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校报创新发展与校园文化宣传

高校校报创新发展与校园文化宣传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校报是校党委机关报,应是学校的二级机构,这样便于开展工作。目前,全国已有很多高校的校报办成了旬报,并有一批周报,但中等规模的院校校报大多是半月报,出版周期相对缩短。不少校报要求各版消息和其他文稿在10条以上,以此作为评选校报好版面的基本条件。高校校报编辑部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工作室,每人配备微机,自编自排自校,极大地方便了校报工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高校校报创新发展与校园文化宣传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校报积极推动和进行新闻改革,新办校报突破了原来条框的束缚,在机构、人员、经费、印刷等条件,以及出版周期、内容和形式等方面推陈出新,不断提高校报的质量。主要改革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一)建立健全校报体制

在改革开放之前,许多高校校报没有正规、健全的管理机构,一般由学校宣传部门分工管理。不少校报室、编辑部有名无实,一些高校校报甚至没有牌子。因此,需要对高校校报进行改革,建立健全组织机构。首先,完善组织机构,使校报室、编辑部成为名副其实的实体机构,并相对独立。其次,明确高校校报的地位。校报是校党委机关报,应是学校的二级机构,这样便于开展工作。最后,按周期和工作量合理确定人员编制,并落实办公经费、印刷等条件。

以上这一重大改革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重视,如北京、山东、湖北、上海、河南、吉林、广西等省、市、自治区的高校积极落实这些整改措施,建立和完善了高校校报组织管理机构。

(二)更改校报名称

1976年之前的校报多称为“刊”,这使得校报的新闻性受到很大影响,导致校报难以按照报纸要求予以规范。1985年,湖北和山东两省率先提出“易刊为报”,将校报办成新闻报纸,省内各高校纷纷响应,并对校刊室、校刊编辑部也进行了更名。之后,全国各地高校纷纷响应,在短短1~2年内大多数高校校刊改为校报,并换了报头,目前,全国通称“校报”。

(三)校报新闻化和规范化

更换校报名称只是形式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要按新闻规律办报,使校报要新闻化、规范化。各地高校积极进行探索改革校报,主要改革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1.努力缩短周期,要求至少是半月报,多办旬报,争取办周报,尽量不办或少办月报。目前,全国已有很多高校的校报办成了旬报,并有一批周报,但中等规模的院校校报大多是半月报,出版周期相对缩短。

2.校报以新闻为主体,克服了一些校报新闻文章化、报纸杂志化、简报式的倾向。(www.xing528.com)

3.增加信息量,提倡短新闻。不少校报要求各版消息和其他文稿在10条以上,以此作为评选校报好版面的基本条件。

4.在版面编排上,各版要有明确的划分和侧重,并有各自的专栏设置。在版面设计上要按新闻报的格式划版,并不断创新,使版面设计更加精美。

以上这些改革使高校校报版面焕然一新,大大缩短了与社会新闻报之间的差距,不少校报还办出了自己的特色,既有共性又有自己的个性。

(四)确立正确办报方针

校报要面向全校,以全校师生员工为宣传对象、读者对象。1985年湖北高校校报学术讨论会上提出,“高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这一目标,因而高校校报要面向全校,落脚点在学生。校报要宣传、动员教职工做好教学、科研、后勤等工作,为学生服务。同时,学生又是校报育人的主要对象和最大的读者群,要引导高校校报将办报的重点放在学生方面,加大宣传学生的广度、力度和深度,校报一般将三版或二版划为学生专版,还可以间接或直接地刊登与学生相关的文稿,如导师介绍、学习方法指导、尊师重教等。

在一定时期相对集中地通过专版、专刊等形式,报道“军训”“社会实践”“新生教育”“毕业生教育”“创三好”“整顿校风校纪”“运动会”等系列大型活动。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记者团、通讯社等通联队伍,使校报成为大学生的良师益友。

(五)不断提高印刷技术

20世纪80年代以前,高校校报是铅印。随着电脑排版和胶印的兴起,校报也进行了改革,尤其是印刷手段。采用电脑排版、胶印,提高了清晰度,字体、花边、专栏等形式多样,丰富美化了版面,增加了信息量,同时,缩短了印刷周期。到了90年代初,大多数校报都提高了印刷水平,校报面貌焕然一新,与社会报纸同步。高校校报编辑部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工作室,每人配备微机,自编自排自校,极大地方便了校报工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