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是语言学的一个概念,即语言环境,其原意是“指规定一个词、句子或文本的意义所必需的各种因素的关联综合体”。[13]语境是言语行为过程中对话双方运用语言表达思想、交流情感或推导、分析理解话语含义时所依赖的各种因素,包括语言知识和语言外的知识两个方面。近年来,语境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并逐渐应用到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诸多学科和社会领域。如果将这一语言学的概念植入到社会领域,也就有了“社会语境”的概念。
清帝退位,一个崭新的时代摆在所有中国人面前,建立一个广大人民享有民权的民主自由社会成为大势所趋。之前,在王朝旧语境下,“尽孝”和“忠君”是被广泛提倡的,人们在传统儒家思想语境中生活。从晚清报刊的发展历程看,早期报人、维新派报人、清末官报报人等,均按照传统社会语境编著文字,难以逾越既成的社会体系。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建立,则赋予人们以新语境。这个语境以民主政治为基础,以自由价值为准绳,给予人们以广泛的权利,让人民充分享受现代社会赋予公民的权利。对于习惯于王朝治理下的广大国民来说,这的确很难适应。在一个没有民主自由基础的国度里,在一个民智没有得到充分开发的传统国家里,妄图断然实现民主政治,是不切实际的想法。这也难怪当时有识之士将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称为“孙大炮”了,孙中山的民主政治主张,对于这些人来说犹如天外之音,难以理解。不仅普通民众不容易接受,就是已经接受了民主自由思想的先知先觉者也不太适用。
同时,中国近代的现代化过程需要完成思想启蒙和救亡图存两大历史任务。这是一个漫长的渐进的过程,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民元时期,中国社会语境的突然改变,给缓慢变化中的中国带来了很多不适应。虽然民主、共和成为一时潮流,但人们的行为还停留在中世纪,与民主自由的实质理念相差甚远。(www.xing528.com)
社会语境虽是一个变动的社会学概念,随时代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在特定时期内,社会语境又能生成比较强势的语言势力,处于社会语境的中心地位,成为社会的主题,我们称之为“优势扩散”[14]。一些比较强势的语言能够反映一个时代的面貌,体现一个时期的社会情形。
在晚清的几年里,社会语境中“变法”、“改革”、“立宪”、“革命”等成为主流语汇。社会上层人士和开明大臣在国内外矛盾的激化情况下,急切地呼吁朝廷尽快变革,建立一个君主立宪制的现代政府。革命派人士则目睹了清廷的腐败,迫切希望通过报刊舆论动员,推翻清贵族统治,发起一个轰轰烈烈的社会革命。晚清社会语境充满了躁动不安的因子,社会各个政治势力急切地宣传各自的政治主张,报刊文章的新式核心词汇层出不穷。
民国建立以后,“民主”、“自由”、“民权”、“民生”等新式词汇又开始充斥于报刊,成为新语境的核心词汇。虽然,人们并不十分清楚民主自由意味着什么,但却一厢情愿地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宣传自由民主的思想。因此说,从一开始,新闻自由思想就是一个舶来的词汇,中国式的新闻自由思想还有待与中国传统的社会思想进行融合,互相适应和发展。民元新的社会语境给中国带来了新思想新思潮,为中国进一步融入世界体系提供了难得的窗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