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神经症
神经症是一组非器质性的、大脑神经机能轻度失调的心理疾病,是大学生中最多见的一类心理疾病。
神经症通常具有以下五个共同特点。
(1)没有脑的器质性病变作为基础,也没有足以造成脑功能障碍的躯体疾病。同时,尽管患者有各种躯体不适的感觉,却没有相应的器质性损害。
(2)心理冲突,精神痛苦。患者察觉到自己处在一种矛盾的心理状态却无力自拔。
(3)精神活动能力降低,给正常的学习、工作、生活带来影响。但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基本正常。
(4)自知力良好。患者对自己的病态表现有充分的自知力,为此痛苦,主动求医,求治心切。
(5)症状的持续性。
大学生中常见的神经症主要有:抑郁症、神经衰弱、疑病性神经症、焦虑性神经症、强迫性神经症和恐怖性神经症等。
1.抑郁症
抑郁症是指以持久的心情低落状态为特征的一种神经症。常伴有焦虑和睡眠障碍。
抑郁症主要有下述四方面的表现。
(1)情绪长期陷入痛苦和绝望的情绪状态,时常存在用自杀以解脱精神痛苦的念头。因此,自杀的倾向是抑郁症危险症状之一。
(2)在人事方面,他们对人、对己、对外界乃至整个世界均持有消极的想法与看法。他们常抱怨自己无能、无成绩,这些人常因丧失自尊心而陷入极度自卑状态,对未来充满了悲观与绝望。
(3)在动机方面,患者对任何事情都丧失主动的兴趣和意愿。在生活中,任何活动都出于被动,如果被动的外力消失,患者会处于极度孤独中,乃至独坐一隅,数小时不动。
(4)在生理方面,体重下降,睡眠失常,四肢无力,易感疲劳,食欲不振。这种健康状况,又加重了患者的忧郁,使病态日显严重。
抑郁症是遗传、心理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应结合患者的情况具体分析。抑郁症是大学生心理障碍中最为常见的病症。抑郁症患者有一定的自杀危险性,自杀率为15%,因此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心理治疗首先要分析病因,重新认知自己的处境,使患者认识到自己目前的处境只是暂时的,自己感受到的并非是事件的本貌、本质,而是一种被歪曲了的主观体验。其次,调整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目标,重树自信。学习、生活要有计划,目标可调低一些,使自己能多体验一点成功感和幸福感。再次,培养良好的人格特征,如乐观知足、开放乐群、自强自信等。最后,注意动员患者周围的人(如辅导员、同学和其亲朋好友)为其提供亲切温暖的心理支持,让患者得到同情、理解和关怀。
现代精神医学对抑郁症的研究表明,抑郁时当事人大脑内的一种神经生物化学递质—五羟色胺的水平显著降低,补充这种物质使其达到正常水平,则能治疗抑郁症,改善当事人的情绪状态。目前各种抗抑郁药物在抑郁症的治疗上得到广泛运用,如百忧解、盐酸、帕罗西汀、博乐欣等。在抑郁症的早期,单独的药物治疗即可起到较好的效果。
预防的方法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看待人生、社会和现实,培养乐观的态度,提高对挫折的耐受力。学习抑郁自我消解法,早期识别轻度抑郁症,及时进行治疗。
2.焦虑症
焦虑症是以发作或持续地出现焦虑、紧张、恐惧,伴有头晕、心悸、胸闷、呼吸急促、出汗、口干等自主神经系统和运动性不安为症状。患者的紧张恐惧程度往往与现实事件很不相称,极度严重的焦虑症会导致智力活动发生障碍和身心疾病。
焦虑症有两种状况:一是慢性焦虑症,以持续的广泛性的焦虑为特征,表现为经常或持续的无明确对象或无固定内容的恐惧、紧张;持续时间则超过半年,伴有自主神经系统症状和运动不安,如大学生在学业、择业、恋爱等问题上,若遇上重大挫折又长期不能解决问题,则会引起持续的焦虑。二是惊恐发作,表现为无明显原因的突发性惊恐,有濒死感及失控感,焦虑症发病时常伴有头晕胸闷、呼吸困难、尿频尿急、口干出汗等自主神经紊乱和运动性不安等症状,而这些并非由实际威胁所引起,或其紧张惊恐程度与现实情况很不相称。急性焦虑症在一个月内至少有三次惊恐发作,每次发作在两个小时以内,对生活有明显影响。
普遍认为,焦虑症主要是由心理社会因素所引起的,积极的预防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焦虑症的发病。对已患焦虑症的大学生一方面可以通过认知疗法改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帮助他们分析自己的病因,让他们认识到此病为功能性而非器质性,是可以治愈的,多给自己提供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树立起自信;另一方面可以运用行为疗法,如放松疗法、系统脱敏法使患者放松心身,改善躯体症状。
案例10-1
焦 虑 症
某女,22岁,大学三年级学生。自述一年多之前,其父因患肝癌住院治疗,在住院期间受到一些医护人员的冷遇,心中不免感到世态炎凉。不久,其父病逝,由于其和父亲的感情较深,她的许多事情都是由父亲代办或安排好的,养成了对父亲的依赖性。父亲的去世使她一下子失去了依靠,再加上因为分遗产的事与亲友们发生了很大的纠纷,就更加觉得人世间似乎一点儿爱和人情味都没有了,常有一种末日来临的感觉。遇到一点儿小事就会控制不住地大发脾气,或不由自主地浑身发抖,甚至当着亲友们的面随意砸坏室内的家具或其他很好的物品。近来常做噩梦,心烦意乱,有一种强烈的报复心理,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千方百计想逃脱痛苦,有时真想一死了之。
3.强迫症
强迫症是一种以强迫观念、强迫意向、强迫行为等强迫症状为主的神经症,患者主观上强烈感到某种没有必要但又不可抗拒和被迫无奈的观念、意向或行为的存在。其特点是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自我反强迫同时存在,两者的强烈冲突导致患者的紧张不安,十分痛苦,患者明知强迫症状是异常的,但无法摆脱。
强迫症常发生于青年期,一般缓慢起病,病程较长,经久不愈。强迫症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患者可能以其中一种为主,也可能几种兼有之。
(1)强迫观念。头脑中反复出现多种毫无意义的思想、语言、记忆、联想等,如对自己已经完成的行为,虽经自己反复确认仍不放心。
(2)强迫意向。反复产生一些违背自己意愿而有可能导致可怕后果的欲望冲动,虽然这种意向一般不会付诸行动,如看到刀产生砍人的意向,到高处有想往下跳的欲望等。
(3)强迫行为。明知无意义但控制不住去重复一些行为动作,如强迫计数,不由自主地去数路过的电杆或台阶、教室的灯或课桌椅;也可表现为强迫性仪式动作,如说话前总要敬礼鞠躬;还可表现为强迫洗手、强迫洗衣等行为。
强迫症的发病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因此适当采用药物治疗有部分疗效;但强迫症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密切的联系,强烈或持久的精神因素作用及激烈的情绪体验容易引发此病;人格的缺陷也是原因之一,患强迫症的学生常常表现出胆小怕事、主观任性、优柔寡断、古板拘谨、做事固执、动作刻板、多疑多虑及过分苛刻地要求自己等人格特征。
森田疗法是治疗强迫症的有效方法,特别是对强迫思想的矫正;行为疗法则对强迫动作的控制有一定的矫正作用。
案例10-2
强 迫 症
钟某,女,25岁,硕士二年级学生。自幼在父母的严格管教下,形成了严谨而有规律的生活方式。每天定时作息,几乎把可以利用的一切时间都用来学习,还常常感到时间不够。偶尔参加集体活动,却总感到是在浪费时间,总是伺机提前离开。日常生活中表情严肃,也不和同学多相处,几乎没有朋友。总是担心不清洁、不安全,每天洗手数遍,且每次洗手时间都比别人明显要长。出门总是反复检查门是否锁好,晚上总是担心门窗是否已关好,总是检查随身携带的物品是否丢失。每次进餐前总是为了吃什么犹豫再三,既担心多吃发胖,担心某些食物有危害,又担心进食少而营养不良。每天体验到一种莫名的紧张感,自我感觉十分苦恼。
根据其心理冲突强烈,且过于理智化的特点,基本判断为强迫型人格障碍。治疗时,首先采用疏泄疗法,使患者倾诉长期积郁的矛盾和心理负担,并对患者进行放松训练,改善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然后进行认知疗法,通过回忆幼年时的经历,钟某逐渐认识到正是父母的高期望、严要求导致了她追求完美的性格,而她的紧张焦虑情绪和行为是幼稚的儿童应对方式。治疗者要求患者顺其自然,不与症状意念和行为对抗,就可以使观念淡化、情绪放松,由内在冲突转化而来的强迫动作也会因此逐渐减少。鼓励患者做自己个性的主人,在症状面前不害怕、不退缩,明白心理的障碍只有通过本人的努力才能治好。
4.恐惧症
恐惧症是一种以过分和不合理地恐惧外界客体或处境为主的焦虑障碍。患者明知没有必要,但仍不能防止恐惧发作,恐惧发作时往往伴有显著的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患者极力回避所害怕的客体或是带着畏惧去忍受。恐惧症常见的类型有三种,即广场恐惧症、社交恐惧症和特定的恐惧症。
(1)广场恐惧症。广场恐惧症是恐惧症中最常见的一种,约占60%,女性较多。主要表现为害怕到人多拥挤的场所,如街道、会场、商店、剧院;害怕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害怕单独离家外出或独处;害怕到空旷的场所。一旦进入上述场所,患者感到恐惧、紧张、不安,可出现明显的自主神经反应,如头昏、心悸、胸闷、出汗等,严重时可出现人格解体或昏厥。
(2)社交恐惧症。社交恐惧症主要为害怕自己处于大众注目之下,或与人交往时担心失礼,害怕当众出丑、难堪,因而不愿与人多交往,不愿当众说话或上台发言,有的见到别人脸就红。恐惧的对象可以是大众、也可以是熟人,甚至是自己的亲属、配偶等。患者若被迫进入社交活动场所,便会产生严重的焦虑反应。
(3)特定的恐惧症。患者对某一特定的事物、动物等有与现实不符合的恐惧。如一壮汉对小老鼠的极度害怕,一旦他看见老鼠便会完全不顾男子汉的尊严,恐惧的尖叫,甚至抱头乱窜。最常见的是对某种动物的恐惧,如蛇、毛毛虫、鸟、青蛙等。
心理治疗是恐惧症的主要治疗方法,通常采用行为矫正疗法。其中系统脱敏法效果最好,暴露冲击疗法也有一定成效。药物治疗主要是减轻焦虑症状。
恐惧症的预后较差,预防应加强性格、意志、情感的自我锻炼,培养勇敢坚定、刚强自信、沉着镇定的精神,提高对恐惧事物的心理承受力。
5.疑病症
疑病症是指患者对自身的健康状况或身体的某一部分的功能过分关注,怀疑患了某种躯体和精神疾病。疑病症通常有以下症状。
(1)对自身的健康状况或疾病过分担忧,其严重程度与实际健康状况很不相称,患者四处求医,自诉有严重疾病,但医生的诊断、解释对其无效或仅有短暂效果。
(2)有严重的疑病观念,缺乏充分根据,但不是妄想。
(3)情绪上常产生焦虑、抑郁,严重时影响学习和工作。
本病与心理社会因素、人格特征和躯体状况有关。如亲人病故、生活受挫,个性敏感多疑,以自我为中心、固执、主观、谨慎,对自身健康过分担心,对某些症状的误解等。疑病症症状多种多样,患者的叙述可只限于自身的某一部位、某一器官或某一系统,也可涉及全身。症状感觉可轻可重,轻的如头痛,重的如终身卧床不起。
疑病症应以心理治疗为主。首先,要建立起良好的医患关系,耐心地倾听患者对病情的诉说,对患者进行全面、细致的身体健康检查,以事实说明其疑病缺乏依据,让患者充分认识疑病症的本质,消除心理障碍。其次,要帮助患者完善自己的人格,培养乐观情绪,提高生活信心,鼓励他们走向社会,热爱生活,乐于交友。此外还可以采取暗示疗法和精神宣泄法,配合药物治疗。(www.xing528.com)
疑病症的预防办法是全面科学地认识人的生理病理现象,不要有点不适就怀疑是患上某种疾病,对身体健康的要求不可能十全十美。加强性格锻炼,克服固执、谨小慎微、只相信自己、不相信事实等不良心理特点。
6.神经衰弱
神经衰弱是指由于大脑长期的情绪紧张和精神压力,使精神容易兴奋或脑力容易疲劳,并伴有情绪苦恼和一些生理症状(如肌肉紧张性疼痛、睡眠障碍等)的神经症。
神经衰弱大多缓慢起病,症状呈慢性、被动性,有下述症状中的三项,常可诊断为此病。
(1)衰弱症状,如脑力易疲乏,感到精力不济和反应迟钝,注意难以集中或不能持久,记忆力降低。
(2)情绪症状,常常出现紧张烦恼,激动易怒,并伴有因症状而发生的继发性焦虑、抑郁。
(3)兴奋症状,精神易兴奋,回忆和联想增多且控制不住,兴奋伴有不愉快感而没有言语运动增多。
(4)紧张性头痛或肢体肌肉酸痛。
(5)睡眠障碍,难以入睡,睡眠表浅、多梦,醒后不解乏,睡眠醒觉节律混乱。
大学生患神经衰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有某些不良的人格特征 (如性格郁闷、胆怯,敏感多疑,自制力差等)的个体容易患此病;对未来前途过分焦虑,学习和竞争的压力过强,个体常为此废寝忘食,透支自己身心的能量,当任务不能完成时又极度自责,使心理压力更加增大而出现神经衰弱;生活和事业上的挫折带来的精神创伤和消极情绪,如人际关系紧张、失恋、亲人去世等,这些事件易使个体长期处在压抑、忧虑、怨恨、绝望等消极状态之下,从而导致发病。
神经衰弱的防治一般以心理治疗为主。首先,要引导患者正确地认知病因,有效地进行自我调适,使患者认识到,自己的病只是由于工作、学习的压力太大所致,所有的症状都只是暂时性、功能性的,通过主动的调适,是完全可以治愈的;其次,建议患者在学习和生活中养成有计划、有条理的良好习惯;再次,要注意劳逸结合,坚持体育锻炼,适当参加一些文娱活动和课外活动,努力使心情愉快、平静。此外还可以根据病情,配合以音乐疗法、森田疗法、药物治疗等方法。
(二) 进食障碍
1.神经性厌食
神经性厌食症是一种多见于青少年女性的进食行为障碍,特征是主观限制饮食,并采取过度运动、引吐和导泻等方法减轻体重,使体重明显低于正常的标准。
实际上有1/3的患者病前有轻度肥胖,患者为达到瘦身、苗条的理想身材,开始节食减肥。为达目的常配合使用多种手段,如催吐、服用减肥药、导泻和大量的运动锻炼,间或有暴饮暴食现象,不断反复。几乎所有患者都会出现体质下降,明显消瘦,皮肤干燥、苍白的生理现象,同时可能出现低糖反应,或伴有严重的内分泌紊乱、闭经、性欲减退。青春期前发病的,可导致发育延缓,甚至停滞。多数患者存在体象障碍,即体形很瘦,有的近似枯槁,但患者仍认为自己胖,对镜审视仍不满意,于是更加努力减肥。部分患者出现情绪障碍,伴有抑郁、焦虑。
神经性厌食症患者起病原因并不明确,多数学者认为与下述因素有关:第一,社会文化因素。现代社会时尚瘦身,媒体大力宣传减肥,因而对处在发育期的青少年女性具有社会引导作用。第二,病前性格。患者多依赖性强。第三,人际关系因素,尤其是家庭成员关系的紧张。国外有观点认为,母女关系的紧张是导致女儿出现厌食症的重要原因。
本病为慢性症,治疗需要有耐性,处理得当大多数患者可恢复健康。治疗上心理治疗占主导地位,一般采用认知疗法、行为疗法。心理治疗可以疏导病人的心理压力,使患者了解健康概念、标准体重的意义及食物、营养等方面的知识。行为矫正治疗可采用限制病人活动范围和活动量的方式,输液和鼓励进食改善营养不良状况。药物治疗可选用抗抑郁药解决患者的抑郁、焦虑情绪。预防在于培养健康的心理和美学观念,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调节饮食和习惯。
案例10-3
神经性厌食
杨某,女,20岁,某大学艺术系学生。因少食、消瘦、衰竭入院治疗。
患者身高1.68米,身材长相在班上属上乘。5个月前某艺术团招聘演员时,意外地选中了另外一个长相略差,但更为苗条的同班同学。她自此感受到同学的冷落。之后,她开始节食。最初拒食牛羊肉,但感“减肥”无效果,逐渐拒绝吃鱼类、猪肉等,之后连米饭和面食也遭拒绝,近日来只吃一些水果、喝少许菜汤等,体重由原来的58公斤降至37公斤,月经也变得没有规律并且经量明显减少,极度消瘦,因精力差无法坚持上学而入院。
2.神经性贪食
神经性贪食症是患者有反复发作性的摄食欲望和暴食行为,又担心肥胖的恐惧心理,食后常采取呕吐、导泻、利尿、禁食或过度运动等行为来抵消体重的临床综合征。与神经性厌食症往往交替出现,多数是神经性厌食症的延续,发病年龄也较神经性厌食症晚。
神经性贪食症的病理机制和神经性厌食症相似,临床表现大多相同,只不过暴食倾向更加明显,暴食时食欲大增,吃的又快又多,是正常进食量的数倍,食后狂吐。情绪反应更加严重,食后常感到害羞、自责、内疚,有的为此而出现自杀念头和行动。如上所述,有人认为它是神经性厌食症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治疗上尽可能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打破其进食、呕吐、消瘦、情绪恶劣等恶性循环的模式,以心理治疗为主、药物为辅。常采用认知行为疗法,从病人的进食间隔入手,不断纠正其异常观念和行为。多种治疗方式可提高疗效,预后较满意。
(三) 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较重的精神疾病,在精神病中发病率居首位。此病主要表现为患者基本人格的改变,行为与现实分离,思维与情感分离,行为、情感、思维具有非现实性,旁人无法理解,其精神活动与环境不能协调,但一般无意识障碍和智能缺损,对自己的病缺乏自知力。
精神分裂症的症状十分复杂多样,可以从八个方面来进行诊断。
(1)思维联想或逻辑障碍。破裂性思维或明显的联想松弛,或逻辑倒错性思维,或象征性思维,或思维贫乏。
(2)妄想。内容上自相矛盾,或出现毫无联系的两个或多个妄想,或妄想内容荒谬。
(3)情感障碍。情感淡漠或倒错,或痴笑。
(4)幻听。评论性幻听,或争论性幻听,或命令性幻听或思维鸣响,或连续几周以上反复出现言语性幻听。
(5)行为障碍。紧张症状群,或幼稚愚蠢行为。
(6)被控制体验或被动体验。
(7)内心被揭露体验。
(8)思维中断或思维被夺。患者通常具有上述症状中的至少三项。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至今不明,现有的研究认为其发病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一是遗传因素。关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谱调查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中的患病率比一般家庭要高得多。二是人格因素。具有分裂型人格的个体较易患此病,有研究发现,有50%~60%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病前已有孤僻、内向、敏感、好幻想等人格特征。三是精神刺激。受到强烈的精神刺激往往是精神分裂症的重要诱因,据国内资料分析,有54%~77.6%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发病前受到过精神刺激。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目前一般以药物治疗为主、辅以心理治疗。进行药物治疗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病情的变化调整用药剂量,症状得到控制后仍要持续用药一个月左右,此后要两年保持最小剂量药物的维持治疗,有的需要终身服药。进行以改善患者生活学习环境为主的支持性心理治疗也很有必要,可以为患者营造一个充满友爱的人文环境,给予关心和爱护,避免患者受到不良的精神刺激。
(四) 躁狂抑郁症
躁狂抑郁症又称情感性精神病,是以情感障碍(高涨或低落)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精神病。其特点是躁狂和抑郁这两种不同情绪状态的交替发作或反复发作。比如一个人上学期情绪高涨,下学期则情绪异常低落,像完全不同的两个人。两种状态交替发作的周期可长可短。长则半年,短则几周或几天就一个转换。
患者处于抑郁期时主要表现为三低,即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和动作减少。患者感到心情沉重,对任何事情都失去兴趣;负性思维,看什么都是不好的;自责自罪,感到自卑;常常躺在床上不想动,整个人像一团泥,没有力气;思维迟钝,注意力困难;有强烈的轻生念头。当患者处于躁狂期时,主要表现为三高,即情绪高涨、思维奔逸和动作增多。病人感到轻松愉快,情绪易冲动,可出现攻击行为;思维奔逸,不停地说话,不打草稿就能直接演讲,但话题常常飘忽不定;精力异常旺盛,活动增多,睡眠减少,食欲性欲一般会增强。
该病起因不明。患此病的人有较高的自杀危险性,应该早发现早治疗。治疗上多以药物治疗为主,心理治疗为辅,通常有较好的疗效。
(五) 反应性精神病
反应性精神病是由剧烈或持久的心理紧张刺激直接引起的一种精神障碍。其病因主要是精神创伤的程度较强烈,多数为突发性,有的也可是较持久的不愉快的生活处境。因为应急性的社会心理因素在发病中起主导作用,一旦致病因素消除或环境有了改变,或给予一定的治疗,精神症状即可逐渐消除。该病的实质是对严重或持续的应急事件的适应不良反应,病人对逆境失去了有效的应对机制而出现精神障碍,特别是情感障碍,进而造成社会功能不良。
主要特点是:遭遇突然而严重的生活事件或灾难性打击;发病较急,创伤后体验反复出现,反复发病;典型表现为意识模糊或意识范畴狭窄,注意力涣散,对熟悉的人或环境感到茫然好像不认识似的;出现行为退缩,突然变得像小孩一样害怕恐慌,出现回避行为;情感迟钝或冷漠;急性状态持续时间短,数小时至一周可恢复;持续的创伤引起的则可能长达数年。
该病在急性状态下需要入院,提供安全的环境避免危险事件发生,同时可使当事人镇静下来;社会支持和心理治疗会有较好效果。
阅读材料10-4
心理障碍的应对
如果怀疑自己患了心理障碍,应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进行专业的症状鉴别以确认其类型及严重程度并配合医生积极治疗。如果自己被诊断为患有某种心理障碍,首先,要有战胜疾病的勇气,不必过分恐惧,终日惶恐不安。应当明白,心理障碍和其他疾病一样,只要配合医生治疗,大多数是可以治愈的。其次,在治疗心理障碍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此时患者本人积极的治疗愿望和努力配合是十分必要的。这既是当事人求变的动力,也是改变的保障。毕竟是自己担负自己生活的责任,而不是由药物和医生对你自己的生活质量负责。
当身边有人被确诊患上心理障碍时,无论其心理障碍的类型或严重程度如何,均不应给予歧视。因为大多数心理障碍是由于个体从小的成长环境不良或遭遇了一些不幸的事件,从这个角度来说,心理障碍患者通常是某些不良刺激的受害者,他们更应当受到别人的关怀。而且正常的社会交往活动和尊重是心理障碍恢复的必要条件,即便是心理失调较严重的精神病患者,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在大部分时间内精神还是正常的,是能够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的。而对于精神病患者的恐惧、冷漠、厌恶、嘲讽对患者本人的伤害是非常大的,可能使病情加重或引起复发,影响治疗的进程。对于神经症患者,由于多数神经症患者的起病是内心的矛盾冲突所致,所以帮助患者释放和缓解焦虑情绪,缓解压力对于症状的消除是极为重要的。应当耐心听他们诉说症状造成的痛苦,内心的烦恼,在倾听时不要随意打断和插话,要表示理解,在合适的时候对其进行一些鼓励和引导。
心理障碍的治疗一般分为心理治疗(心理咨询)和药物治疗两大类。药物治疗由临床精神科医生担任,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由受过训练的心理咨询师、心理学家及部分精神病学家担任。大学生需要培养自己的心理健康意识,对症状保持一定的敏感性。如果身边有人总是出现不良的情绪状态和反常行为,经耐心交谈亦没有好转时,应当及时劝导他寻找心理医生进行咨询。因为心理障碍和其他疾病一样,如不及时治疗,病情会加重或转为慢性。就目前来说,人们对去看心理咨询门诊还有着很多的偏见和顾虑,因此,打消当事人的顾虑,鼓励其直面自己的心理障碍,勇敢求治,也是一件并不容易的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