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2日,清朝政府宣统皇帝,时年六岁的溥仪颁布了隆裕皇太后的懿旨,宣布退位。这个经张謇的幕僚杨廷栋捉刀、张謇本人润色、袁世凯审阅的诏书行文流畅,三次提及袁世凯的名字,格外突出了其名望和功绩,颇能反映政局的许多问题,值得一读。兹将全文照录如下:
奉旨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
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辍于涂,士露于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义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
钦此。(www.xing528.com)
皇帝在自己任期的最后一道诏书中自我检讨了一番,表示愿意顺应潮流,拱手让出江山。在中国的王朝历史中,没有发生重大的军事冲突和黎民涂炭,如此平静退位,并保全一个华美的尊号,也算得上一个奇迹了。
随之,袁世凯即通电南京临时政府赞成共和,表示“共和为最良国体,世界之公认”,“从此努力进行,务令达到圆满地位,永不使君主政体再行于中国”。[11]孙中山向南京临时政府提出了辞职,在离职前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参照三权分立的原则,规定政府采取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选举产生,总统行使职权,须有国务院副署,如果国务院不同意,可以驳回。孙中山幼稚地以为,以此就能实现对袁世凯的约束。殊不知“宪法是要由人去执行的,也是可以由人去破坏,甚至宪法也是可以用来骗人的”[12],书生意气十足的年轻共和主义者不久就认识到了这一结局。
袁世凯并非不明白临时约法对自己的束缚,但作为一个官场老手,他懂得如何操纵以达到用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利益。表面遵从临时约法,获得总统的地位,然后再循序渐进,有所作为。中华民国在形式上总算成立了,“不数月而国体丕变,成功之速,殆为中外古今所未有。”[13]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职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