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相比于王韬等人的寒士身份,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伍廷芳等维新派人士的社会身份地位明显更高一级。在朝廷大员中,张之洞、陈宝箴等人支持维新派人士的维新变法活动。维新派人士的构成广泛,主要有三部分人员。相比于早期报人分散的状态,维新派人士形成了一个覆盖全国的群体。遗憾的是,维新变法运动并没有实现最终的自强目标,遭到顽固派的抵制,以失败而告终。
相比于王韬等人的寒士身份,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伍廷芳等维新派人士的社会身份地位明显更高一级。他们与社会官僚上层的关系也比较紧密,并得到一些开明官员的支持。在朝廷大员中,张之洞、陈宝箴等人支持维新派人士的维新变法活动。
维新派人士的构成广泛,主要有三部分人员。一是明确主张变法自强,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变法领导人员。他们有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林旭等人。二是全国各地的开明士绅阶层,包括北方的刘古愚、严复等人,南方的张謇等人,以及分散在各地的地方士绅。三是一些开明的朝廷上层官员,包括湖广总督张之洞、军机大臣翁同龢、湖南巡抚陈宝箴等人。
相比于早期报人分散的状态,维新派人士形成了一个覆盖全国的群体。全国各地纷纷成立了维新派学会和学堂,兴办了众多维新派报纸,掀起了全国范围内的维新变法活动。全国性运动的开展,推动了以光绪皇帝为首的朝廷上层变法的决心,实现了短暂变法自强的政治目标。遗憾的是,维新变法运动并没有实现最终的自强目标,遭到顽固派的抵制,以失败而告终。(www.xing528.com)
维新派人士在张之洞等朝廷权臣的默许下,兴办学会,创办报刊,掀起了中国新闻史上的“第一次办报高潮”,北京《万国公报》(后更名为《中外纪闻》)、上海《时务报》、天津《国闻报》、长沙《湘学报》等维新派报刊上百家,引领一时风潮。梁启超等维新人士是当时舆论界的干将,“塑造了更为权威和高尚的政治家报人形象”[13],新闻传播业的政治框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报刊为政治变革服务的功利性特征更加明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