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玲霞
常言道:“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到黄河心不死。”众所周知,黄河发源于青海省的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九省区。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达到75万平方公里,在山东省的垦利县注入渤海,是我国的第二大河流,世界上第五大河流。
从地图上不难发现,黄河就像一个巨大的“几”字,这会让我们想起我们中华民族那独一无二的图腾——龙。其实古时候的黄河,并不叫黄河。古代的黄河,河面宽阔,水量充沛,水流清澈。我国最古老的字典《说文解字》中称黄河为“河”,最古老的地质书籍《山海经》里面称为“河水”,《水经注》里称它为“上河”,《汉书·西域传》中称“中国河”,《尚书》中称“九河”,《史记》中称为“大河”,后来到了西汉的时候有人称它为浊河或黄河。唐宋以来则广泛使用“黄河”这一名称。
古往今来,歌颂黄河的诗句数不胜数。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在他的诗里写道“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李白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还有大诗人王维写到黄河的上游:“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独树临关门,黄河向天外”;王之涣用他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来描写黄河下游的景象。
近现代也有很多赞美母亲河的诗歌。抓一把黄土塑成千万个你我,静脉是长城,动脉是黄河。5000年的文明是生生不息的脉搏,提醒你,提醒我,我们拥有一个名字叫中国。再大的风雨我们都见过,再苦的逆境我们都熬过,这是民族的血脉,就是泱泱的气节,从来没变过。手牵手,什么也别说,哪怕每一句话都是歌,我们拥有一个名字叫中国。人们认为它是一条雄浑壮阔的自然之河,是一条滋润万物生灵的生命之河,是一条自古奔腾不息宣泄的文化之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母亲河。
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是我们的母亲河,那么何以说明呢?就要看黄河的文化跟我们河南历史也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人类起源于河流,水是生命之源。纵观世界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国,每一个文明古国都有大江大河流过。埃及有尼罗河自南向北流入地中海,印度有印度河和恒河,古代的巴比伦有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我们中国有黄河。早在几十万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在中华大地上生息繁衍了。黄河中下游一带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地处平原,我们的祖先在这里过着采集打猎的生活。后来的蓝田猿人、丁村猿人和河套猿人这些旧石器时代古人类都生活在黄河两岸,再后来的新石器时代氏族林立,炎黄二帝结盟,打败了蚩尤,统一了天下,奠定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基础。三皇五帝中的女娲、伏羲、尧、舜、禹等都曾在黄河两岸活动。从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的建立到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的北宋王朝,先后有夏、商、周、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北宋等20多个朝代200多个帝王建都或迁都于此,形成了以西安、洛阳、开封、安阳四大古都为中心,以炎黄文化、黄河文化、河洛文化、殷商文化、秦汉文化、唐宋文化为标志的中原文化精华荟萃之地。回首中国5000年的历史,不难发现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都在西安、洛阳、开封、安阳的黄河中下游两岸左右摆动,所以说,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发展史的一位最好的见证者,她金黄的水色同黄皮肤一样,形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巅峰时期,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先秦诸子站在各自的立场,从各自的利益和愿望出发,阐述了各自对人生、社会和世界的理解和认识,形成了各自的观点和学说。水作为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和人类生存发展的一个重要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深刻而持久地影响了先秦诸子的思维内容和方式。他们从对水的深入观察和深刻思考中,形成了独特的水观念,使之成为他们庞大思想体系中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考察先秦诸子的水观念,对于当今正确认识水资源、正确处理水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不无借鉴意义。
孔子讲道: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夫君者舟也,人者水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孟子论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荀子论水: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老子论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庄子论水:君子之交淡如水。
水之积也不厚,则负大舟也无力。
墨家论水: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也。(www.xing528.com)
江河不恶小谷之满己也,故能大。
法家论水:君王如器,百姓如水,君王方则百姓方,君王圆则百姓圆。
杂家论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不韦
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刘安
兵家论水: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孙武
农家论水:民之所生,衣与食也;食之所生,水与土也——管子
水,一害也;旱,一害也;风雾雹霜,一害也;厉,一害也;虫,一害也。此谓五害。五害之属,水最为大——管子
水,忙似水,闲也似水。水,流畅自然,刚柔相济,点滴成海。流水不争先,说忙也忙,说慢也慢,总是慢慢地流啊流,一滴一滴地积攒自己的力量。云也似水,云卷云舒,无拘无束,轻盈高洁,飘逸旷达,真是一幅“云自无心水自闲”的悠闲境界。乐似水,愁也似水。水,清澈空灵,不求高位,不攀高门,无心显赫,低凹地方安身立命,与世无争,知足常乐。河水流畅,微波起伏,错落有致,欢歌和谐。池塘湖泊,碧波荡漾,烟波浩渺,乐在安闲与隐逸。众水之乐,共同之处在于“低位处世”,显得轻松愉快。人生何尝不是如水呢?逝者如斯,只要豁达大度,平民意识,遇事往低走,何求不快乐。喜马拉雅山海拔高,高处不胜寒,寸草不生;大海海拔低,有很多生物在里面和谐生存。人生烦恼如流水,像歌词里写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我们不妨学习一点水的生存方式:往低处流。刚似水,柔也似水。水滴石穿在于恒,柔可克刚贵在软。水在坚定时,流水千遭不回头,顽石当道也要前进;水在懦弱时,罐盛缸装也听之任之。跃动的河水,从不唱怀才不遇的悲歌,面前出现种种障碍,要么冲垮它过去,要么另辟蹊径前行。人生如水,意志如刚,百折不挠,无往不胜。人生没有一帆风顺的道路,都要穿越艰难险阻才能走向成功。平淡似水,辉煌也似水。真水无香,平淡无奇,无论将水盛在什么容器里,仍然是淡而无味,天下什么东西最美呢?自然朴质最美,能本色者,乃大英雄也。一滴水,无香无色,放在阳光的照耀下却会折射出七彩的光辉、灿烂的彩虹。水的智慧无穷尽,这里所说的不过沧海一粟。
近些年来我们为了亲近母亲河,回归自然,调养生息,增长知识,受到启迪,开展了一系列的大黄河游。国家旅游局在1992年向国际旅游市场推荐的我国14条旅游线路中,把黄河线路列为第一条。
可是作为母亲的黄河,也有生气和发怒的时候,母亲河发怒和生气就会黄水暴涨。从有历史记载到新中国成立之前的3000年时间里黄河决口达到了1600多次,大的河道改道有26次之多,可以说是三年两决口,所以古人常说治水者治天下。古往今来整治母亲河成了历朝历代的心腹大患。那么这是一条怎样的自然之河呢?黄河的源头其实是一股清泉,迈着她欢快的步伐从天山一路走来,在宁夏地区打了一个弯,塑造了有“塞外江南”之称的河套平原。只是到了中游的时候流经我国的第二阶梯黄土高原,大量的泥沙注入河中,到了下游华北平原的地方,河流的流速减慢,河面变宽,从中游黄土高坡带来的大量泥沙沉在了下游的河床上,每年把下游的河床抬高8到10厘米。黄河成了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水中的含沙量达到37%,到了雨期达到60%,每年经黄河流走的泥沙有16亿吨,如果用这些泥沙修建一个高1米、宽1米的堤坝可以围绕地球27圈。这些泥沙2/3流入大海,1/3沉积在下游的河床上,下游黄河则出现了世界奇观,即“天上河”“地上悬河”。从黄河的发源地到内蒙古的托克托县的河口镇为黄河的上游段,从河口镇到郑州北边的桃花峪为黄河的中游段,从郑州的桃花峪一直到入海口属于黄河的下游段。下游河段是高于两岸城市地平面的悬河,因此到了7—9月,这3个月雨季的时候,黄河的下游就形成了龙摆尾的局面。历朝历代整治下游悬河都采取了修筑两岸大堤、形成人造河床的方法。可是在历史上,人类无法和自然灾害做抗争,到了雨季的时候经常洪水暴涨,滔滔黄水来势凶猛,越过堤坝、淹没两岸城市的事情屡屡发生。遭受黄水泛滥最严重的一个城市就是七朝古都开封。据史料记载,开封在历史上遭受黄水泛滥灭顶之灾的有6次,以至于产生了今天世界上所罕见的“城摞城”的现象!古城开封地下3到12米的地方埋藏着5座都城,现在开封城的地下10米的深处就是历史上北宋时期的国都东京汴梁。距离现在最近的一次自然水患是发生在清朝道光二十三年(1843)的大水。除此以外还有人为破坏产生的灾难。明朝末年,李自成围攻开封时制造了一场人为的大水。抗战期间,国民政府为了抵制日军,炸开黄河花园口,肆虐的洪水冲破堤坝的阻挡,顷刻间吞噬万亩良田,成千上万的百姓流离失所,所造成的灾难,至今对那些经历过水患的开封老人们来说仍是记忆犹新,心有余悸。几千年来在封建落后的旧社会人们提起黄河无心欣赏它滚滚奔腾、气势磅礴的壮观景象,而更觉得它像是一柄悬在头上的利刃,令人不寒而栗,每当汛期来临的时候,两岸的百姓更是惶惶不可终日。由于治河技术的落后和政治的腐败,使黄河在中下游多次造成灾难。
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政府非常重视黄河的综合治理和开发利用,积极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完善黄河水利设施。1952年,一代伟人毛泽东主席从长年战争留下的废墟中走来,望着浑浊的黄河水,发出了“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口号。千万个治黄专家来到黄河两岸,采取了三项措施整治母亲河。第一,在黄河的上游建水电站,合理利用水资源。第二,在黄河中游植树造林,保护当地的水土平衡。第三,在黄河下游加固千里黄河大堤,特别是著名的洛阳黄河小浪底大坝的建成,把黄河每60年一遇大水提高到1000年。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位于河南省孟津县境内,它是一项集防洪、防涝、调沙、减淤、灌溉、供水、发电、防凌汛等综合效益于一体的特大型控制性工程。大坝高281米,南起洛阳邙山,北连济源的王屋山,坝体总长16 667米。库容量1256.5亿立方米,水域面积296平方公里,平均年发电量51亿千瓦时,完成总投资337亿元,是中华民族治黄史上的一个奇迹,是目前我国江河上修建的一座最大的土石方大坝,大坝蓄水后形成了小浪底水库。常言道,一碗黄水半碗沙。确实,如果到雨季的时候我们用碗舀一碗黄河下游的水,等沉积下来有半碗是泥沙。可是小浪底大坝的建成,让小浪底水库里的水非常清澈,可以和南方千岛湖里的水相比,达到了我国二级水的标准,可以直接饮用。
郑州市黄河游览区位于郑州市西北约30公里处,东西长4.5公里,南北宽6公里,总面积约1700平方公里。黄河游览区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原黄河提灌站的基础上,经过几十年的精心工作,景区初具规模。首先,我们大家看到的左边这些小山坡就是黄河南岸的邙山,从洛阳绵延至此,属于秦岭山脉的崤山余脉。邙山的海拔均在250米左右,这些低矮的小山坡,在历史上是很出名的,从这里往西绵延200多公里,这里的黄土深厚,可以挖窑洞,一点不亚于山陕地区的黄土高坡。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还有一句是“生在苏杭,葬在北邙”,洛阳北部的邙山陵墓群,是世界上古代陵墓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之一,有“东方金字塔”之称。建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洛阳古墓博物馆,帝王将相的陵墓比比皆是,陵墓群已经探明帝陵包括东周时期的王墓8座,东汉帝陵5座,曹魏帝陵1座,西晋帝陵5座,北魏帝陵4座,五代后唐帝陵1座,加上皇族、大臣的陪葬墓,总数在千座以上。为什么古往今来这么多的帝王将相选择在洛阳北部的邙山上作为自己的归宿之地呢?首先,我们中国传统的风水学讲到,“头枕山,脚蹬川,子子辈辈做高官”,邙山的北边就是黄河,刚好符合道家所说的有山有水的风水宝地;其次,北宋之前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一直在黄河中下游两岸的西安、洛阳、开封、安阳等地,古代的王侯将相多出生于这一地区,古人有“落叶归根”的传统观念;最后,邙山上基本没有石头,黄土深厚,气候干燥,水位较低,适合挖穴深埋。
郑州黄河风景区内,有两个非常高大的雕塑,那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炎黄二帝,慈眉善目的那位老者形象是炎帝,庄严肃穆矮一点的是黄帝。高达106米的炎黄二帝塑像面对黄河母亲,遥望首都北京,它们的兴建对全球炎黄子孙将会产生巨大的凝聚力,激发海内外炎黄子孙强烈的爱国激情。雕像前的炎黄广场于1991年9月12日破土动工,广场上安置了九个大鼎,最前面的“炎黄鼎”高6.6米,重20吨,内部铸有“炎黄始祖,万代景仰”八个篆文,“炎黄鼎”文化内涵十分深厚,工艺、铸造均属上乘,是当代最具代表性的青铜大鼎,是炎黄子孙瞻仰中华人文始祖的主要礼器。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三都会在炎黄广场上举行盛大隆重的黄帝祭祖大典。
我们中国人都说自己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华夏儿女。5000多年以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当时在黄河南岸的新郑一带,居住着一个以熊为图腾的有熊氏部落,部落首领少典娶了有蟜氏的女儿附宝为妻,生了一个孩子,在轩辕之丘,因此取名轩辕黄帝。中国古老的一本书《黄帝内经》上记载,“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儿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短短的24个字记载了黄帝的一生。黄帝小的时候非常的聪明好学,长大以后知识渊博,才干出众,子承父业,成了有熊氏部落的首领。当时在黄河中下游一带部落林立,其中以蚩尤为首领的东方九黎族部落,经常欺压百姓,炎黄二帝决定结成联盟打败蚩尤。黄帝在作战当中,发明了可以指明方向的指南车,驯服了很多的野兽帮助作战,经过了52次战役之后,黄帝打败了蚩尤,平定了天下。当时的中国处在图腾崇拜时期,每一个小部落都有自己的象征物,他们把自己崇拜的天上飞的鸟儿、水中游的鱼儿、地上跑的猛兽的样子画下来作为自己部落的图腾,炎黄二帝平定了天下,有了统一的华夏民族,这个时候黄帝为了公平起见,把各个部落的图腾拿下来一部分组合在一起就有了“龙图腾”。我们大家想一下,龙是以马头为龙头,鹿角为龙角,蛇身为龙身,鱼鳞为龙鳞,鹰爪为龙爪,是很多动物组合在一起的新的产物,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从当时生息繁衍下来的,所以说我们都是龙的传人。
古语说“黄河自古难行舟”,但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克服了道道难关,在20世纪80年代研制成功了“郑州号”水陆两栖气垫船,使千百年来炎黄子孙畅游母亲河的梦想变成了现实。郑州黄河气垫船是高科技的结晶,它有汽车的方向盘、轮船的发动机、飞机的螺旋桨,由船下的大型鼓风机向船身下充气,使船下产生一个强大的气流把船身向上抬升20~50厘米,船体借助船后两个巨型螺旋桨产生的推动力向前行进。乘坐气垫船游黄河,可以看到“鸿沟”二字,那是秦朝末年,汉霸王刘邦和楚霸王项羽争夺天下的分界线“楚河汉界”。有高大的界碑的地方,就是桃花峪,也就是黄河中游和下游的分界线。黄河界碑于1999年动工筹建,到2001年全部竣工,碑高21米(意为21世纪),外部呈h形(意示“黄河”汉语拼音首个字母)。迎着夕阳西下,船头的位置就是黄河中游,船尾的位置就是黄河的下游。如果气垫船不回头航行至140公里的地方就是小浪底大坝,再往西航行120公里就是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大坝,大坝蓄水形成的三门峡水库,更是景色迷人,在这里我们能欣赏到“黄河水清”“船行柳梢”和“天鹅寻踪”三大自然奇观。从三门峡再往黄河上游方向上走300公里,就是壶口瀑布。
母亲河一路奔腾而来,汹涌而去,势贯天下,九曲回还,叱咤北国风云,黄河自由狂放,不拘章法,不拘经典,浑浊的波涛迸溅着阳光的碎片,仿佛它的源头来自太阳的金轮里……看母亲河!看春日开河,看夏水暴涨,看深秋山寒水瘦,看隆冬冰封雪盖,看浪花里船来船往,看大河上的日出日落……黄河的风韵尽收眼底,纤夫的号子,船公的歌谣,黄河上美丽的传说……
望两岸,青山依旧在;
仰苍穹,几度夕阳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