坝的安全与稳定不仅有赖于底部基岩的稳定,在很大程度上还有赖于岸边岩体的稳定。尤其是拱形坝,对两岸支撑岩体要求是很高的,而这部分岩体的抗滑稳定性又与其内部的孔隙水压力高低密切相关。我国的梅山连拱坝在1962年11月,在右坝肩发生过一次岩体崩裂险情,新安江重力坝运行后在右坝肩岩体中出现了某些页岩进一步软化现象,这都与该部位的孔隙水压力较高有很大关系。因此,无论哪种坝型,对坝肩岩体的排水问题,都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
图4-24 胡家渡坝的地质条件
1—厚层白云岩(透水性较小);2—薄层白云岩夹页岩(透水性较大);3—白云岩、石灰岩、页岩互层,有溶蚀(透水性强)
在厚大而又陡峭的两岸山体内,地下水位通常较高,水库蓄水后因受绕坝渗流的补充和顶托,将会进一步升高。高的水位意味着高的孔隙水压力,在裂隙面上的有效压应力将减小一个相应的数值,因而岩体的抗滑稳定性亦将相应降低。此种情况,将有可能引起那些稳定性较差、有滑动危险的岩块、岩体沿软弱结构面塌落或位移,以致造成严重的后果。
解决此种问题的方法,以往大多是依靠帷幕灌浆堵漏,事实证明效果并不显著。有许多坝,尽管将帷幕向岸外延伸了很长距离,然而后来的扬压力观测表明,在岸边总是偏高。最有效的方法是在两岸岩体内开凿专门的排水隧洞和竖井,进行深层排水。
深层排水不仅适用于岸边,必要时也可用于坝下。这在国外的某些坝上已被采用。例如,智利高111.5m的腊佩耳双曲拱坝,建在有很多断层、受严重构造破坏的花岗岩上,设计者通过研究确认:可以把断层看作是天然的防渗屏障,沿坝基的渗漏量不会很大:坝肩的稳定安全仅取决于排水的效果。因此,确定在坝的两岸为排水专门开凿了数道隧洞,在其内钻了间距为2m的排水孔;在河床也开凿了数道排水隧洞(图4-25)。而相对来说,帷幕灌浆却做得比较简单。他们还将灌浆孔(帷幕与固结)都不封填,最后留作排水孔和观测孔用。该坝在1968年5月蓄水达到设计水头的94%时,从88个钻孔中得到的总涌水量为5.5L/min,水质清澈,表明断层里的夹泥没有受到任何侵蚀。(www.xing528.com)
图4-25 腊佩耳坝左岸坝基排水系统布置图
1—Ⅰ序灌浆孔;2—Ⅱ序灌浆孔;3—排水孔;4—减压排水孔;5—测压盒;6—断层;7—排水隧洞
【注释】
[1]应水利电力部邀请,南斯拉夫专家组亚科夫、顺伊奇、佩塔尔·斯托伊奇等6人于1979年11月对乌江渡等工程进行实地考察,有《谈话纪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