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方汉奇先生“多打深井,多作个案研究”的倡议指引下,业内新闻学者对新闻史的热点人物和热点领域进行了广泛挖掘,史量才便是研究热点之一。近十年来,业界多次召开史量才学术研讨会,中国知网也收录大量研究成果,学位论文超过55篇,研究论文超过900篇。
2007年,中国史量才研究会在浙江理工大学正式成立。2009年10月,由中国新闻史学会、浙江理工大学和中国史量才研究会联合主办的“全国纪念中国报业泰斗史量才先生诞辰130周年学术研讨会”召开,出版了《仰望史量才:全国纪念中国报业泰斗史量才先生诞辰1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2年4月,上海社联、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等单位在上海联合举办了“史量才与《申报》的发展”学术研讨会。2014年11月,上海市史学会、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等单位联合主办了“媒体·报人·社会责任——纪念史量才遇害八十周年”学术研讨会。
1880年1月2日,史量才出生于秦淮河边的江宁县,后迁居上海近郊的泗泾镇,家里以经商为业。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史量才的商业头脑,“对他日后兴办实业、新闻救国成为一代报业家有一定的关系”[1]。受制于特殊的历史原因,业内对史量才的研究近些年才开始繁荣起来,在较早的《中华民国知识词典》中,我们找到了关于史量才的一些简介:
名家修,上海青浦人。早年在杭州蚕学馆毕业,后到上海任教,投身教育界,并创办女子蚕桑学校。1908年任《时报》主笔。1913年接办《申报》,自任董事长。1921年与南洋侨商创办中南银行,协助重办中华书局。后又相继创办《申报月刊》,编印《申报年鉴》,成为上海最大的报业资本家。九一八事变后,主张团结抗日,对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不满。一·二八事变时,曾捐巨款支援抗战,并支持宋庆龄等人组织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不断抨击国民党的内外政策。在《申报》上刊登鲁迅、陶行知、茅盾、巴金的文章和作品。引起国民党政府的忌恨,以至曾下令禁止《申报》邮递。[2]
这则材料基本概括了史量才一生所经历的大事,但有舛误和不足,具体接办《申报》的时间应该是1912年9月23日。同时,对史量才的辉煌办报活动叙述较为简单,对其政治活动的表述更为详细。(www.xing528.com)
史量才曾中过清朝的秀才,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放弃旧学,改学日语和理化。1901年考入浙江杭州蚕桑学馆学习,接受近代科学知识,1903年冬毕业,先后在上海育才学堂、兵工学堂、务本女学和南洋中学任教。1904年,怀着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的理想,在上海创办女子蚕桑学堂(江苏蚕业学校的前身),并与黄炎培发起江苏学务总会。同年被邀请担任狄楚青创办的《时报》编辑,1908年,任《时报》主笔。
1912年9月23日,史量才与张謇、赵凤昌、应德闳等人出资12万银元,购得席子佩手中的申报馆产权。在此过程中,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张謇的支持显得格外重要,是史量才人生转折的贵人。张謇曾在南通办过《星报》(1907年),宣扬君主立宪制和地方自治,1912年1月,即辛亥革命胜利后停刊。张氏家族相继创办了《通报》(1912年)、《新通报》(1914年)、《南通新报》(1918年)、《南通报》(1919年)。[3]辛亥之后,张謇急需建立一份言论机关,扩大自己的政治影响,老牌的《申报》无疑是一个恰当的选择。当然,张謇本人难以抽出时间和精力具体打理报纸,作为晚辈的史量才便脱颖而出。据闻,史量才之名亦是由于张謇“量才录用”的评价而修改。
1912年,是史量才人生的重要转折年份,自此以后,史量才主持报馆整体经营,开始了他辉煌的办报生涯。此后,史量才的《申报》虽经历各种波折,始终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一份重要商业报刊。随着史量才参与政治的热情增加和《申报》舆论的转向,酿成了中国新闻史上又一例惨案。1934年11月13日下午,史量才乘汽车从杭州回上海,在沪杭公路遭到了国民党军统特务的暗杀,一代传奇就此结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