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教师教育模式创新获得突破(2018)

中国教师教育模式创新获得突破(2018)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5]2018年,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等部门印发多个文件,以行动规划推进教师教育改革。《行动计划》指出,建设教师教育改革试验区。推动实践导向的教师教育课程内容改革和以师范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变革。《行动计划》立足于高校在教师教育中发挥的关键

中国教师教育模式创新获得突破(2018)

教师教育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动力源泉。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师范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决策为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了大批优秀教师。而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教师队伍的紧缺现状趋于缓解,师范院校封闭、孤立培养教师的局面被打破。另外,随着高校扩招、招生并轨、取消师范生公费教育和包分配等一系列政策,处于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师范院校在转型时盲目上路,使得原有职能被削弱。[24]在在职教师培训方面,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的国家级、省级教师培训等在不断提升教师教育模式创新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部分培训仍存在教师参与度不高、课程设置不科学、培训团队有待优化等问题。为此,2018年教育部印发的《行动规划》提出,开展十大教师教育建设行动,“以提升教师教育质量为核心,以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为支撑,以教师教育供给侧结构改革为动力,力求从源头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一)建设教师教育改革试验区

教师教育改革是提升教师质量、专业化水平的重要路径。随着我国持续推进和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以及对高质量专业化中小学教师需求大幅度提高,学校教师教育暴露出了总体目标需要重新定位调整、校内教师教育资源过于分散、师范生培养机制比较僵化、教学方法比较陈旧等一系列问题。[25]2018年,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等部门印发多个文件,以行动规划推进教师教育改革。《行动计划》指出,建设教师教育改革试验区。支持建设一批由地方政府统筹,教育、发展改革、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编制等部门密切配合,高校与中小学协同开展教师培养培训、职前与职后相互衔接的教师教育改革实验区,带动区域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升教师培养培训质量。深入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建设一流师范院校和一流师范专业,分类推进教师培养模式改革。推动实践导向的教师教育课程内容改革和以师范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变革。发挥“国培计划”示范引领作用,加强教师培训需求诊断,优化培训内容,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的有机融合,实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实施新一周期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引领带动高层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施中小学名师、名校长领航工程,培养造就一批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能够在基础教育领域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领军人才。加强教育行政部门对新教师入职教育的统筹规划,推行集中培训和跟岗实践相结合的新教师入职教育模式。《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师〔2018〕13号)中也明确提出,在省级政府的统筹下,利用高等学校、中小学协同开展培养培训、职前与职后相互衔接的教师教育改革实验区,着力推进培养规模结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资源建设、教学团队、实践基地、职后培训、质量评价、管理机制等全过程协同育人。

在地方上,早在2013年重庆市渝中区政府与西南大学签约,共同打造国家级“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建立“教师职前培训、入职教育和职后发展”的创新联动机制,逐步形成校地一体化教育教师体制。该区在5年内共建2个教师教育实习实践和研修基地,共同打造3个教师教育平台,形成学分互认和进修顶岗等4项教师教育协同制度,设计、开发并实施5门教师教育课程,建设6所教师专业发展示范学校,开展“渝中区中小学名师成长”项目和“渝中区中小学种子老师”项目等7个特色项目,[26]取得了良好的成效。2018年,辽宁、广东、上海等省市立足于自身教师队伍建设的实际情况,加快推进教师改革试验区建设。广东省依托华南师范大学、岭南师范学院、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深圳大学等多所本科高校优势,成立了11个“省创建国家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实验区建设周期为3年,将着力实现形成教师教育校地发展共同体、显著增强师范院校服务中小学教育能力、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促进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4个目标。[27]

从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到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再到教师教育改革试验区建设,从宏观转向微观,更注重教育发展的各要素,盘活整个区域教育发展。教师教育改革试验区建设落脚于教师培养培训质量,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重要保障。为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各地应该更注重内涵建设,做实教师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质量评价等关系教师专业发展的重点难点,不断发挥地方在教师教育改革中的旗舰作用,促进本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

(二)建设高水平教师教育基地

建立国家级教师教育基地既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表现,同时也是教师终身学习、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需要。[28]2018年,《行动计划》提出,建设高水平教师教育基地。由“国家级”到“高水平”的转变,一方面体现了国家对教师教育的重视,另一方面也凸显了当下对教师队伍质量的高要求。

《行动计划》指出,高水平教师教育基地建设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综合考虑区域布局、层次结构、师范生招生规模、校内教师教育资源整合、办学水平等因素,重点建设一批师范教育基地,发挥高水平、有特色教师教育院校的示范引领作用。其次,加强教师教育院校师范生教育教学技能实训平台建设。国家和地方有关重大项目充分考虑教师教育院校特色,在规划建设方面予以倾斜。推动高校有效整合校内资源,鼓励有条件的高校依托现有资源组建实体化的教师教育学院。再次,制定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建设标准。以优质市县教师发展机构为引领,推动整合教师培训机构、教研室、教科所(室)、电教馆的职能和资源,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原则建设研训一体的市县教师发展机构,更好地为区域教师专业发展服务。最后,高校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依托优质中小学,开展师范生见习实习、教师跟岗培训和教研教改工作。在地方建设上,江西、天津、湖北、广西等地根据本地区的情况,利用现有教师教育资源,计划建设相当数量的教师教育基地,在教师教育理念、课程培养模式、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创新,不断提升地区教师教育水平。

(三)优化教师教育师资队伍(www.xing528.com)

优化教师教育师资队伍更注重从对外交流、高校、大中型企业在教师培养培训的作用入手,加强高校教育类博士培养力度,协同高校与中小学优质教师资源的双向交流,扩大优质师资规模,实现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高。《行动计划》立足于高校在教师教育中发挥的关键作用,协同中小学、企业,推进教师师资队伍建设。首先,国家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从提升教师教育师资对外开放水平的力度出发,加大对教师国内外访学的支持力度。《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发〔2018〕4号)也指出,结合“一带一路”建设和人文交流机制,有序推动国内外教师双向交流。支持孔子学院教师、援外教师成长发展。同时,引导支持高校加大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博士生培养力度,并根据教师教育师资的工作量计算、业绩考核等评价管理,在岗位聘用、绩效工资分配等方面,对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实行倾斜政策。其次,推进职业学校、高等学校与大中型企业共建共享师资,允许职业学校、高等学校依法依规自主聘请兼职教师,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探索产业导师特设岗位计划。推进高校与中小学教师、企业人员双向交流。再次,加强高校与中小学、高校与企业交流,采取双向挂职、兼职等方式,建立教师教育师资共同体。实施骨干培训者队伍建设工程,开展万名专兼职教师培训者培训能力提升专项培训。最后,组建中小学名师工作室、特级教师流动站、企业导师人才库,充分发挥教研员、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高技能人才在师范生培养和在职教师常态化研修中的重要作用。

(四)建立健全教师教育学科专业体系

《行动计划》明确提出“教师教育学科专业建设行动”,为积极探索推进教师教育学科建设发展打下基础。《行动计划》则是从本专科、研究生培养层次入手,建立健全教师教育学科专业体系。鼓励支持有条件的高校自主设置“教师教育学”二级学科,国家定期公布高校在教育学一级学科设立“教师教育学”二级学科情况,加强教师教育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明确教育实践的目标任务,构建全方位教育实践内容体系,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相衔接,强化“三字一话”等师范生教学基本功训练;修订《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发布《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开发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育课程和特殊教育课程资源;鼓励高校针对有从教意愿的非师范类专业学生开设教师教育课程,协助参加必要的教育实践。此外,建设公益性教师教育在线学习中心,提供教师教育核心课程资源,供非师范类专业学生及社会人士修习。《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发〔2018〕4号)提出,通过教育硕士、教育博士授予单位及授权点向师范院校倾斜以加强教师教育学科建设。而《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师〔2018〕13号)也从加强教师教育学科建设的角度提出,指导高校建立符合教师教育特点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引导和推动教师教育师资特别是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开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研究。

(五)推进“互联网+教师教育”创新行动

自201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以来,互联网在探索新型教育供给方式和网络化教育新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促进教育公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此后,《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0—2020)年》(教技〔2012〕5号)、《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教技〔2016〕2号)等文件相继印发,我国教育信息化水平逐年提高,2018年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教技〔2018〕6号),提出构建一体化的“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加强教育信息化学术共同体和学科建设等对于推进互联网与教师教育相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行动计划》《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师〔2018〕13号)两个文件对于推进“互联网+教师教育”创新提出如下的要求:首先,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教学服务平台建设和应用,推广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推动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式变革。其次,启动实施教师教育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计划,建设开发一批交互性、情境化的教师教育课程资源,遴选认定200门教师教育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推动在线开放课程广泛应用共享。再次,实施新一周期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引领带动中小学教师校长将现代信息技术有效运用于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研究制定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提高师范生信息素养和信息化教学能力。依托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在职教师培训信息化管理,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学分银行”。最后,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对课程教学实施情况进行监测,有效诊断评价师范生学习状况和教学质量,为教师、教学管理人员等进行教学决策、改善教学计划、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教学效果提供参考依据。

各地方也积极探索“互联网+教师教育”。2018年,山东省印发《2018年“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工程实施方案》(鲁教师字〔2018〕4号),以网络课程学习与实践应用两种方式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各市区纷纷印发相关文件,搭建网络平台,推进本区教师专业发展。在大连,以大连教师网为平台,汇集了互联网的视频互动教研、课程资源、教师培训、电子档案管理等多种功能,丰富了“互联网+教师教育”的功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