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学习动机激发方法

大学生学习动机激发方法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案例中的小赵表现的是学习动机缺乏。将宽泛的总体目标分成多个具体的子目标,将长远目标分成多个近期子目标,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习动机,既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又不至于因目标过高而受挫。“德西效应”给教师以极大的启迪——当学生尚没有形成自发内在学习动机时,教师从外界给以激励刺激,以推动学生的学习活动,这种奖励是必要和有效的。

大学生学习动机激发方法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因素,它不仅影响学习的发生,而且还影响学习的进程和学习的结果。因此,培养和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

微课:成就动机理论

案例解析

小赵在高中时是个遵守纪律、学习优秀的好学生。刚上大学时,她很有雄心壮志,立志一定要在大学里混出个样来。但她的志向是模糊的、笼统的,具体应该怎样去做,她没有想那么多。她虽然上了自己喜欢的专业,但仍然很失望,甚至有些气愤。大一的课都是基础课,不太合她的胃口。她原来憧憬的大学课堂,是充满知识、智慧和艺术的,教材博大精深、新颖独特,教师才华横溢、幽默风趣。而现在,她发现教材不少是好多年前编的,老师也呆板枯燥、毫无激情,更谈不上睿智深刻,课堂上冷冷清清,不少同学逃课。有的人即使在教室,也在看课外书、玩手机、打瞌睡。她很无奈,自己喜欢的专业就是这个样子,她不知道该追求什么,没有精神,无所事事,经常在寝室睡觉,同学称她“瞌睡虫”。直到期末考试,她有两门不及格,才像被泼了盆凉水清醒过来,痛下决心自己再也不能这样了。

案例中的小赵表现的是学习动机缺乏。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人在想:“等我有空了我一定坐下来看看书。”“等我有时间了一定好好学习。”“等我精神好的时候再认真思考这个问题。”于是,日子便在等待中流逝,而他们也永远不会“有空”“有时间”“精神好”,从此,学习兴趣减弱,学习效率下降,心理失衡、学习行为失衡。

1.增强专业兴趣,强化学习动机

求知欲望与专业兴趣是直接的学习动机,是学习动机中最直接、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这不仅可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而且能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满足,产生愉快的情绪,从而形成进一步学习的需要。学生入学前,选专业有盲目性,录取专业也有很大的随机性。在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中存在着学习兴趣和所学专业不符的现象,很多学生的专业兴趣是随着对专业学习的逐步深入才培养起来的。因此,学生应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了解本专业的特点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逐步提高专业兴趣,端正学习动机。

2.有目的地培养成就动机

所谓成就动机是指个体对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学习和工作,积极去从事和完成,并达到完美地步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大学生可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和了解国情来增强社会责任感,把社会需要化为个体内在的学习动力,体验获得知识的乐趣,在创造性的劳动中感受喜悦,在战胜困难中增强勇气和自信。

心理测试:学习动力自我诊断测试

3.设置合理的学习目标

同学们要自己设定具体的、短期内能实现的、难度中等的目标,脚踏实地,循序渐进,不好高骛远。将宽泛的总体目标分成多个具体的子目标,将长远目标分成多个近期子目标,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习动机,既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又不至于因目标过高而受挫。

4.建立正确的认知模式

首先要找出自己不合理的信念,特别是关于努力与成功的必然关系的信念。然后与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使认知模式发生改变,从而逐步放弃不合理的信念,建立正确的认知模式,如“成功=努力+能力+方法+基础+机遇+环境+心态”“只要努力了,考不到第一名也没什么”等。一旦自己放弃原有的不合理信念,过强的学习动机就会减弱了。(www.xing528.com)

5.进行恰当的自我评价

由于受年龄和心理因素的限制,大学生往往会对自己做出不切实际的评价。有的对自我的评价和发展估计过高,从而为自己加上了不必要的过重的包袱;有的对自我评价过低,会因为目标的无法实现和希望的破灭悲伤、沮丧,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对学习形成负面影响。因此大家对自己的能力要有充分的正确认识,准确地进行自我定位,使自我提高的需要切实转化为适宜的学习和发展动力。

6.以宽容的心态对待自己

人们常常说要宽容他人,却又常常忽略了宽容自己。只有会宽容自己的人,才能心平气和地面对人生、面对社会、面对挫折,也才能有博大的胸怀去宽容社会、宽容他人。不懂得对自己宽容的人,会因把生命的弦绷得太紧而伤痕累累。宽容自己,就是不要太苛刻自己,太难为自己。如同学们要降低对学习成败的敏感度,不苛求自己做个常胜将军,“不以考试成败论英雄”。宽容自己还要允许自己犯错误,允许自己非致命的缺点的存在。但宽容自己不是放纵自己,为自己找借口。

心理实验

德西效应

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曾进行过一次著名的实验,他随机抽调一些学生去单独解一些有趣的智力难题。

在实验的第一阶段,抽调的全部学生在解题时都没有奖励;进入第二阶段,所有实验组的学生每完成一个难题后,就得到1 美元的奖励,而无奖励组的学生仍像原来那样解题;第三阶段,在每个学生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自由休息时间,研究人员观察学生是否仍在做题,以此作为判断学生对解题兴趣的指标。

结果发现,无奖励组的学生比奖励组的学生花更多的休息时间去解题。这说明:奖励组对解题的兴趣衰减得快,而无奖励组在进入第三阶段后,仍对解题保持了较大的兴趣。

实验证明:当一个人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时,给他提供奖励结果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他内在的吸引力。这就是所谓的“德西效应”。

“德西效应”给教师以极大的启迪——当学生尚没有形成自发内在学习动机时,教师从外界给以激励刺激,以推动学生的学习活动,这种奖励是必要和有效的。但是,如果学习活动本身已经使学生感到很有兴趣,此时再给学生奖励不仅显得多此一举,还有可能适得其反。一味奖励会使学生把奖励看成学习的目的,导致学习目标的转移,而只专注于当前的名次和奖赏物。

因此,作为教师,要特别注意正确使用奖励的方法而不滥用奖励,要避免“德西效应”。

(资料来源:https:/ /baike.baidu.com/item/德西效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