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光伟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在18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曾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过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它与儒教、佛教一起均对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做出过重大贡献。道教的基本特点就是它保留了较多的民间信仰方术,其宗教理论和信仰素质,都与我国的传统文化和生活习俗密切适应。道教以长生成仙为信仰目标,以修身养性为现实利益,是一种既重视眼前利益,又有长远追求的宗教,很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习惯。
道教在我国民间流传最广,是一种多神信仰的宗教,各路大小神仙不计其数。道教认为高山深洞都是神仙修炼和居住的地方,所以天下名山几乎都被道教列为洞天福地。接下来要了解的就是道教的第六小洞天——中岳庙。
中岳庙位于登封市区东6公里处,面对玉案山,背依黄盖峰,东有牧子岗,西有望朝岭,整个庙宇建在一片坦缓的山坡上,层层推进,中轴两侧对称,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建筑雄伟、深邃、博大、气势磅礴的艺术特色。中岳庙是我国建筑历史最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道教庙宇之一,它包含了太室阙以及嵩山黄盖峰上的中岳行宫,主体建筑从“名山第一坊”到后面的御书楼,全长1.3华里,面积11万平方米,建筑400多间,共7进11层建筑,被称为“中州祠宇之冠”。
早在先秦时期,这里已经有了祭祀太室山的场所,但规模较小,一直到了汉代,汉武帝刘彻下令增设太室祠,中岳庙才具备了发展的基础。北魏时期,中岳庙的地址迁移了3次。到了唐朝,因为皇帝和道教创始人李耳同姓,出于政治宣传的需要,唐朝的皇帝大力推崇道教,中岳庙在这个大背景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武则天来嵩山封禅之后,封中岳神为“天中王”,之后又加封为“天中皇帝”,使中岳庙的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宋朝时期,因为都城开封离这儿比较近,赵匡胤曾下令按照开封皇宫的建筑形式,对中岳庙进行了一次规模较大的整修。元明之后,中岳庙的发展受当时形势所限几乎停滞不前。到清朝以后,乾隆皇帝曾下令按照北京故宫的建筑形式,对中岳庙进行重修,所以现在的中岳庙被称作“小故宫”,不管是单个建筑还是整体布局,都明显保留有故宫的特色。
翁仲,门前的这两个亭子,叫翁仲亭,里面各保存一尊汉代雕刻的石翁仲,虽然看上去不太起眼,平头大脸线条粗犷,但是这是中岳庙保存到现在最古老的两件文物,刻立于东汉安帝元初五年(118),距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了。根据史料记载,翁仲姓阮,叫阮翁仲,是秦始皇手下的一员大将,身高丈二,作战骁勇,因打败匈奴侵略有功,他死后秦始皇在咸阳宫的司马门外为他铸了一尊铜像,此后,许多的宫殿、庙宇、陵墓前,都要用石头或金属铸成人像,表示门神的意思。
名山第一坊是一座木牌坊建筑,1942年曾改建为砖石结构的“中华门”,2001年在原址上恢复了“名山第一”木制牌坊,四个大字是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刘炳森书写。所谓“名山第一”,是说这里是走进中岳嵩山的第一道大门。
遥参亭,前面这座八角重檐亭叫“遥参亭”,原为清代重檐六角亭,1942年改建成现在这个样子。因为很多经此路过的人没有时间进到大殿里边参拜中岳神,就在这里遥遥参拜,故名“遥参亭”。
天中阁,原名黄钟楼,建于明朝嘉靖四十一年(1562),清朝重修后改为天中阁,是中岳庙清朝时期的大门,建筑风格类似于北京故宫的天安门,只是规模比较小。从门上的门铛来看,整个中岳庙的建筑等级是仅低于皇宫的。过了此门后我们会发现中岳庙的古树相当茂盛,据统计,中岳庙里从汉代到清代的古柏三百多棵,加上近几年来不断栽植树木,整个中岳庙里的树木超过一万棵。
配天作镇坊,清代时期修建,保留了清朝建筑注重色彩修饰、讲究华丽的建筑特色。按照道教说法,世界上一切物质,都是由五种元素组成,即金、木、水、火、土五行,对应五岳来讲,中岳嵩山代表土,而唯有土可以配天,意思说:中岳神配合着上天来管理下界,旁边四个字“宇宙具瞻”,“宇”指所有的时间,古往今来,“宙”指所有空间;上下四方,意思是说中岳神法力无边,所有的时间和空间都在他的掌握之中。过了牌坊后,右侧有个亭子叫朝亭,是仿照故宫里的朝房所建的,大臣们上朝时在朝房中等候皇帝的接见,朝亭就相当于故宫里的朝房,在这里是供游客落脚休息的地方。
崇圣门,现改为财神殿。原来是一个很简单的过往门庭,1942年改建成现在的歇山式建筑,所谓崇圣门是为了纪念中岳神在北宋时期被赵匡胤加封为“中岳中天大宁崇圣皇帝”,人称崇圣大帝。现在经济社会,为了适应时代需要,遂改为财神殿,中间祭祀的是财神比干,也就是大家在《封神演义》中看到的那个被纣王剜心的忠臣。
古神库,是神的仓库。在北宋时期曾对中岳庙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整修,由于是皇帝的命令,整修的规模较大,把许多毁坏的神像拆了下来而塑了新的神像,那么拆下来的神像就集中埋在了这里,表示尊重,这也是道教的传统习惯。四个铁人是为了把守古神库,在北宋治平元年(1064)由当时负责军队和治安的人员用军队的铸造技术铸造而成,是我国现存形体最大、历史最久、保存最完好的铁人。民间对这四个铁人,传说很多,充满神秘色彩,比如说,当地的老百姓认为,铁人代表身体强壮,往往会把自己的子女寄托给铁人做干儿子、干女儿,认为这样可以保佑子女身体健康;每年三月、十月中岳庙庙会期间,来朝拜中岳神的人很多,有一些虔诚的游客步行来到这里,时间久了,往往会疲倦、不舒服,而他们认为只要来到铁人这里,摸摸铁人身上的部位,再摸摸自己的相应部位就好了,包治百病。
无字碑,按照中国古建筑习惯,应该是中轴两边对称,对面的亭子叫无字碑亭,里面有块石碑,但是没有一个字,为什么立一块没有字的石碑呢?据说是中岳神的功德太大,难以用文字表达,索性立了一块空碑。现已经改为月老殿,是当地善男信女祈求姻缘的地方。
四状元碑,宋朝三块,金朝一块,因碑上文章都是由当时状元所写,故称四状元碑。内容大致相同,都是记载的中岳庙历次整修的过程。
化三门,现改为文昌殿。原为明朝所建,是过往门庭,1942年改建后已失去了原貌。它有三种解释:
(1)凡是来中岳庙的香客在尘世之间都带有很多苦难,经过这道门就可以把所有的苦难化解,三代表众多的意思。(www.xing528.com)
(2)为了纪念老子一气化三清而建。据《封神演义》记述:老子在破通天教主的万仙阵时,从口中哈出一道白气立即变成了三清君:道德天尊、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借助三清威力战胜了通天教主。
(3)道教认为人体内有三尸虫,专门在人体内残害人的身体,建这座门就是为了化解三尸虫。
现在改为文昌殿,目的是道教希望此地文星昌盛,提高教育水平,多出人才。
化三门周围原来还有很多民国时期的石碑,文化大革命时,中岳庙中学就在这里,化三门曾作为教室使用,在“破四旧,立四新”的思想观念下,他们把国民党将领立的石碑,有的砸碎,有的埋在地下,直到现在都没找到,唯一留下的一块,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当时任国民政府副主席的白崇禧亲手写的“日星河岳”四字,但也遭到严重破坏。
四岳殿台,原建筑在1944年被拆除,近期才完成重修。意思是说,其他四岳和这里的中岳嵩山一起,五岳俱在,五行俱全。之前里面供奉的分别是风、雷、雨、电四尊塑像,现塑造四岳之神。表明中岳神面南行令,统领其他四岳,达到风调雨顺、造福人类的目的。
中岳嵩高灵庙之碑,是嵩山地区保留下来的最古老的一块石碑,也是全国道教第一碑,刻立于北魏太安二年(456),上面主要记载的是北魏时期著名道士寇谦之的生平。寇谦之是道教历史上地位极高的一位人物,在北魏佛教得到大规模发展时期,道教的生存受到了一定的威胁,在嵩山修行的寇谦之上书给太武帝,自称奉了太上老君的命令,让其统领道教。寇谦之在统领道教时,废除“三张伪法”,改革五斗米道,成为北天师道的创始人,使道教在魏太武帝之后成为一支影响深远的宗教。石碑上面的文字属于典型的魏碑体,不断受到一千多年以来爱好书法人士的推崇。由于拓印过多,石碑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有些字已经无从考证。旁边又复制了一块新的石碑,其目的就是为了便于资料保存。
圣旨碑,刻立于元惠宗至元元年(1335),是元朝时期惠宗皇帝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下的一道圣旨,虽然看起来上面的字都是汉字,但读起来却很难弄懂是什么意思。因为用的都是蒙古语法,音译下来刻的汉字。大体意思是:告诫到中岳庙朝拜的人们,上至文武官员,下至平民百姓,不得破坏中岳庙的一草一木,若有违者,按国法处治。这也是元朝时期颁布的一项文物保护法。
五岳真形图碑,刻立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上面这些符号代表五岳,这些符号是怎么绘制出来的众说不一,比较通俗的一种说法是人们把五岳各自的等高线和山的走势形态结合起来,发现刚好和天上五个方向的星座十分的相似。人们就用这五种符号来代表五岳,也就是说是五岳的岳徽。另外,道教认为四个方向都有神。东方为青龙,所以咱们说的青龙桥一般指的是村子东边的桥。西方之神为白虎,林冲夜闯的白虎堂指的就是建在西边的殿堂。南方的神叫朱雀,所以南边大门也称朱雀门,门额上往往刻有一只红色的鸟。北方的神叫玄武,历史上唐朝初年曾有一次玄武门之变,就是发生在城市的北门。中岳嵩山的真形图就有人称其为日月星辰,有人称土神,外形就像一座土地庙一样。道教有种说法叫:青龙白虎通四方,朱雀玄武知阴阳。所以道教一般认为如果身上佩戴有这五岳真形图,在深山之中行走或修行能很清楚地辨别方向,不至于迷路;同时狼虫虎豹不得近身,有辟邪保平安的意味。咱们大家只要记住一点,以后见到这五个符号就知道代表五岳就行了。
峻极门,它是通往中岳庙主殿——峻极殿中心院落的大门,因而得名峻极门。门口有两个将军也叫将军门,这两个将军一个叫朱海,一个叫李用,两人的脸色明显不一样,从真正的意义上来讲,反映了道教所主张的阴阳对立。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主张和毛泽东的《矛盾论》中对立、融合、发展的概念是相互贯通的。但民间传说有另一种解释方法(传说略)。峻极门后东边的王灵官是北宋时期一位著名的道士,后被道家尊崇为道教祭祀时护法的神将。西边的赵灵官,有人称是赵公明元帅,秦朝时期在终南山修炼得道,他是道教所供奉的财神,民间传说赵灵官是武财神之一。
嵩高峻极坊,是清代时期建筑,和北京故宫的承光门建筑相同,也称迎神门。这个建筑最大的特点是在于它的斗拱,据说当时营建没有用任何一个铁钉,全靠卯榫结合。“嵩高峻极”四个字,传说是康熙皇帝的亲笔御书。坊名出自《诗经·大雅》“嵩高唯岳,峻极于天”,是典型的清代宫室建筑。
拜台,每年中岳庙庙会期间,由于来的香客非常多,后面的峻极大殿容纳不了过多的游人,同时也为了消防的需要,人们就在这里拜祭,所以称为拜台。电影《少林寺》当中火烧方丈就是在这里拍的。两边的亭子东边的叫御香亭,西边的叫御帛亭,以前是皇帝赐封给中岳庙的香帛存放之处。现在里边分别放置了一块乾隆皇帝游历嵩山时留下的诗书碑,所以又统称为御碑亭。
峻极殿,又名中岳大殿,是中岳神上班办理朝务的地方,也是人们祭祀中岳山神的主要场所。该殿也是河南省最大的一个古建筑,面阔九间,进深五间,为什么用这个数字呢?因为九五是皇帝专用的数字,九五之尊指的就是皇帝,其建筑形式和北京故宫的太和殿——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金銮殿完全一样,也表明中岳神享受皇帝的待遇。殿中供奉的就是中岳山神,按照《封神演义》的记载,他的名字叫闻聘,是殷商末期帮助周武王讨伐纣王的八百诸侯中的一员。在讨伐纣王中,在渑池县被张奎所杀,姜子牙封神时封他为中岳山神。到了武则天时期,武则天来嵩山封禅,封他为“天中王”,此后又加封为“天中王皇帝”。到了宋朝时期,赵匡胤取消了以前所有的封号,正式封中岳山神为“中岳中天大宁崇圣皇帝”,人称“崇圣大帝”。两边的两个镇殿将军是兄弟二人,分别叫方相、方弼,二人本来是纣王金殿前的镇殿将军,因纣王荒淫无道,杀妻诛子,他们就保着太子殷郊、殷洪反出了朝歌,加入周武王讨伐纣王的行列,战死后被姜子牙分封到中岳庙当镇殿将军。在整个中岳大殿的天花板上,原来都有非常精美的木雕图案,日本侵华战争时期,附近一个炸弹爆炸,这些木雕作品都被毁坏了,只保留下来一块我们看到的盘龙藻井的图案。当地有个传说,说这些木雕都是鲁班造的,其实这个图案是民国时期鲁班的两个老乡——山东的两个老木工花了一个月的时间精心制作成的。
寝殿,按照中国古代建筑的习惯,讲究前朝后寝,那么接下来要参观的就是中岳神下班之后他的生活区域——寝殿。在五岳庙中也只有中岳庙有寝殿,因为武则天封中岳神为“天中王”之后,认为他过于孤单和冷清,便奉赠给他一个配偶,人称“天灵妃”,后来被称为“天中皇后”,这也是武则天想借此提高妇女的地位。既然万岁开了金口,所以中岳庙就建了这样一个寝殿,里边是崇圣大帝两人的塑像,两边两个厢房是他们休息的场景,民间形象地称他们是睡爷爷、坐奶奶。
御书楼,原名叫黄箓殿,是存放道教经卷法器的地方。明清时期,凡是皇帝祭告中岳庙、封赏中岳庙的文书、诰令往往要刻成石碑,地点就选择在这里,后人称这里是御书楼。民国初年,房顶被炸弹炸掉一角。重新修建时,民国时期一些所谓的进步人士,提出来要吸收一些西洋的建筑风格,所以现在我们看到这个建筑房顶保留有浓郁的中国传统色彩,而门和窗却有些欧洲式样,整个建筑看起来不中不洋,不古不今,不伦不类。现在里面供奉道教主神“昊天金阙玉皇大天尊”,也就是民间常说的玉皇大帝。他的职责简单地说就是天道的管理者,是管神的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