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动物形象的塑造手法:舞蹈创作与表演研究

动物形象的塑造手法:舞蹈创作与表演研究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舞蹈作品中,动物形象的塑造是编导向观众传达的主题。观众通过动物形象的塑造感受动物细微又广大的情感世界,进而以舞蹈的形式带给观众以美的享受。这是编导对动物形象的自我表达,也是与大自然和观众沟通的桥梁。外在形象是动物形象塑造的表象,服务于人体塑造的模拟程度。动物的动态特点到动作语言的过程提炼是动物形象塑造的重要因素。

动物形象的塑造手法:舞蹈创作与表演研究

舞蹈作品中,动物形象的塑造是编导向观众传达的主题。观众通过动物形象的塑造感受动物细微又广大的情感世界,进而以舞蹈的形式带给观众以美的享受。这是编导对动物形象的自我表达,也是与大自然和观众沟通的桥梁

在舞蹈创作中,对动物形象的塑造显得尤为重要,不同于人物形象塑造中对年龄、外貌等形象的刻画,编导需要对动物形象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所以在形态特点、生活习性、活动环境等方面要尤其注意。这是有区别于人这一高级动物的。

(一)外在形态到人体塑造的模拟

外在形态的刻画是动物形象塑造必不可少的构成之一。外在形象是动物形象塑造的表象,服务于人体塑造的模拟程度。在塑造动物形象的时候,最重要的是通过眼睛去观其形、察其态,对动物的自然体态熟谙于心。把寻找到的动物形象,通过自己的肢体模拟出近似动物的外在形象。

如舞蹈《雀之灵》,其最显而易见的肢体动作体现在手上,这就需要对孔雀这一动物形象做到精准的把握定位。孔雀的头部较小,头顶有几缕呈竖直状的羽毛,嘴部呈尖状,杨丽萍以手为载体,大拇指与食指紧并,模拟出孔雀嘴部形状、灵性的模样,赋予了孔雀以鲜活的生命。舞者其余三个手指依次张开,形成了孔雀头部上的羽毛形状。这样一来,通过人的肢体动作就把孔雀头部的外在形象演绎到了极致,对动物形象的理解上升到了更高的境界。

又如舞蹈《朱鹮》,其塑造的形象也是栩栩如生。朱鹮外形典雅,嘴修长,脑后还长有粗长的羽毛,由于朱鹮与人体的结构大不相同,人很难去模拟出它的外形。然而,编导很巧妙地将一只手从腰后环绕,另一只手点在头顶,再加上胳膊,模拟出朱鹮的外形体态,这样就很形象地实现了人到朱鹮的模拟,也显示出了朱鹮的那种典雅之态。[2]

舞蹈《羚羊外套》中对藏羚羊的刻画,是通过对藏羚羊这一动物形象的详细理解,捕捉出了藏羚羊在自然中的体态。藏羚羊的头是尖尖的,四肢匀称,蜷缩的前蹄悬空凌跃,张力的画面极富冲击力,舞者手指并拢向下,手腕向上高抬,双臂紧挨,首先从外形上就已经确定了很形象的模拟。这些都是舞蹈编导塑造形象的基础——外形捕捉,也考验编导对动物形象塑造的技艺是否高超

(二)动态特点到动作语言的提炼

动态是动物在生活时的运动过程,动作是舞蹈中的肢体语言呈现。动物的动态特点到动作语言的过程提炼是动物形象塑造的重要因素。动态特点即动物生活的原型动作,舞蹈编导通过它们的原型动作记录于头脑之中,运用其动态、动律、节奏,通过提炼、转化形成独特的“符号化”的舞蹈动作语言。

黑格尔在《美学》中说过:“能把人物性格、思想和目的最清楚地表现出来的是动作,人最深刻的方面只有通过动作才能见诸现实。”[3]舞蹈尤其注重动作语言的重要性。在舞蹈作品中,一举一动应是舞蹈化的,如果掺和一些生活原型动作,会影响作品的“舞蹈化的纯度”。[4]所以,在动态特点到动作语言的提炼过程中,强调将生活动作舞蹈化。

舞蹈《雀之灵》之所以被众人知晓,是因为舞蹈表演者所塑造的孔雀逼真到了极致。孔雀的头部运动是很灵活随机的,其运动的动律就是点头、摇头,动态轻快自如,节奏不平均。杨丽萍在抓它的动态时,运用手部关节的运动做出与孔雀头部摆动的动态,在动律、节奏上也吻合于孔雀,很形象生动地将孔雀的动态表现出来,将孔雀赋予了人身。

舞蹈编导想要创造出独特的舞蹈语言,需要对动物的动态特点分析透彻,从其动态、动律、节奏上提炼,转化成“符号化”的舞蹈动作语言,需要经过编导独特艺术思维的加工。

(三)外貌特征到舞蹈服饰的呈现(www.xing528.com)

服装化妆是舞蹈呈现的最普遍、最重要的支撑手段。当然,也会存在少数不刻意强调舞蹈服饰的舞蹈。在数之不尽的舞蹈作品中,其都对服装的穿戴和化妆有着极其严格的要求,因为这必须与舞蹈意境高度和谐统一。在舞蹈中动物形象的塑造也离不开服装和化妆的衬托,因为没有这些,即使舞者再用心地跳舞恐怕都会让观众陷入不知所云的境地。

如果没有服装的参与、辅助、提携,很难想象舞蹈艺术形象在舞台上的效果,很难让舞蹈形象达到高不可攀的境界,很难让观众畅游在舞蹈形象的情感海洋里。所以,舞蹈服装对舞蹈形象来说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

早在远古时代,“百兽率舞”的模仿中就涉及了“服饰”这一现代词汇,虽然并没有明确的乔装打扮意识,但却孕育了舞蹈服饰的萌芽。

从舞蹈实践来看,“舞蹈服饰”是包含着“服”与“饰”两大部分的广义概念。[5]“服”即服装,“饰”包括头饰、发型和化妆等部分。

舞蹈《雀之灵》的原型动物是自然生态环境中的孔雀,孔雀的外貌颜色呈绿色和白色,舞者在模仿孔雀的外貌特征上做到了极致,为了配合孔雀那种空灵、静谧、温柔、温顺的形象,在服饰搭配上,一定不能使用华丽盛装,这是与孔雀这一形象截然相反的,她运用各种材质的布料做到将尾巴装饰与孔雀的尾巴有机统一。舞者面部的化妆、头部的头饰、发型也极为考究,运用夸张的手法将孔雀的面部形象呈现在脸上,即像又夸张,头饰也是模仿了孔雀头顶的羽毛,做到形似,显然在舞台上更显别具一格的美丽,这些都是为了配合孔雀的外貌特征,舞蹈服饰作出的相关调和。所以,动物的外貌特征与舞蹈服饰的呈现是息息相关的。

舞蹈服饰给舞蹈作了强大的装饰,起到了外形包装的作用,为舞蹈艺术增添了色彩。对动物形象来说,更是有难度地把动物形象地搬上了舞台,实现了自然到舞台的顺利嫁接和呈现。

(四)活动环境到心理情绪的转换

活动环境到心理情绪的转换是舞蹈创作中对形象塑造的一种特殊手段,这种特殊体现在“拟人化”。动物的活动环境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可能肆意地到处游窜。

作为舞蹈编导,想要细致地了解动物就要深入动物的生活环境。

编导需要对动物形象的活动环境和其心理环境做到整体的把握,这是一个繁复甚至于烦琐的过程,既要从动物角度出发,又要从人类角度出发。活动环境到心理变化的转换,是舞蹈传递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于舞蹈主旨本身。这就需要编导独具慧眼,识别出一般人习以为常的动物的独特活动环境和心理,转换到人所能为它们表现的心理情绪上,发掘出动物与人类共通的部分。所表达的不是动物的替代品,而是动物无处发声的情绪宣泄,这才是真正出彩的地方,也是真正能够打动观众的地方。

任何动物都可以作为编导选择的对象,要研究它,必须深入这些动物的活动环境,仔细揣摩其中的生存状态,就像《人与自然》里对各种动物的描述那样细致观察,如数家珍。对动物的活动环境必须像动物学家那样对它们的栖息地、捕食方式、配偶族群等,做到充分的研究。这样一来,就将动物的某些特点与人类的某些特点真正做到了有机重叠和复合,让编导对舞蹈情绪的渲染能够紧贴动物的特点,这样无缝的对接才能真正具备说服力,让观众做到真正的代入感和共鸣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