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为止,心理学家、行为科学家都没有能够客观地解释人类的爱情。人们常常将亲密的情感分为两种:伴侣的爱和罗曼蒂克的爱,前者由相互关照并从共同度过的时光产生了感情;罗曼蒂克的爱有以下特点:一是存在于文化概念中,二是存在生理唤醒,三是存在与文化相适应的爱的对象。
(一) 斯腾伯格 (Sternberg) 的爱情三角理论
这个理论认为:爱情包括亲密、激情、承诺三种成分。亲密是指与伴侣间心灵相近,互相契合,互相归属的感觉,属于爱情的情感成分;激情是指强烈地渴望与伴侣结合,促使关系产生浪漫和外在吸引力的动机,也就是与性相关的动机驱力,属于爱情的动机成分;而承诺则包括短期和长期两个部分,短期的部分是指个体决定去爱一个人,长期的部分是指对两人之间亲密关系所做的持久性承诺,属于爱情的认知成分。仅仅有情感的爱是一种迷恋;仅有承诺的爱是一种 “空洞的爱”;只有接近性的爱只是喜欢;情感与承诺结合是迷恋的爱;情感与亲密结合是罗曼克的爱;承诺与亲密结合是伴侣的爱;三个维度结合在一起才是圆满完美的爱。随着认识的时间增加及相处方式的改变,上述的三种成分将有所改变,爱情的三角形会因其中所组成元素的增减,其形状与大小也会跟着改变。三角形的面积代表爱情的质与量,面积愈大;三角形越大,爱情就越丰富。斯腾伯格进一步提出:在三种成分下有八种不同的爱情关系组合。
(1)无爱:三种成分俱无;
(2)喜欢:只包括亲密部分;
(3)迷恋的爱:只存在激情成分;
(4)空爱:只有承诺的成分;
(5)浪漫的爱:亲密与激情;
(6)友谊的爱:亲密和承诺;
(7)愚蠢的爱:激情和承诺;
(8)美满的爱:三种成分同时包含在关系当中。
表1 斯腾伯格爱情三角形理论:爱的组合
“+”表示存在;“-”表示不存在。
(二) 爱情态度理论
人格心理学有关爱情的理论与个人生命成长的发展相联系,但更重视人格所蕴含的稳定、不变的意涵,也就是强调个人生命线的持久、稳定的方向。
爱情态度理论由罗宾提出,他认为爱情是对某一特定的他人所持有的一种态度,这种理论将爱情归为社会心理学的人际吸引,并能使用一般测量方法研究爱情。他假设爱情是可以被测量的独立概念,可视为一个人对特定他人的多面性态度,他从文艺著作、普通常识及人际吸引的文献资料中,寻找拟定叙述感情的题目,经过项目分析、信度、效度考验而建立爱情量表和喜欢量表,他发现爱情与喜欢有质的差别,而其爱情量表中包含三种成分:一是亲和和依赖需求;二是帮助对方的倾向;三是排他性与独占性。
(三) 约翰李的爱情彩虹图
加拿大社会学家约翰李 (John.Alan.Lee)将男女之间的爱情分成六种形态:情欲之爱、游戏之爱、友谊之爱、依附之爱、现实之爱及利他之爱。
(1)情欲之爱建立在理想化的外在美,是罗曼蒂克、激情的爱情。其特点是一见钟情式,以貌取人、缺少心灵沟通、热烈而专一,靠激情维持。
(2)游戏之爱视爱情为一场让异性青睐的游戏,并不会将真实的情感投入,常更换对象,且重视的是过程而非结果;不承担爱的责任,寻求刺激与新鲜感。
(3)友谊之爱是指如青梅竹马般的感情,是一种细水长流型、稳定的爱。这种爱情以友谊为基础,在长久了解的基础上滋长着,能够协调一致解决分歧,是宁静、融洽、温馨和共同成长的爱情。
(4)依附之爱者对于情感的需求非常大;具有依附、占有、妒忌、猜疑、狂热等情绪在恋爱中情绪不稳定。这种爱控制对方情感的欲望强烈,将两人牢牢地捆在爱情这条绳索上。(www.xing528.com)
(5)现实之爱者则是会考虑对方的现实条件,以期让自己的酬赏增加且减少付出的成本的爱情。这类爱情理性高于情感,受市场调节的现实主义态度。
(6)利他之爱带着一种牺牲、奉献的态度,追求爱情且不求对方回报。自我牺牲型爱情是无怨无悔,是纯洁高尚的。
(四) 爱情依恋理论
爱情依恋理论将爱情与童年依恋联系研究。婴儿时期与人建立的依恋关系,会使个体形成一个持久且稳定的人格特质,这项特质在个体在与异性建立亲密关系时自然流露出来。Hazan和Shaver将成人的爱情关系视为一种依恋的过程,分三种类型:
安全依恋:与伴侣的关系良好、稳定,能彼此信任、互相支持。绝大多数人的爱情属于安全依恋。
逃避依恋:害怕且逃避与伴侣的亲密。法国电影 《天使爱美丽》中的艾米丽就属于这类。
焦虑∕矛盾依恋:时常具有情绪不稳、极端反应的现象,善于忌妒且希望跟伴侣的关系是互惠的。《过把瘾》的男女主人翁就属于这类。
在Hazan和Shaver的研究中发现,三种不同的爱情依恋风格在成人中所占比例分别为:安全依恋约占56%,逃避依恋约占25%,而焦虑∕矛盾依恋约占19%,与婴儿依恋类型的调查比例相当接近。
Bartholomew 和Horowitz以上述爱情依恋风格理论的概念为基础,发展出一种四类型的爱情依恋风格理论,他们以正向或负向的自我意象和正向或负向的他人意象两个不同的向度来分析,得到四种类型的爱情依恋风格。
安全依恋:由正向的自我意象和正向的他人意象所造成。
焦虑依恋:由负向的自我意象和正向的他人意象所造成。
排除依恋:由正向的自我意象和负向的他人意象所造成。
逃避依附:由负向的自我意象和负向的他人意象所造成。
(五) 爱情阶段理论
Murstein主要探讨亲密关系如何发展,注重爱情的阶段性。Murstein提出的SVR 理论认为亲密关系的发展,依双方接触的次数多寡分为刺激、价值和角色三阶段。
1.刺激阶段
通常双方第一次的接触即属于刺激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双方彼此间互相吸引,主要建立在外在条件上,例如被对方的外貌或身材所吸引。
2.价值阶段
一般而言,双方大约第二次至第七次的接触,便属于价值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彼此情感上的依附,主要是建立在彼此价值观和信念上的相似。
3.角色阶段
通常双方大约第八次以后的接触,便开始属于角色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彼此对对方的承诺,主要建立在个体是否能成功地扮演好在此关系中对方对自己所要求的角色。
虽然Murstein认为亲密关系包含刺激、价值、角色三阶段,但在亲密关系的每个阶段中,这三种因素对关系都有影响;只是在每个阶段中,各有一个因素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从整个关系的发展历程来看,刺激因素一开始占较高的比重,之后随着接触次数的增加而逐渐上升,但是所增加的幅度很小,最后会趋于一个平稳的水准;价值因素虽然一开始时的比重较低,但关系发展至价值阶段的时候,这个因素的比重会迅速提高,不过在角色阶段时,其比重也会趋于平稳,且最后平稳的水准所占的比重,也比稳定后刺激因素所占的比重高;同样的,角色因素一开始最低,到角色阶段则会超越其他两个因素,且随着关系的继续发展,其比重也会不断地往上提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