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保护心灵(微课版)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保护心灵(微课版)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医学是研究健康与疾病的关系及其相互转化规律的一门科学。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而且是指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都完好的状态。”只有当一个人在这三个层面同时都处于完好状态时,才可以说是健康的。同时心理和社会功能的恢复,对躯体疾病的恢复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并提出了健康的十条标准: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和疲劳。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保护心灵(微课版)

医学是研究健康与疾病的关系及其相互转化规律的一门科学。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而且是指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都完好的状态。”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健康应包括生物、心理、社会三个层面。只有当一个人在这三个层面同时都处于完好状态时,才可以说是健康的。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如果个体在身体上没有疾病,这只是说他具备了身体健康;如果个体在心理和社会功能方面处于完好的状态,则称为心理健康

实际上,在疾病过程中,病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这三个层面受到损害的程度经常是不均等的,而且是以某个层面的损害为主,或者某个层面的损害是原发性的,进而影响了其他层面,使其他层面也出现异常,最终导致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全面异常。如果疾病以身体损害为主,则一般称之为躯体疾病,该病人即属于躯体疾病病人;如果疾病损害主要表现在心理或社会功能的方面,导致个体的心理和社会功能出现异常,则称为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该病人属心理障碍患者或精神病人

临床工作的医生在诊治病人的时候,不仅要考虑病人的身体是否有病,同时还会注意病人的心理及其社会功能状态是否也同时受到了损害。比如一位中年男子因突发性脑梗死被送医院救治,我们会发现病人在身体上出现了头晕、耳鸣,一侧肢体明显无力的现象,同时在心理上可能还存在记忆力下降、情感脆弱、焦虑、抑郁、易激惹、人格改变等症状。这些又会导致病人生活工作能力下降,使之无法胜任原来的工作、承担照顾家人的义务,病人可能因此认为自己成了“废人”,对生活失去信心,甚至出现自杀行为。因此,医生一方面要积极治疗病人的躯体病变,同时也要注意帮助病人恢复他的心理和社会功能。同时心理和社会功能的恢复,对躯体疾病的恢复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1948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成立时,在其宪章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或完全安宁。并提出了健康的十条标准:

(1)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和疲劳。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巨细不挑剔,工作有效率。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www.xing528.com)

(5)具有抗病能力,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

(6)体重得当,身材均匀,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

(7)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

(8)牙齿清洁,无空洞,无龋齿,无痛感;齿龈颜色正常,不出血。

(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肌肉、皮肤富有弹性,走路轻松有力。

健康测试:你的体重适当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