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黄瑚教授认为:“史量才接手《申报》,在我看来是一件‘天时地利人和’的事情。当时的时局对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是很有利的。而且史量才当时的手上有一笔资金正好购买经营不善的《申报》。史量才在接办《申报》后,采取了一系列革新措施,这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很了不起的。”在国际社会忙于欧洲战事,在国内民国初造民主自由盛行,各类报刊大行其道的特殊历史时期里,史量才接管《申报》,充满了偶然性。
1912年10月20日,史量才正式接管《申报》,对报馆的管理层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建立完善的人事制度和管理制度。聘任陈景韩为总主笔,张蕴和任副主笔;席子佩任经理;史量才任社长兼总经理,向具有现代意义的企业管理迈进重要一步。后又解聘席子佩,提拔任用1922年进入申报馆、更加具有报刊管理才能的张竹平为经理兼营业部主任,逐步建立起一个报业王国。1931年,史量才又设立了总管理处为报馆最高机构,邀请陶行知为顾问,黄炎培、戈公振为正副主任。综合22年的办报经历,史量才主要从以下方面推进了《申报》的改革。
在经营管理方面,任用肯干、能干的人才。围绕促进《申报》事业的核心工作,史量才大胆高薪聘用了《时报》总主笔陈景韩,月薪300元,使《申报》的版面更加具有可读性。敢于剔除经营不善者席子佩等人,提拔任用张竹平等实干人才。选用得力管理者经营图书、印务、发行等业务,扩展报馆经营范畴。制定详尽的激励和奖惩措施,支持中层管理工作,使管理队伍始终保持充足的活力和动力。
在新闻业务方面,积极拓展新闻来源。报纸的卖点在于新闻。为了采集及时、翔实的新闻信息,史量才在国内外建立了完善的新闻采集网络,聘任黄远生、邵飘萍等知名记者担任驻京通信记者。1924年,申报馆创办建立申时电讯社,负责采集新闻信息,丰富报刊内容。此外,还积极充实版面,增发特刊、增刊、专刊,满足社会和读者的各方面需求。筹划《申报》创刊50周年纪念活动,出版《申报年鉴》、《申报画册》,扩大报纸的影响面。改善发行网络,他首先建议成立报纸递送公司,为客户提供更周到的服务。除了发展本埠订户外,还设法扩展外埠订户,凡火车、汽车和轮船能当天到达的上海邻近地区,都通过邮局尽量当天送达,使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读者能尽早看到报纸。远的地方,则通过邮局或代办处发展机关、团体、工厂、商店和个人订户,使发行量不断上升,最高时达到15万份。(www.xing528.com)
在硬件设施方面,史量才进行了大胆尝试,购买先进印刷设备,改善报馆办公条件。购买引入美国最新式的何氏32卷筒轮转机,同时可以印48页,两旁出报,并附有切纸机、折叠机,每小时可印4.8万份,保证了印刷质量和投递速度。扩建报馆大楼,根据报纸需要改善办公条件。拨出70余万两银子,聘请一流设计师,设计建造了一幢五层高楼,按报纸工作流程设计建造,是一座编辑业务、营业广告和排字浇铸、照相制版及生活卫生设施一应俱全的现代化新闻大厦,底层还有印刷厂。
在广告方面,史量才重视广告业务的拓展。在经理部之下,设立以招揽广告为业务的广告推广科,改变过去守株待兔的做法,主动出击,到处招揽广告。[26]广告推广科负责广告经营,向中外工商企业宣传广告,促进商品销售。聘用广告设计人员,按照商品的性质与客户的意向和要求,改善广告的制作质量,设计引人注目的文字说明和图案,使许多公司、工厂、商店和洋行都乐意在《申报》刊登广告,以扩大自己的商品在市场上的销路。到1915年4月,报纸的广告版面超过了新闻、副刊的版面,业务收入也随之增加。
史量才通过一系列成效显著的改革,将《申报》打造成具有世界知名度的报纸,成为商业运营的典型范例,成为中国新闻事业史上的一朵奇葩,不仅推动了新闻事业的发展,同时推动了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现代化。所有这一切与时代的召唤和史量才的个人努力分不开,是史量才“史家办报”的体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