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史量才的报刊经历及贡献

史量才的报刊经历及贡献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史量才的报刊经历并不复杂,甚至可以用简单来形容。接手《申报》后,史量才不再参与报刊的编辑业务,而将主要精力放在报馆的经营管理上面,真正发挥了他的商业才干。史量才的新闻事业成绩主要是在《申报》阶段,对中国的新闻经营管理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于是,1912年9月23日,张、应、赵三人拟收购《申报》作为政治活动言论机关,约史量才、陈景韩合作,订立合伙契约,张、应、赵出资,史、陈出力,史任总经理,陈任总主笔。

史量才的报刊经历及贡献

史量才的报刊经历并不复杂,甚至可以用简单来形容。他曾在保皇派报刊《时报》任过编辑和主笔,时间不是很长。随着机会的来临,他接手《申报》,并对《申报》开始了23年的经营历程,以《申报》为依托创办了《申报月刊》、《申报年鉴》等刊物。接手《申报》后,史量才不再参与报刊的编辑业务,而将主要精力放在报馆的经营管理上面,真正发挥了他的商业才干。史量才的新闻事业成绩主要是在《申报》阶段,对中国的新闻经营管理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申报》的很多经营经验一直延续到今天,包括报馆部门设置、广告经营等,成为今天的商业报纸和都市报纸学习的对象。

史量才能最终接手《申报》,充满了偶然性。首先,在《时报》馆中,狄楚青为了让报馆主笔同人和外界朋友名流有一个议事聚会的场所,专门辟出一个房间,取名“息楼”。常有教育界、金融界及立宪派人士、同盟会人士来做客,共同议论国事、科学、教育、商业经济等等。史量才也是“息楼”的座上客,并在此结识了当时《时报》总主笔陈景韩(又名陈冷)。陈景韩任职于《时报》时,首创短评,配合时事,抒发议论,称为“时评”,一时各报纷纷仿效[4]。认识了陈景韩,为提高《申报》的编辑水平提供了人才条件。

此外,史量才亦时常光顾位于上海市南洋路10号的“惜阴堂”[5],即晚清民初立宪派的重要人物、被称为“民国产婆”的赵凤昌(号竹君)家里。在这里,社会各个政治派别的人物常常汇聚、讨论,这里面的常客便有张謇(季直)、程德全(雪楼)、应徳闳(季中)等江南士绅和都督府主持人等。孙中山抵达上海后的第一站,也是到赵凤昌的“惜阴堂”讨论民国政府成立之事,并就政府人选问题经过多次激烈讨论。[6]而南北议和的过程,则几乎都发生在“惜阴堂”,在赵凤昌的运筹之下。史量才在这里认识了经营《申报》的资金合作伙伴,获得了资金上的帮助。(www.xing528.com)

借着与国内民族实业家的频繁接触,并结合自己的实业经历和家传的商人头脑,史量才逐渐被张謇等人所看重。在晚清民初各个政治派别纷纷设馆办报阐发政治需求时,张謇等地方实力派人物也认识到了报刊的作用。此时,正值席子佩经营《申报》的困难时期,难以为继。于是,1912年9月23日,张、应、赵三人拟收购《申报》作为政治活动言论机关,约史量才、陈景韩合作,订立合伙契约,张、应、赵出资,史、陈出力,史任总经理,陈任总主笔。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张謇等人的股份逐渐退出,史量才也逐渐还清了报馆债务,并最终独享《申报》总资产。

通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史量才将《申报》打造成一个极富影响力的报刊,以至于在江浙一带,《申报》就是“报纸”的代名词。根据老报人徐铸成的回忆:“别的地方我不清楚,在我幼年的江南穷乡僻壤,都是把《申报》和报纸当做同义语的。”[7]然而,面临国难,《申报》勇敢地走在了时代前列,与蒋介石国民政府产生了诸多矛盾,最终遭到黑手,一代报人陨落。“人有人格,报有报格,国有国格”,史量才先生用生命实践了自己的名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