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化、职业化是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的导向。我国虽然早在1984年就开始采用正规化方法培养高校辅导员专门人才,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高校辅导员队伍至今没有完全进入专业化、职业化发展阶段。这既影响了队伍稳定,也影响了队伍发展。
1.专业化培养的导向不强
专业化是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的导向。没有专业化培养作基础,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将长期处于低水平重复状态。当前,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的专业化导向不强,具体表现为:第一,学科定位不明确。专业化培养中最重要、最基础的问题在于学科定位,其他问题都是由此派生出来的。当前,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的学科定位不够明确,致使专业化培养中出现了不少突出问题。例如,学术队伍融合度不够,没有形成一支整体协调、同心同力的工作力量;学科自信力不足,没有坚定的学科立场;学科的交叉融合度不够,没有发挥相关学科的优势。学科定位模糊致使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的学科发展方向不明确。第二,学科视角较为单一。在学科既分化又综合的今天,跨学科视野已成为科学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研究应适应学科的综合化发展趋势,具备跨学科视野。当前,研究者主要是从单一学科研究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对相关学科的借鉴不够。学科视角单一致使学科建设合力不足。第三,专业组织发展滞后。专业组织能为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营造浓厚的专业氛围。目前,我国专门针对高校辅导员的专业组织较少,独立性不强、覆盖面不广、影响力不大。专业组织发展滞后不利于高校辅导员间的学习交流。第四,专业课程建设不系统。系统的专业课程建设是促进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专业化发展的基本环节。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的专业课程建设不系统,没有稳定的课程编写梯队、完整的课程内容体系、先进的课程教学手段、规范的课程管理制度、完善的课程监督和评价机制。专业课程建设不系统影响了培养的规范化发展。第五,专业教材建设不系统。系统的专业教材建设是促进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前提。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的专业教材建设不系统,如教材编写队伍不稳定、教材选用程序不规范、教材内容重复、多媒体教材欠缺、教材监管不力等。专业教材建设不系统制约了培养的规范性。第六,专业师资队伍缺乏。专业师资队伍是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专业化发展的智力支撑。目前,从事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专家或者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领导。他们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工作经验,能对高校辅导员进行系统的理论传授。但他们中的大多数都远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线,不能紧密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实需要和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能力培养。专业师资队伍缺乏致使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难以可持续发展。第七,专业实践较为薄弱。专业实践有利于高校辅导员将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活动,提升职业能力。现实生活中,高校辅导员可参加的专业实践形式较为单一,致使高校辅导员专业实践能力难以提升到应有水平。(www.xing528.com)
2.职业化培养的导向不强
职业化是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的导向。没有职业化培养作保障,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难以可持续发展。当前,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的职业化导向不强,具体表现为:第一,很少依据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定位开展培养。明确职业定位是开展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的前提。高校辅导员有明确的角色定位、工作定位和工作职责。但现实生活中,高校辅导员被戏称为“消防员”“全职保姆”。这一方面说明了社会对高校辅导员岗位的专业性、职业性认可度不高,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定位不清晰。职业定位模糊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的职业化水平。第二,没有统一的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资格认证制度。统一的职业能力资格认证制度有利于从源头保证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的质量。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资格认证制度仍处于起步阶段,全国还没有建立起统一的认证制度,只有某一技能的职业资格认定,如“就业指导师”“心理咨询师”。绝大部分高校在选聘辅导员时也没有要求具备职业能力资格证书。职业能力资格认证制度不健全,致使一些不具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的人进入了高校辅导员队伍。第三,很少开展全面的职业能力规划。职业能力规划有助于高校辅导员有目的、有计划地提升职业能力。但现实是,不仅高校很少对辅导员职业能力规划给予指导,高校辅导员自身也缺乏职业能力规划意识。即使部分高校辅导员开展了职业能力规划,但由于没有对自己的职业兴趣、特长、发展需求和发展前景进行系统分析,职业能力规划显得较为随意。没有全面的职业能力规划,导致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倦怠现象比较严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