度上讲,压力的刺激以及作用方式是在无形之中进行的,其方式不易被人察觉。尤其是某些压力是由日常琐事累积而来的,在初期一般不会被人发现,隐性向显性转向需要一段时间。因此,在压力来袭的初期,部分大学生的心理反应比较微妙,表现比较含蓄、深沉、内倾,认为自己能够应对目前的压力。但是,当压力事件发展到中后期,其消极作用累积到一定程度,含蓄和内倾逐渐转化,长期得不到释放的压力会逐渐表现出来,具有外倾的性质。此时,大学生表现得明显和激烈,反映到生理层面会显现出神经衰弱、失眠、情绪易激动等表征,甚至会有极端行为的发生。
2.压力反应:差异性
对不同的压力事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人们对压力的个体差异取决于个体的认知、评价及起调节作用的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社会支持和个体健康状况等原因。研究表明:女生的压力反应普遍强于男生,这是因为女生更愿意表达和反映自己的情感,而男生则不太愿意暴露。女生敏感、内向的特质使得她们会通过情感更快地将压力释放,因而压力反应较强;男生多不愿将压力及时表现出来,因而压力反应会相对平和。另外,新生比老生环境适应压力反应明显,这是因为新生刚踏入大学,对周围环境适应力不强,极易产生环境适应压力,而高年级则会觉得这一压力无足轻重,而毕业生则易产生就业压力反应。(www.xing528.com)
3.压力来源:多元性与关联性
大学生处于特殊的生活环境和年龄阶段,承担着特殊的使命和社会角色。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他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困难,压力越来越大。日常生活中,大学生面临的压力多种多样,既有来自本人的压力,也有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上的压力,总体上表现出了多元性的特点。比如常见的压力有环境适应压力、学习的压力、人际关系压力、情感需求压力等。
心理学家阿诺德·拉扎鲁斯认为,看似渺小的压力源也会对人的身体健康产生危害。通常情况下,压力对个体的影响不是单独起作用和一成不变的,在一定程度上,它们之间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叠加性和传递性。单一压力源本身可能无足轻重,但是如果加在已经处于较高压力下的身心上,就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倘若要评估大学生所承受的压力总量,就必须综合考察他所经受的各种压力。现实生活中,给大学生造成巨大压力的并不是交通意外、传染病等重大灾难,而是看上去微不足道的小压力源,如环境适应、家庭状况、经济状况、人际交往状况等,这些本身并不是强烈的压力源,却有持久和叠加的特征,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求学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