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公开的分裂并不代表统一完整的集权国家,也不意味着中国就此会进入一个民主共和的时代。在一个传统中央集权统治异常强大的中国,突然出现了短暂的权力更替期,社会各派政治势力纷繁复杂,跃跃欲试,都有参政的热情,但都没有控制局面的能力。在政治上,没有一支力量能缔造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完成救亡图存的历史任务,建立一个独立完整的“大一统”国家。在体制上,国家各项制度和规则都需要尽快建立,但没完没了的议会争斗耗去大部分时间,北京的责任内阁总理也在一年之内换了四任,运行不畅。在思想上,并没有完整、系统、科学、符合中国实际国情的治国思想,新旧思想交互控制着人们的意识行为。
此外,在政权中存在着旧官僚、旧地主、立宪派人士、革命者、投机分子、留学生等等,他们各有所图,互不相让。即使是革命阵营内部,也存在国民党、共和党、统一党等各个党派的纷争,有时纷争并不是针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而是涉及人身攻击和派系争斗,无休无止。所以,国内民国史研究专家朱宗震先生就认为:“辛亥革命的思想解放,仅仅是在少数人中,在理论上开了个头”[14],在实际政治生活中还需要长时间来打磨和实验。
当时的国家权力没有完全建立、军队权力异常强大、公共权力被肆意使用、士人权力得不到保证,国家一时处在混乱无序的状态。
国家权力 国家权力是统治阶级运用国家机器来实现其意志,并巩固其统治的支配力量。它对内具有强制性,对外具有主权性,不允许任何来自外部的势力干涉。通常由权力机关制定并颁布宪法、法律等具有权威效力的规则,由行政机关在实际工作中保证其实现。民国元年国家权力失去了权威性,外不能抵御帝国的侵略,内不能实现政令通达,各地军阀拥兵自重,雄踞一方,形成了一个个单独的地方实力派。这种形势一直维持到大革命结束才有所收敛。(www.xing528.com)
军队权力 就是维护国家主权完整,或保障某一政治集团利益的暴力机器。国家权力失去权威性,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军队的不统一。清政府本来的目的是通过建设并训练新军维护自身统治的,这也是李鸿章、张之洞极力推动的结果。但军队反过来成了清政府的掘墓人,北洋新军沦为袁世凯的私有财产,成了其政治发家的资本。南方新军一部分成为革命势力的支持者,一部分成为独立省份的军阀。一旦军人当政,军阀格局的局面就不可避免。这正如潘多拉的盒子,一旦打开,就难收回。正所谓请佛容易送佛难。中国数千年的王朝历史并不缺少这样的惨痛教训。
公共权力 公共权力是现代社会的概念,本是公民的共同权力,也是“三民主义”思想中的“民权”思想内容,为全体公民共同所有。但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公共权力的行使不可能由全体公民来共同行使,而只能由其代表来行使。民国初造,公共权力应用的范围十分有限,仅局限于少数党派、政客、士绅、留学生等阶层和群体。各党派势力均在按照自己的预想设置公共权力使用权限,却忽略了秩序和义务。作为报刊媒体,能够“表现一般国民之公共意志”[15]。在言论自由的旗号下,社会各类人物和各派势力都可以兴办报刊,新闻事业的暂时发达兴盛也就不奇怪了。
士人权力 士人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承载者,他们学习知识,传播文化,既是中国古代君主政治集团的主要成员,又是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的主要创建者。士人没有严格的群体划分,却是一个有特殊群体特征的人群,具有特殊的社会身份和地位。士人往往以天下为己任,在朝言治,在野言事,“周旋于道与王之间”,在道、王之间求生存。[16]晚清民初,国家处于动荡之际,人心思变,士人也在进行转型,群体思想和治国取向并不统一,也就有了五彩缤纷的报刊言论。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办报高潮的到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