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虽然没有立即结束国内的南北对峙局面,也没有立即将清政府赶下台,但这个由南方独立省份选举出的临时政府似乎更具有合法性,全国也沉浸在革命成功的巨大喜悦中。客观来讲,如中华民国成立这样的巨大历史变革,并没有经过长时期的战争和动乱,就实现了对旧王朝统治的颠覆,可以说,已经实现了用最小的代价获取了最大的利益。同时,也给社会减少了不必要的破坏。当然,革命没有完成的变革任务还很多,需要长期不懈的斗争才能完成近代社会的历史任务,这个工作一直持续到新中国的建立。从这一点来说,革命的最终成功仍然需要巨大而艰辛、长久而痛苦的付出。
主体的社会思潮已由民国前的革命转为民国后的国家建设。当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国家的政治重心转移到北京后,围绕建立总统制还是内阁制的政治争论一直没有停歇过。各种政治势力派别也在加速地整合,似乎都想在一夜之间改变中国的整体面貌,实现国家的最终独立与振兴。这是中国士人精神内核的体现,就如同美国学者徐中约先生所说:“国内起义和外国侵略的双重挑战,迫使士人重新审视他们在社会中的角色”,“在外国侵略和国内动乱等重大问题迫在眉睫时,士人感觉到道义上有义务对社会和政治的稳定贡献一份力量。”[15]
在这个重要的历史节点,各政治派别十分清楚中国民主基础薄弱的实际状况,思想启蒙和宣传成为报刊的主要工作。民主、自由的新式思想还停留在狭小有限的知识分子头脑中,与社会实践仍然有相当长的距离。更广大的农村和边缘地区对政局的变换和思想的变迁仍无动于衷,广大劳苦大众甚至将民国的诞生认为是旧式王朝的更替,对国家上层的变化几乎没有什么崭新概念。在一个思想禁锢了几千年的传统社会中,民主自由思想无异于奇谈怪说,光怪陆离。“除了制度变化,其他的变化,都是皮相的,甚至并没有真的变过来,至少在民国初年是如此。连革命党人大力推动,强力执行的剪辫子和放足,在乡村世界也成效甚微。”[16]这些情况,在鲁迅先生的小说中有十分形象的映射,反映了孙中山民主革命的局限性,动员得不够广泛和深入,革命得不够彻底和干脆,开展得模糊不清。(www.xing528.com)
然而,历史必定是滚滚向前的,任何力量也无法阻挡。因为有了制度的保证,民主、自由的思想也成前进的洪流,不可逆转。国外各种理论和学说相继传入国内,通过报刊让国人大开眼界。许多有识之士通过报刊,让广大的青年了解到了更大一个世界,开拓了国民视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