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加强高校校报开放性载体建设,促进校园文化宣传

加强高校校报开放性载体建设,促进校园文化宣传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要参与大众媒介的业务培训活动,提高校报编辑人员的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实现在报纸编排方式上的创新。要开展讨论、征文等活动,吸引读者参与,让群众在校报上唱主角。(二)拓宽对外宣传渠道对外宣传是校报作为开放性载体的重要职责。校报必须开设网络版,实现报网联动,以网络优势提升竞争力、促进开放化。要建设“动态”的校报网络版。

加强高校校报开放性载体建设,促进校园文化宣传

(一)实施开放办报战略

一直以来,高校校报坚持立足校内,服务师生,服务学校工作大局。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教改革的不断深化,校报必须革故鼎新,改变原有面向校内的办报模式:在服务对象、报道内容上走出校门;在办报资源上“借力发展”;在版式设计、栏目编排、采编流程上向社会主流报纸看齐,努力构建开放办报的新模式,拓展校报发展空间,提升校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传播力,增强校园文化在社会先进文化建设上的影响力。

1.在采编环节上要主动走出编辑部,走出校门

校报不仅要报道校园内发生的新闻,也要报道国内、国际上发生的、师生热切关注的重大新闻;不仅要报道学校的改革举措,也要报道国内、国际的高等教育改革新潮流;不仅要有正面引导,还要敢于进行舆论监督;不仅要传播信息,还要传播思想与文化。校报还要改变以往“等”新闻、“等”领导指示的做法,要主动出击,围绕校园内外的热点、焦点问题,进行新闻策划,下大力气开掘报道深度,拓宽报道角度,搞活报道形式,使校报新闻不至于成为学校和各个院系的“大事记”,而仅仅被人当作资料使用。如浙江大学报开设了《教学新探》《科技天地》等栏目,还专门刊文,就教职工关心的如何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进行解答,很受读者欢迎。许多其他地方高校校报也开设了“高校传真”“域外传真”“理论纵横”“文化视点”“它山之石”等栏目,传递兄弟院校、社会、国外的发展变化以及思想、理论、文化思潮,开阔了师生视野,活跃了校园文化,在校报报道内容和报道范围的开放化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2.在办报机制上要善于借力发展

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不断产生着人类最新的科研成果、文化思想和前沿信息,这些恰好是最受社会欢迎的。校报还可以与相关大型企业合作办报,这样既有利于师生了解社会,让高校教师知道更多前沿的业界信息,让学生知道更多的产业发展动态就业前景,也有利于企业了解高校,这对科研成果的转化以及学生的就业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如北大校报每年编发4期中德文《奔驰副刊》,并在北大与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发行;北大校报还参与策划了北大方正集团的命名以及企业文化设计,极大地提升了校报的信息含量和文化品位,校报发行量也大为增加。浙江大学校报不仅与校内部门联合办报,更尝试走出校门,借人办报、借资办报、借智办报,为解决制约校报发展中面临的资金匮乏、人员不足的瓶颈问题带来了解决办法。

3.开放办报还要坚持“以质求胜”

要彻底摆脱“内部资料”的传统形式—版式呆板、单调,时而长文连篇像文件,时而短文密集像传单—要以社会专业报纸的标准要求自己,将校报办出水平,办出特色,使读者一报在手便能咫尺见千里,感受领略学校的真实风采。为此,校报要积极借鉴社会优秀媒体的成功经验,力争在选题、调研、写作、内容把关、意见反馈等环节都做到最优,建立高效率的校报工作机制。要参与大众媒介的业务培训活动,提高校报编辑人员的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实现在报纸编排方式上的创新。

4.开放办报还要向师生开放,走群众办报路线(www.xing528.com)

实现校报的全方位开放,仅靠编辑部人员的力量远远不够,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动员并组织学校各单位、师生员工、校友和学生家长积极参与办报。要开展讨论、征文等活动,吸引读者参与,让群众在校报上唱主角。开展广泛的读者调查,设置“回音壁”“家长来信”“编读往来”等栏目,缩短报纸与读者的距离,充分调动读者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让校报成为思想激荡、观念交流的园地,真正反映师生的心声,走入师生的内心。

(二)拓宽对外宣传渠道

对外宣传是校报作为开放性载体的重要职责。校报要积极主动地与社会传媒合作,把学校内的新闻事件、新闻人物、新闻热点通过社会传媒在更广阔的领域里传播,把学校两个文明建设取得的新成就、新经验推向社会,扩大学校的影响面,从而达到树立学校良好社会形象,提升学校影响力的目的。为此,校报要树立牢固的队伍意识,建立一支以校报工作者为主、学生记者和通讯员为辅的能够有力开展对外宣传报道的队伍,以确保学校的对外宣传报道工作经常有人抓,并且能切实抓紧、抓好;要经常深入基层,和校内各基层单位建立并保持密切联系,获取对外宣传的鲜活的新闻。

校报还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和校外媒体建立合作机制,进行联合采访,在双方的友好合作中实现校报的开放。近年来,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在校庆之际,都和文汇报合作,推出了十版甚至二十版的校庆特刊,系统地介绍了学校现状,全面展示了名校风采,深入挖掘了名校的历史文化以及学校精神,成为学子、校友以及社会各界争相传阅留念之佳品,提升了名校文化对社会的影响力。2005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华商报》联合发起“百名博士访三农”活动,《华商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报》联合对此次活动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报道,引发了社会对“三农”问题的广泛关注,对提高学校知名度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实现报网联动

与纸质媒体相比,网络媒体信息传播的海量、即时、开放、互动等优势日益明显,对青年受众的吸引力日益增加。校报必须开设网络版,实现报网联动,以网络优势提升竞争力、促进开放化。要建设“动态”的校报网络版。目前,大多高校校报满足于静态的电子版,停留在纸质报纸的简单复制阶段,更新速度慢,访问量小,这样的网络版没有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优势,如果不采取有效互动的措施与时俱进,终究会被读者抛弃。为了让静态的电子版“活”起来,校报应增设即时新闻、双向互动、网上投稿、网上征文、文章检索等功能,设置留言本和论坛,开启文章评论功能。同时架构校报BBS论坛,缩短读者与校报之间的距离,体现编读往来的互动性,促进校报对师生的开放;建立全国高校校报网络联盟,加强各高校之间的交流;联合各高校校报,互相转发稿件;针对某些普遍的高校热点,与兄弟院校校报联合采编、发稿,为各高校的改革发展和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横向借鉴。

(四)扩大读者面

长期以来,校报一直处在单一的、内向的、封闭和半封闭状态,经费多由学校统一划拨,发行主要是对校内师生员工免费发放,自费订阅所占比例很少,严重制约着校报影响面的扩大和开放化程度的提高。校报校园文化“窗口”功能的实现,必须以发行工作为基础。读者有“一报在手”才能“感受领略”学校的“风采”。因此,校报必须想尽一切办法扩大对外发行量,学生家长、校友和相关企业都是校报发行应争取的重要力量。以《中南大学报》为例,该校校报的对外发行主要面向以下几个读者群:①教育部铁道部、卫计委、中国有色金属协会及湖南省委省政府各有关部门、有关领导;②全国各地的院士及有关方面知名人士;③海内外校友;④各兄弟院校;⑤部分学生家长;⑥全国各地三千余所重点中学。面向上述6个方面群体,该校校报累计向校外发行万余份,提高了学校的声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