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莎莎
我们介绍洛阳,习惯引用“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或者是康震老师所讲的那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如果说让人耳目一新的,那便是唐代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那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当年温家宝总理答外国记者问的时候引用过“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首诗当年还大火了一段时间。还因为这首诗,那年的我假装文青(奈何读书太少,只能“为赋新词强说愁”),想找找古代“文青”们的心得体会,世博会也不去看了,买了去北固山的车票,冒着大雨,固执地登临北固山顶,面对滔滔的江水,默念了一遍这首诗,走了。没错,走了,什么心情?沿着被骤雨打湿的青石,看着那烟雾笼罩的江面,遥想当年王湾的淡淡乡愁。回家,是人世间最美的风景;回家,回到那个魂牵梦绕的洛阳啊!
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吟唱道:“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也许在众多的提到过洛阳的诗句当中,大家更为熟悉的还是唐朝的另外一位诗人——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可以说,不管是哪个朝代的诗人的作品,它们都集中地反映出那个时代的文人墨客对洛阳的无限依恋和向往之情。
每次讲到洛阳,我们会很自然地想到《龙的传人》那首歌中的那句歌词:“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叫黄河。”黄河是华夏文明的摇篮,而洛阳可以说是这个摇篮当中最灿烂夺目的一颗明珠。在中华悠悠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洛阳可以说与华夏民族同呼吸、共命运,饱经了历史的沧桑,正所谓:“崤函,有帝皇之宅,河洛为王者之里。”历史不负洛阳这块风水宝地,悠悠的岁月,给我们留下了观览洛阳古代都城面貌的历史痕迹。今天就让我们沿着历史发展的轨迹,一起追寻她源远流长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吧!
“伏羲画卦,一画天开”,“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的“河图洛书”,标志着中国文明的第一缕曙光出现在了河洛大地上。道儒佛三家皆离不开洛阳这片沃土,道家源于洛阳,老子曾做过周朝王室的守藏史,主要思想形成于洛阳,所以说道家源于洛阳。儒家和洛阳有什么关系?你会反驳我,孔夫子在山东曲阜,今有“三孔”为证。不急,我们慢慢说。孔夫子一生要“克己复礼”,哀叹“礼崩乐坏”,这个“礼”就是“大道之礼”“礼仪之邦”的“礼”,更是“周公制礼作乐”的“礼”。当他听闻东周的老子熟知周朝的礼仪制度后,不远千里迢迢来到洛阳,“问礼于老子”,今天的洛阳老城还有一通“孔子入周问礼”的碑刻来述说这段故事。当年孔子见过老子离开时,对他的弟子说了一段话,司马迁《史记》有载:“我如果遇见有人的思路像飞鸟一样放达时,我可以用我似弓箭般准确锐利的论点射住他、制服他。如果对方的思想似麋鹿一样奔驰无羁,我可以用猎犬来追逐他,一定能使他被我的论点所制服。如果对方的思想像鱼一样遨游在理论的深渊中,我可以用钓钩来捕捉他。然而如果对方的思想像龙一样,腾云驾雾,遨游于太虚幻境,无影无形捉摸不定,我就没法追逐和捕捉他了。我见到老子,觉得他的思想境界就像遨游在太虚中的龙,使我干张嘴说不出话,舌头伸出来也缩不回去,弄得我心神不定,不知道他到底是人还是神啊。老聃,真吾师也!真可谓:‘神龙见首不见尾’!”佛家首传于洛阳,官办的第一座佛教传法道场——白马寺被誉为“中华第一古刹”。
两汉的经学、魏晋的玄学都与洛阳有关。洛阳“竹林七贤”的故事,最起码要给你提到那个“杜康造酒醉刘伶”,要不然杜康酒和“刘伶醉”一年不知道要少卖多少。洛阳“建安七子”名号响当当。漫步洛水河畔,你最起码会念叨:“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再不抵也会夸你喜欢的女孩子是“明眸皓齿”吧!接下来就是宋明的理学,理学的创始人程颢、程颐大家也不陌生,“程门立雪”的故事我们小时学过,二程恰恰就是河南洛阳人,理学根植于洛阳。当年砸缸的司马光也告诉你了:“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所以说你想了解五千年的中国就不得不来洛阳!
正如《洛阳牡丹》这首歌词中写到的这样:“洛阳城相邀,把一扇厚重的门打开;洛阳牡丹相邀,把那久远的美丽寻找,将缤纷的世界拥抱。”接下来咱们就讲讲这主角之一的洛阳牡丹!
“人道群芳学锦绣,谁知锦绣学群芳。”在我走过的为数不多的地方里,唯独觉得九寨的水对得起“童话世界”的称号;没有见到牡丹之前,看国画,觉得哪有这么好看的花?斗大如盆,真的,牡丹的美无须多说,就是上面这句话。(www.xing528.com)
“谷雨三朝看牡丹”,说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谷雨前后是牡丹花盛开的时候。每年4月也是洛阳城最为疯狂的日子,人山人海,游人如织,尤其是谷雨前后的这个礼拜天。去年4月17日洛阳单天游客量将近80万。
洛阳城的进出口打的标语都是“千年帝都,牡丹花城”。洛阳历史上曾经有105位皇帝建过都,累计建都史将近1600年,在这漫长的岁月中,洛阳都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历史上许多重大的事件都发生在这里,所以小时砸缸的司马光才讲:“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洛阳牡丹甲天下”,必须感谢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当年武则天以皇后的身份在长安城中的皇家花园上林苑中赏雪的时候,借着酒劲下了一道懿旨:“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第二天百花迫于武后的威严纷纷开放,唯独花王牡丹铁骨铮铮不肯违背时节开放,武则天一怒之下把牡丹从长安贬到了洛阳,这就是“牡丹充军的故事”,在《镜花缘》传奇中有详细的记载。牡丹到了洛阳落地生根,安家落户,长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好,我们经常讲一句话:“物以稀为贵。”东西越少,奇货可居,越来越多,人们就不当回事了,纷纷把牡丹花枝砍下来烧火做饭,有一位青年不忍心牡丹遭到这种待遇,就把其中长势很好的一株牡丹移到自己家里精心护养。故事往往讲到这里,大家就猜到了结局,咱们国人的思维都一样,向来喜欢大团圆,按照故事发展顺序这个时候该美女登场啦,没错,这年的八月十五中秋月圆之夜,青年正坐在屋里对着窗外的月亮发呆之际,忽然面前多了一位年方二八、婀娜多姿的妙龄女郎,双手捧了床绣有大朵牡丹图案的锦被,对着他盈盈浅笑。大家遇到这种好事会怎么做?是不是掐自己是不是真的?这个青年又揉了揉眼睛,姑娘不见了,锦被留了下来,上面放了一方女孩用的小手帕,上面写了四句话:“芳名就叫牡丹花,邙山岭上是我家。感君惜花情意重,来年春天见奇葩!”到了第二年春天,青年种的牡丹花在当年的花卉比赛上夺得了花魁,从此以后这个青年就以种植牡丹发家致富了。
其实对牡丹的最高评价来自于唐代中书舍人李正封的诗句:“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国色天香,富贵荣华。每年4月来洛阳看牡丹,人们形容两句话:“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我们今人看牡丹,一顿牢骚,人比花多,吃吃不好,住住涨价。岂不知古人为了看牡丹,比我们今人有过之而无不及。牡丹花期极短,跟气候关系很大。古人为了看牡丹不惜把家都搬过来,做这件事情的是东坡的弟弟苏辙,他为了看牡丹,举家搬迁,他说:“花从单叶成千叶,家从汝阳移洛阳!”
由于看花的人太多,文人骚客看清雅,所以捡人少的时候去欣赏。什么时候人少?下雨天!惊闻街西相府的花王姚黄开了,司马光和好友冒雨披蓑衣雨中观花。这些好友都有谁?被誉为“安乐先生”的邵雍邵夫子,还有韦骧。这雨中姚黄更加婀娜多姿,花瓣重重叠叠,那通体鹅黄之色,给人以凝脂之感,堪比贵妃出浴!雨还在下着,诗人却流连花丛之中,久久不愿离去……一腔感慨之下,以诗代言留下了《其日雨中闻姚黄开戏成诗二章呈子骏尧夫》:“谷雨后来花更浓,前时已见玉玲珑。客来更说姚黄发,只在街西相第东”“小雨留春春未归,好花虽有恐行稀。劝君披取渔蓑去,走看姚黄判湿衣。”
接下来这位更甚之,白居易在自己的庭院中种植了两株红牡丹,眼看牡丹就要凋零,他辗转反侧,夜不能寐,挑着灯笼坐在台阶上守候牡丹败去:“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这种依依不舍的恋花之情、爱花之心跃然纸上!
歌咏牡丹花和杨贵妃的《清平调三首》大家读来都朗朗上口。来到了洛阳,看看牡丹,那可是“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