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纷乱的社会里,特别是大家都在为生计奔波活命的时候,乱象的出现也就不可避免,特别是在新闻传播领域内。
民初政坛,内阁首脑们如走马灯一样,你方唱罢我登场,报刊也找不到统一的方向,乱象更甚。民间小报泛滥成灾,登载花样翻新的暴力、恐吓、辱骂、内幕、言情等文章,堪比美国报业发展史中的“黄色新闻时代”。更有甚者,有部分御用报刊,利用报刊进行造谣中伤,扰乱公众视听,给社会增加了更多不确定因素。也有一些没有政治立场、钻营投机之徒利用剪刀加糨糊的方法出版报纸,集报馆所有者、记者、编辑、发行人于一身,在社会上招摇撞骗。更为可笑的是,此种伎俩和手法居然发展到政权的最高层。
袁世凯非常重视日本人对国内政局的意见,经常阅读日本人控制的《顺天时报》,以获取国际社会的舆论态势。袁世凯的大儿子袁克定曾经花3万元,雇人专门套用《顺天时报》板式,出版盗版本的《顺天时报》,刊印编造鼓吹帝制的言论,登载一些拥护袁大总统做皇帝之类假消息,专门送给袁世凯观看,屏蔽袁的消息来源。后经发现,袁世凯用皮鞭子将袁克定痛打一顿,边打边骂:“欺父误国,欺父误国!”新闻投机的事情能在国家最高层出现,在民间发生任何投机行为也就不足为奇了。
当然,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作为历史的存在,我们不能一概而论进行批判和否定。这些乱象恰恰为新闻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反面参考,是成熟报业发展过程中需要走过的一个阶段。正是因为有了很多反面的教材和失败的教训,后之报人才能更好地选择一条适合本国发展实际的报刊勃兴之路。实际上,杂乱无章的民元报界,促使各党派加强对新闻传播领域的控制,实际上为新闻业的“大一统”埋下了伏笔。
【注释】
[1]葛荃:《权力宰制理性:士人、传统政治文化与中国社会》,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4页。
[2]张鸣:《再说戊戌变法》,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6页。
[3]葛荃:《权力宰制理性:士人、传统政治文化与中国社会》,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页。
[4]谢远笋:《传统政治结构中的儒家知识分子》,《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年第6期,第707页。
[5]杨永明:《“士”与“知识分子”——中西文化语境中的知识分子观念比较》,《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6]张鸣:《再说戊戌变法》,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93页。
[7]叶明华:《清末新政对辛亥革命的间接推动》,《人民论坛》2011年第14期,第193页。
[8]蒋廷黻撰,沈渭滨导读:《中国近代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16页。
[9]李金铨:《回顾〈大公报〉和张季鸾的文人论政》,《新闻记者》2015年第11期,第45页。
[10]汪平秀、汤克勤:《简论士、知识分子和士的近代转型》,《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0年第9期,第97页。
[11]朱宗震:《大视野下清末民初变革》,新华出版社,2009年,第4—5页。
[12]朱景朝:《传播学视角下近代中国留学生西学东渐研究》,新疆大学学位论文,2007年,第43页。
[13]黄华新、俞国女:《社会语境中的科学传播》,《科学学研究》2004年第4期,第345页。
[14]魏屹东:《社会语境中的科学》,《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年第9期,第23页。
[15][美]徐中约著:《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第6版)》,计秋枫、朱庆葆译,茅家琦、钱乘旦审校,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8年,第335页。(www.xing528.com)
[16]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5页。
[17]李金铨:《文人论政:知识分子与报刊》,李金铨主编:《文人论政:知识分子与报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9页。
[18]唐德刚:《袁氏当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77页。
[19]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1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690—691页。
[20]徐铸成:《报海旧闻(修订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第43页。
[21]傅国涌:《笔底波澜:百年中国言论史的一种读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01页。
[22]林志钧:《〈远生遗著〉序》,黄远庸:《黄远生遗著》(全),华文书局,1938年铅印本影印,第10页。
[23]同上书,第2页。
[24]张育仁:《自由的历险——中国自由主义新闻思想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95页。
[25]戈公振:《中国报学史》,三联书店,1955年,第212页。
[26]张育仁:《自由的历险——中国自由主义新闻思想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95页。
[27]《张宗厚·黄远生》,《新闻界人物第一辑》,新华出版社,1983年,第51页。
[28]引自林志钧:《〈远生遗著〉序》,黄远庸:《黄远生遗著》(全),华文书局,1938年铅印本影印,第4页。
[29]引自徐百柯:《民国那些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第148页。
[30]引自林溪生、张耐冬:《邵飘萍与〈京报〉》,中华书局,2008年,第19页。
[31]同上书,第34页。
[32]引自赵明河:《邵飘萍对毛泽东的影响》,新闻爱好者,2010年第21期,第86页。
[33]张育仁:《自由的历险——中国自由主义新闻思想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12—313页。
[34]冯自由:《革命逸史》(中),新星出版社,2009年,第60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