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数据表明,27.78% 的大学新生不适应大学的学习。中学阶段,大部分学生为了考大学而形成的直接性学习动机到大学后突然失效,加之大学的实际生活状况与理想的大学生活状态存在较大差异,必然出现由学习动机缺失引起的学习积极性下降的现象。另外,大学新生未进入自己的理想型大学和喜爱的专业也会导致学习动机缺失和学习兴趣下降,从而产生学习不适应状况。
案例解析
学生A:我觉得上了大学之后,因学校和专业不符合自己的志愿而不满意,对学习不感兴趣,缺少动力。
学生B:我考上大学,实现了父母对我的期待,现在没有中学时的那股学习的劲头了。有空就看看剧、打打游戏、看看抖音、发发朋友圈,一天很快就过去了,感觉自己很丧,浪费生命。
学生C:班里高手如云,我各方面都不如别人,对自己缺乏信心,学习上再努力也不可能超过他们。
学生D:毕业后的出路主要靠处理个人人际关系的能力,在校学习成绩的好坏并不能决定毕业后得到回报的大小,所以我从没把全部的精力集中在学习上。
上述学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学习不适,主要是由于专业认同度低,对学习的重要性、自身学习能力的估计与认识不足,从而导致出学习动力不足的情况。
1.学习动机不当
学习动机是激励和维持学习行为并将其引向学习目标的内部力量和心理倾向。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总体上,整个动机水平对整个学习活动的影响;另一方面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首先,一般而言,学习动机越强,学习者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越高,从而学习效果越佳。学习动机作为一种非认知因素,它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并不是直接发生的,而是必须通过学习者的学习行为这一中间环节才能作用于学习效果。学习行为除了受学习动机影响之外,还受到一系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比如学习者的智力、知识基础、学习方法、人格特征、身体及情绪状态等。
其次,对一项具体的学习活动而言,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并不是那么简单的。有时随着学习动机的加强,学习效果反而下降。例如,有些学生想上大学的动机过强,结果一进考场便因情绪紧张而产生怯场现象,使注意力和知觉的范围过分狭窄,记忆和思维也受到影响,甚至平时非常熟悉的题目这时也做不出来。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动机强度处于中等水平时,工作和学习的效率是最高的。
学习动机不当包括学习动力不足和学习动机过强。
学习动力不足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的计划性不强、把学习当成是一种任务、表现出学习目的的近利性、学习适应困难、缺乏成就感和调节方法等。具体表现在学习上就是注意力涣散,兴趣转移,听课时不专心,不能集中思考问题,人在课堂,心在外,逃避学习,不愿看书、不愿意上课,上课时无精打采。
学习动机过强主要是由自己设置的目标过高、不恰当的认知模式和他人不当的强化导致的。具体表现为自我期望值高,过于刻苦、勤奋,好胜心强,精神紧张,对自己要求过严,一旦没有达成目标容易产生自责。
2.考试焦虑
考试焦虑是一种因考试产生的焦虑状态,以担忧、害怕、紧张为基本特征,通常合并躯体化症状,如心悸、头痛、头晕、消化不良、腹泻等。其与考试相关联,发作于考试前复习阶段并持续至考试期间,具有焦虑、恐惧、烦躁等精神症状和心悸、胸闷、出汗等躯体症状。其症状强烈程度难以用考试刺激做出合理的解释,且症状难以控制、无力摆脱。如果考试焦虑症只局限于某一门学科,则考试结束后症状可缓解。如果涉及所有学科(课程)考试,则没有明显的缓解期而只有短暂的间隙期。
考试紧张焦虑会影响考场上的正常发挥。因为过强的求胜动机会在大脑皮层的某一区域形成占主导地位的兴奋中心,致使其附近区域处于抑制状态,这会破坏知识之间的联系,妨碍对知识的调动与提取,而记忆的暂时中断往往会加重焦虑情绪,从而加深考生对考试成绩得失的忧虑,于是导致恶性循环,容易造成错答、漏答或不知如何应答。在焦虑的状态下,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具体思维能力无法正常发挥,从而导致考试失败。(www.xing528.com)
产生考试焦虑的因素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
(1)客观因素
一是考试本身。如考试的重要性、难易程度、竞争程度等。越是重要的考试越容易引发考试焦虑;题目越难,越容易引发考试焦虑;竞争程度越激烈,越容易引发考试焦虑。
二是学生的学业期望。一般而言,学业期望越高的学生,对学习投入的精力越多,越看重学业成绩,因而对考试失败的恐惧感越高,越容易产生考试焦虑;而那些学业期望较低的学生,满足于六十分,一般不会产生考试焦虑;而当学业期望较低的学生面临学业失败时,也可能会激发其考试焦虑。
三是知识掌握程度。我们经常说:“难者不会,会者不难。”考试的难易是相对的,现在有一部分学生上课不认真,下课不复习,推崇考前一周效应,临阵磨枪,匆忙上阵,面对考题,感到题目太难,便会产生考试焦虑。
四是考试压力的传递。学生间的相互影响也会造成考试焦虑。如一些学生将考研视为重要的人生目标,考前以发誓言、写战书等方式激励自己的斗志,人为制造紧张空气,使部分学生感到考研失败可耻,整天笼罩在失败的恐惧之中。
(2)主观因素
一是个性气质特点。那些敏感、易焦虑、过于内向、不善交际、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做事追求完美的学生在考试中容易出现考试焦虑。
二是考试经验。大学生多数在中学时代都有考试成功的经验,而进入大学后偶然的考试失败会加剧这部分学生的考试焦虑,将过去考试成功归于题目容易、运气好,而将大学的考试失败归结为自己不聪明、能力差,就会对自己失去信心。也有的考生对以前考试失败和挫折的体验太深刻,以至于遇到考试就产生害怕、恐惧心理。
三是知识掌握与复习准备。如果知识掌握不牢固,复习准备不足,对考试没把握,自信心不足,自然会产生考试焦虑。
四是对考试外在价值的过分重视,成就动机过强。考试成绩与大学生的学业荣誉如奖学金、政治前途如入党、学业前途如研究生保送等密切相关,因而,大学生会对考试成绩格外看重,特别是学业成绩优异的大学生,恐惧考试失败的心理压力更大,更容易出现考试焦虑的症状。另外,兴趣爱好过于单一的学生也比较容易产生考试焦虑情绪。
3.学习疲劳
学习疲劳是因学习时间过长、学习强度过大而在生理和心理上产生的劳累感,从而导致学习效率下降。学习疲劳包括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生理疲劳主要是肌体受力过久或肌肉重复伸缩造成的肌肉痉挛、麻木,眼球发疼,头脑发胀,腰酸背疼,动作不准确,打瞌睡等肌体的生理反应;心理疲劳一般是由于长时间大脑得不到休息,脑细胞处于抑制状态所引起的心理反应。此时,思维迟钝,注意力涣散,情绪躁动、忧郁、厌烦,学习效率下降。其中,心理疲劳是主要的。
学习疲劳是一种保护性抑制。一般来说,经过适当的休息疲劳即可得到恢复,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不会造成什么影响。但如果长期处于疲劳状态,勉强让大脑的有关部位保持兴奋,就会导致大脑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失调,严重的还会引起神经衰弱等疾病,并可能引发身体器官的病变,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学习。
造成学习疲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学习环境不良,学习压力大,学习时间过长,不注意劳逸结合,睡眠时间不足,营养供应不足,不注意用脑卫生等。此外,还有因为学习内容单调、难度过大,学习过于紧张而造成大脑神经持续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从而对学习缺乏兴趣,或者由于其他家庭经济问题或者思想问题等而导致心理疲劳。
4.学习效能感低下
学习效能感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的预期和主观判断。大学生学习效能感不强主要表现在对学习结果缺乏可控感。有的大学生过于注意自己的不足之处,显得过分焦虑,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觉得自己无力改变现状,产生行为结果不可控制的预期。有的学生在认知上自我否定,往往认为自己缺乏学习的天赋,在学习上是不会成功的。这种自我否定的想法有极强的自我消极暗示作用,以至于他们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体验不到成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