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河洛文明展现史前辉煌

河洛文明展现史前辉煌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个展柜中展示的是一件距今约十万年前的象牙化石,它长2.4米,是1959年洛阳修中州渠时发现的,保存得十分完整,它属于生活在距今20万—5万年前纳玛象的象牙化石。这件文物小口尖底瓶为汲水工具,1959年于洛阳孙旗屯遗址出土,其腹部两侧有双环可系绳,汲水时手提绳子将尖底瓶置入水中,瓶会自然倒入水中,注满水后,瓶体就会自然朝上直立起来。伊川缸,因1959年首次在伊川县发现而得名,为仰韶文化较为典型的彩陶葬具。

河洛文明展现史前辉煌

第一个展柜中展示的是一件距今约十万年前的象牙化石,它长2.4米,是1959年洛阳修中州渠时发现的,保存得十分完整,它属于生活在距今20万—5万年前纳玛象的象牙化石。右边还有一截多年生木本植物的化石,以及鸵鸟蛋和水龟化石,证明在远古时代,洛阳地区生长着高大的植被,生活着各种动物,非常适合原始人群在这里生存生活下去。

1994年南昌路中亚大饭店出土了一具非常完整的古菱齿象化石,经复原长5.7米,高2.8米。古菱齿象躯体雄伟庞大,两根门齿粗壮,生活在距今5到3万年前。而这头体格庞大的大象据专家推测也就是二岁左右,可想而知成年大象的话,体积会更加庞大。中原一直以来都与大象关系密切,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和夏商周、至两汉时期,中原地区发现的古代遗存中都有大象的形象出现,河南省的简称“豫”字的右半边,就是一个“象”字。

这件文物小口尖底瓶为汲水工具,1959年于洛阳孙旗屯遗址出土,其腹部两侧有双环可系绳,汲水时手提绳子将尖底瓶置入水中,瓶会自然倒入水中,注满水后,瓶体就会自然朝上直立起来。它是原始人掌握重心转移原理的经典之作,也有一说认为它是作为葬具使用的陶器。

伊川缸,因1959年首次在伊川县发现而得名,为仰韶文化较为典型的彩陶葬具。最具代表性的一件,就是图板上所展示的绘有一幅颧鱼石斧图案的伊川缸,为1980年临汝阎村遗址出土,通高47厘米。左侧为颧鸟衔鱼,右侧为带柄的石斧,颧、鱼很可能代表古人崇拜的神灵,斧表示武器或者劳动工具。原始画师为表现鹳的轻柔白羽,将鹳身涂白色,石斧和鱼则以简练、流畅的粗线条勾勒出轮廓再填充色彩,犹如后世中国画“填色”画法,被认为是中国画的雏形。现在颧鱼石斧图伊川缸保存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也是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www.xing528.com)

陶火种器,是古人用来储存火种的工具。火在原始人的生活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可以用来取暖、烹煮食物、开辟田地。当时人们取得火种十分困难,在不使用时就把火苗储存起来,下次使用就十分的方便,同时证明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正在一步步增强。这个文物大家仔细看就会发现在它的顶部有个口,腰部也有个口,其实在它的底部也是有一个口的,在当时可以把这些口堵住,氧气减少,那么木炭就可以在里面低氧燃烧,就可以储存下来火种。像不像咱们家里用的蜂窝煤炉子的原理?当然了,能拿着这种陶火种器的一定是这个部落的首领才可以吧。

黑陶镂空高柄豆,盛食器,形制规整,造型典雅,下方的喇叭形托柄装饰圆形镂空图案,上方为一托盘。豆形器,是古人用来盛放食物的容器,商周时期逐渐专门盛放肉酱腌菜类佐味品。豆形器得名于甲骨文中的“豆”字,古人将食物放置盘中,席地而坐,下方的高柄将托盘垫高,方便取食,反映了远古时期人们的生活习俗,因为真正的桌子、椅子的概念的成熟还是在唐朝以后,到了南宋以后,桌椅的普及,人们才开始由席地而坐改为凭桌坐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