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发展总是依托当下最先进的交通方式,曾经回响在丝绸之路上的戈壁驼铃,如今已被3万英尺高空的闪亮银翼代替。交通方式的变化,始终是影响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影响着企业和企业家的选择,影响着产业结构的布局和区域城市的兴衰。
(1)郑州新郑国际机场
中国很大,一个地方如果没有航空的发展,就意味着偏僻;世界更大,一个地方如果没有航线的连接,就注定落寞。几万公里的铁路和公路连接的是大陆,而几公里的跑道可以连接全世界。
1997年8月28日,历时3年、投资近10亿元的郑州新郑国际机场正式建成通航,让中原梦由广袤的黄土地延伸到蔚蓝的苍穹。一个以郑州为中心,四通八达、辐射全国的航空运输网初步形成。
2007年4月,机场改建,同年12月正式启用。用时不到8个月的时间,一座老航站楼脱胎换骨,并与扩建航站楼完成了无缝对接,创造了国内同类机场航站楼建设时间最短的奇迹,并拿下了国家建筑工程的最高奖——“鲁班奖”。
有人形容,修机场就像给孩子做衣服,“甚至没怎么穿就小了”。随着河南发展的脚步大幅迈进,刚刚扩建的机场就成为“一件穿小的衣服”——2012年,新郑国际机场的承载能力已经严重不足,机场吞吐量提前达到设计能力的“极限”,于是新郑国际机场再度扩建。
2015年12月22日,历时3年、投资154亿元的机场二期扩建工程正式投入运营,标志着郑州机场迈入“双跑道、双航站楼、双铁”的“三双”时代,为中原崛起插上了新的“翅膀”。这是一座全新概念的现代化机场,也是继上海虹桥机场之后,全国第二个集航空、高铁、高速等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真正实现了客运的“零距离换乘”和货运的“无缝衔接”。
郑州机场旅客吞吐量,从1万人次增长到100万人次,用了近20年;从100万人次到1000万人次,用了16年;从1000万人次到2000万人次,只用了5年。截止到2018年,郑州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2733万人次,同比增长12.5%,增速在全国大型机场中排名第一。如今在客流高峰,每天有约8万名乘客在此抵离。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枢纽经济聚集区正在快速形成。(www.xing528.com)
曾经,我们用脚步来丈量世界,随着交通工具的不断提升,实验区通过一条条航线架起通往世界各地的空中桥梁。现在,咖啡在手边,世界在眼前,“从这里出发,到达全世界”。
(2)郑州高铁南站
都说郑州是火车拉来的城市,铁路对郑州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京广高速铁路的开通运行,高铁时代正式到来。京广高铁和徐兰高铁在郑州东站形成十字形交汇,济南—万州、太原—合肥的高铁在郑州南站形成X形交汇。高铁南站的建成,促使郑州成为全国“米”字形高铁的交汇点和中原城市群城际铁路网的重要枢纽站。
郑州高铁南站位于机场东部约5公里处,总规模为16站台32线,和郑州东站并列全国第二大高铁站。外观造型结合了莲鹤方壶中莲花和飞鹤的意象,创造出与新郑机场“龙跃中原”交相辉映的“鹤舞九州”的建筑形象。南站规划有高铁客运中心、高铁物流中心、空铁换乘中心、长途客运中心和旅游集散中心等功能。机场-高铁南站的有机结合,使实验区形成了涵盖航空、高铁、城际铁路、地铁、长途客运、公交车、出租车、小汽车8种交通方式,64种连接可能,56种换乘方式的特色多式联运体系,并将与郑州站、郑州东站形成“金三角”的枢纽格局,将河南经济的触角伸向全国各地。
2015年9月24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特地来到郑州机场二期建设施工现场考察,寄语郑州机场不仅要建成郑州最大的交通枢纽,还应该建成天上、地下立体式的枢纽工程。而这个枢纽不仅是郑州最大的、河南最大的,还希望它变成全国最大枢纽工程之一。所以我们也形象地把它称为“天地枢纽”工程。
“不沿边,不靠海,一条跑道飞蓝天”,一架架穿入云端的飞机编织起了郑州“空中丝绸之路”。打造一座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架起通往世界贸易的桥梁,为“一带一路”建设增添了新亮点,使“一带一路”建设内涵不断扩展,外延持续发力,成为践行整合发展、实现合作共赢的新标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