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黑土地区流域治理:水资源保护理论与实践

黑土地区流域治理:水资源保护理论与实践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坡耕地治理的有效措施包括工程措施、耕作措施和生物措施。

黑土地区流域治理:水资源保护理论与实践

6.2.2.1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发展模式

1.坡耕地治理

黑龙江、吉林两省黑土分布区的农地大部分也是坡耕地,约占总耕地面积的60%~80%。这些坡耕地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现象,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发展。因此,治理坡耕地是控制水土流失,提高粮食单产的首要任务。

坡耕地治理的有效措施包括工程措施、耕作措施和生物措施。工程措施主要有修建水平梯田和缓坡梯田、田埂、截流沟等;耕作措施主要是横坡起垅、等高种植、条带种植、保护性耕作等;生物措施包括栽植农田防护林、水保林、生物隔离带等。其中,修建水平梯田,变坡地为平地,可以起到减缓径流流速,削弱冲刷的作用,使梯田土层渲松、改善土壤物理性能、增加透水性和土壤蓄水能力,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并为作物生长创造良好条件。而通过水保耕作法,实施作物的耕作栽培,可以增加田面的粗糙度和作物覆被度,达到保持水土的目的。

2.山地及荒坡的治理

东北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都有较大面积的山地与荒坡。治理山地荒坡是为了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尽量把雨水截留在山坡上,防止侵蚀的发展,保护附近的基本农田。

山地荒坡治理原则应以生物措施为主、工程措施为辅,因地制宜,实行“封、造、育、管、用”,把治理和利用结合起来。要增加和恢复森林植被,严禁破坏植被和陡坡垦种;充分利用水土草木资源,发展多种经营,改善山地牧场,提高农业生产效能。其中,植树种草可以长期稳定地保持水土,投资少、收效大,可以较快地控制大面积荒山坡的水土流失。具体途径包括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发展多种经营等。

3.沟壑的治理

东北地区黑土区的耕地,由于侵蚀严重,已经沟壑纵横,坡面破碎。部分沟壑仍在不断扩大,导致两侧耕地日益缩小,并向坡下输送大量泥沙、淤塞河道,增加泛滥。

沟壑治理的方向是治理与利用相结合,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集中治理、先上后下、先支后干、大小工程结合,层层设防、节节蓄水缓流,有蓄有排。其中,通过生物措施,禁止放牧、打柴、搂草,促进草类及灌木在沟坡上自然繁生,使沟坡逐渐变为固定沟坡;进行人工造林与种草,有效控制侵蚀沟的发展。争取治一沟、巩固一沟,把荒沟变成农、林、牧的生产基地。做到小雨不下山、大雨不冲地,治理好的沟壑能经得住一次降雨130mm之内的考验,有效控制水土流失。

4.河滩的治理

黑土区内所有的河流流域,由于水土流失使河道不断淤高加宽,宽度小则数十米、大则数百米,水流曲折蛇行,一方面淤积泥沙;另一方面冲蚀河岸。每当雨季洪水暴发,沿河肥沃耕地成片崩塌,耕地面积减少。

河滩治理要以护岸保田为主,大力营造护岸林,采取栽树墙、编篱等生物措施,修筑小型防护工程,如筑堤防、顺水坝、丁字坝等以约束水流,有效保护河岸和农田。(www.xing528.com)

6.2.2.2 黑土生产力可持续性的农业耕作模式

1.合理轮作

过去由于片面理解“以粮为纲”,黑土南部地区大力推广种植玉米,北部大量种植大豆,合理的轮作秩序被打乱,“重、迎茬”面积增加,影响作物生育,且土壤养分过度消耗,使病虫害增多。这样既不利于粮食生产,又不利于土壤肥力的保持。

东北地区根据产量、效益、培肥地力三项指标,综合筛选出玉米—大豆—(甜菜、亚麻)—大豆,玉米—大豆—小麦—甜菜两种轮作体系作为黑土培肥保护性轮作优化模式,并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将豆科牧草等引入轮作体系中。实践证明这是非常有益的轮作体系。在吉林省中部黑土区试验玉米与草木樨绿肥以2∶2间作,当年玉米不比清种减少,绿肥翻压后第一年比作物茬增产67.2%,第二年后效增产15.6%。第一年亩产野草403kg,可作饲料或肥料。

2.保护性耕作

黑土自然肥力较高,实行一年一熟制。秋收后,耕地全部裸露,任凭风吹日晒难以保护。6~9月进入雨季后,浸岗坡地黑土冲刷严重。传统耕作的翻、耕、耙、播、压,3趟8项作业,破坏了土壤团粒结构,加剧了水土流失,加上有机肥施用太少、化肥用量过大、有机肥和无机肥配比不合理,致使土壤有机质矿化太快,有机质含量迅速减少。

推广保护性耕作措施,能使黑土区农田生态系统的抗逆性大大增强,使土壤向培肥方向发展,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蓄水保墒,提高抵御春旱的能力,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降低农民人力物力投入。吉林省公主岭市范家屯镇,1983~1995年推行保护性耕作方法,免耕13年的玉米产量,平均876kg/hm2,比连耕13年的平均增产327kg,增产幅度为3.53%到13.91,且连续增产10年,占13年的77%。截止2001年,由于加强规模作业,17~19年的免耕玉米产量比连耕17~19年的分别增产3.4%、9.7%、6.7%,遇到干旱年效果更加突出。

6.2.2.3 黑土农田系统的生态保护模式

要调整农、林、牧构成,建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黑土农田生态系统。针对黑土开垦以来,基本采取斥夺式经营,只讲利用、不讲保护,农林牧比例严重失调,农田生态系统日趋恶化的现状,建立起一个稳定的农田生态系统,保证最大限度地适应自然条件,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

就调整农林牧构成而言,力求使农田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相结合,形成复合的农田生态系统,使之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同时农田生态系统与草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达到合理有机地结合,形成较为完善的稳定的农田生态系统结构,较合理地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农业环境也得到了保护改善,土地生产力有较大提高,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促进牧业发展,是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根本方向。

要推行该生态保护模式,恢复森林种植至关重要。吉林省德惠市布海乡从1972年开始造林,现已拥有防护林带231条,总长35km,构成228个网眼,森林覆盖率已上升到10%左右。依据农田防护林效益观测结果:粮食亩产比造林前每年递增10%、风灾减轻、农田的气候和土温都有所提高、空气温度和土壤温度也有增加、作物生长良好、林业收入增加。苗木木材、烧柴除了自给之外,已经开始用来发展乡镇企业,积累资金购买农业机械、化肥、排灌等设备,有力地支持了农业现代化建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