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12年10月8日,梁启超结束了自戊戌变法失败后长达14年的流亡生涯,回国抵达天津。穷其一生,梁启超树立政敌甚多,但几乎没有私敌,全部热情都花费在了思想启蒙和救亡图存上。在当时特殊的历史状况下,梁启超一直在寻找归国的合适机会和合理理由。根据自己的阅历和对时局的了解,袁世凯再次进入梁启超的视野之中。梁启超摒弃前嫌,对袁世凯大献殷勤,一定程度上为自己的归国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
1912年10月8日,梁启超结束了自戊戌变法失败后长达14年的流亡生涯,回国抵达天津。这已经距离武昌首义差不多一年的时间,距离清政府被推翻也已经超过7个月,缘何回国如此迟缓?
作为前清的遗臣和“通缉犯”,以及革命派舆论对手和保皇党的叛徒,梁启超集多重身份于一体。穷其一生,梁启超树立政敌甚多,但几乎没有私敌,全部热情都花费在了思想启蒙和救亡图存上。在当时特殊的历史状况下,梁启超一直在寻找归国的合适机会和合理理由。根据自己的阅历和对时局的了解,袁世凯再次进入梁启超的视野之中。于是,梁启超以自己的经验所得向袁世凯抛出了“开明专制”的思想:
善为政者,必暗中为舆论之主,而表面自居舆论之仆,夫是以能有成。今后之中国,非参用开明专制之意,不足以奏整齐严肃之治。夫开明专制与服从舆论,为道若大相反,然在共和国非居服从舆论之名,不能举开明专制之实。[27](www.xing528.com)
主张暗中左右舆论,表面做舆论之仆,其思想有马基雅维利《君主论》的影子。然而,袁世凯似乎并没有被梁启超的思想所打动,或者说根本就达不到梁启超的思想高度,之后的“癸丑报灾”就是最好的证明。
梁启超摒弃前嫌,对袁世凯大献殷勤,一定程度上为自己的归国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虽然他也深知,当时的时事形势已经不是其能随意左右的,因此才有了“虽然鄙人二十年来固以报馆为生涯,且自今以往,尤愿终身不离报馆之生涯者也”[28]的言说。这一公开表达态度的背后暗含着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