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是怎么来的?研究表明,压力来自压力源,几乎任何生活的改变都有可能成为压力来源。压力源又称应激源或紧张源,是指任何能够被个体知觉并产生正性或负性压力反应的事件或内外环境的刺激。这些压力的来源可能存在于你自身,也可能存在于环境中。一般来说,自身的压力源包括身体的疼痛、生病、罪恶感、不良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等;环境的压力源一般包括周围的噪音、家庭重大变故、文化氛围和社会制度的变革等。这些压力源主要有四类。
1.躯体性压力源
作用于机体直接产生的刺激,如温度、辐射、电击、噪音、损伤、病原微生物、疾病等。对于大学生来说,躯体性压力源主要表现为身高、体重、相貌及各种生理上的疾病等。
2.心理性压力源
心理性压力源是指来自头脑中的紧张性信息,如心理冲突与挫折、具有不切实际的理想自我、敏感、过分的猜疑,以及与学习或工作责任有关的压力与紧张等。
心理性压力源与其他类型的压力源的显著不同在于它直接来自于头脑,反映了心理方面的困惑。生活中的压力事件比比皆是,但有人无动于衷,有人耿耿于怀,区别在于不同人对压力的认知与评估不同。比如一个女生看到周围的室友都交了男朋友,唯独自己还是单身,因而感到了一定的压力。此时,如果她对于引起压力的客观事实的评价是认为自己不够有魅力,那么会让自己更加自卑,情绪受到更大影响。但是,如果这个女生评价是自己的社交圈子比较窄,没有机会认识更多的男生,那么这种对比所带来的压力感会减少很多。又假如你正准备考研,每天也在认真复习,但看见周围的同学每天都泡在图书馆学习时,就感觉到自己复习得不如其他同学好,压力很大,结果自己给自己制造了不必要的威胁,反而影响到自己的学习效率;而另一位同学就没有这种压力,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方式,只要按照自己制订的学习计划进行,每天把要学的东西学好就行,没必要过分地担心别人学得怎么样。
3.社会性压力源
社会性压力源主要是指造成生活方式上的变化并要求对其做出调整和适应的情景与事件。社会性压力源的范围小到个人生活的变化,大到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事件。人们常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压力感是由各种因素引起的。虽然不良的因素会引起压力感,但好的因素也会给人带来压力,如中彩票。心理学家霍曼和瑞希编制的生活改变与压力感量表,列出了48种大部分人都可能经历的生活事件,其中涉及家庭生活方面的有28个,工作学习方面的有13个,社交和其他方面的有7个。如结婚、离婚、子女入学、工作变动、财务变动、朋友关系破裂等。(www.xing528.com)
首先,在面对同一事件或情境时,个体经历上的差异会产生不同的压力感。例如,一帆风顺的人一旦遇到挫折就可能会惊慌失措,不知道如何去应对;而经历过许多挫折的人,在面对同样的打击时就不会显得束手无策。同样,面对同一考试,假如你是有备而来就不会感到紧张、焦虑;假如平常没认真复习,又特别想考好,在临近考试时就可能表现出焦虑不安。
其次,对即将面临的压力事件是否有心理准备会导致不同的压力感。心理学家曾对两组接受手术的患者做实验。对其中一组,由于手术前医生向他们告知了手术过程,使患者对手术有了心理上的准备,因而对手术带来的痛苦能坦然接受;而对另一组,由于医生未向他们做特别的介绍,患者对手术一无所知,因而表现出过分担忧手术后的痛苦,对手术是否成功持怀疑态度。结果,手术后,有心理准备的比没有心理准备的患者使用止痛药更少,而且平均提前三天出院。由此表明,有应付压力的心理准备也是减轻痛苦的重要因素。
再次,认知评估在增加压力感或缓解压力感中有着重要作用。假如你把压力的威胁性评估过大,对自己应对压力的能力评估得过低,那么产生的压力感就会很大;相反,假如你把压力的威胁性评估得很低,对应付压力的能力评估得很高,那么产生的压力感就会很小。
4.文化性压力源
文化性压力源中最常见的是文化性迁移,即从一种语言环境或文化背景进入另一种语言环境或文化背景中,使人面临全新的生活环境、陌生的风俗习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从而产生压力。若不改变原习惯、适应新的变化,常常会出现不良的心理反应,甚至积郁成疾。
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多数人十分注重家庭观念,把“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当作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如果有人选择终身独身或者一辈子丁克的话就会被认为是离经叛道,周围亲朋好友会对其施加巨大压力。且不说父母,就是七大姑八大姨都会认为自己有责任想尽一切办法说服他们改变主意。但实际上,个人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是他自己的事,跟他人并无多大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