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爱的内涵与社会性表现

爱的内涵与社会性表现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即便是一见钟情的恋人,他们也是在“一见”的那一刻形成了对对方的初步认识,并且接纳了对方,由此产生爱慕之情。如果那“一见”的还不足以让他们接纳对方,爱情的产生就需要等待时日。著名性学家霭理士认为,“爱情的动力和内在本质是男子与女子的性欲”。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爱情的社会性内涵非常丰富,主要表现在七个方面。

爱的内涵与社会性表现

爱情是古老又恒新的课题,是哲学、宗教、心理学、美学文学社会学中常谈论的话题,是人类最具魅力的社会现象,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和含义。

我们认为,爱情是男女双方在相互认识和相互接纳基础上形成的相互需要和相互爱慕的亲密关系。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

(1)爱情的基础是双方互相认识和接纳,离开这一点,爱情无法产生。即便是一见钟情的恋人,他们也是在“一见”的那一刻形成了对对方的初步认识,并且接纳了对方,由此产生爱慕之情。如果那“一见”的还不足以让他们接纳对方,爱情的产生就需要等待时日。

(2)从本质上说,爱情的目的是双方相互满足对方的需要。如果做不到这一点,爱情是不可能持续的。也许有人会说,有些人的爱看上去是不图回报的,他们愿意为所爱的人付出一切,而并不期望爱人的回报。生活中确有这样的人,但是他们不图回报并不等于他们不追求需要的满足,只不过他们的需要可能就是让他们爱他们所爱的人,只有这样,他们才感觉安全,才感到满意和快乐。所以,爱需要互惠,如果你爱某个人,就要了解你爱的人需要什么,并且帮助他(她)去满足需要。

爱情是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了对对方最诚挚的倾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最强烈的感情。

著名性学家霭理士认为,“爱情的动力和内在本质是男子与女子的性欲”。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任何一个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体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生命的生产,无论是自己生命的生产 (通过劳动),或他人生命的生产 (通过生育),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因此爱情既具有自然生物性,也具有社会性。

(一) 爱情的生物性

女性对男性及男性对女性的欲求本身不是内在本能的简单的、初级的生命冲动。因为人的心理现象是一种复杂的、细腻的而又自相矛盾的东西,它具有相对的、内在的自我评价的性质。但是,性欲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如果失去控制,它就可能变成灾难;与此同时,不能把爱情的性欲基础绝对化,爱情中性的吸引力和精神的吸引力之间的关系有其内在的辩证法,爱情中的精神成分具有相对独立性。因此,爱情是基于生物学基础,但人类在爱情中的精神基础占有绝对优势

(二) 爱情的社会性

人类的爱情之所以被讴歌,而且成为人类永恒的情结,是因为爱情的社会性。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爱情的社会性内涵非常丰富,主要表现在七个方面。

1.爱情包含着理性而有目的的交往

动物身上只有条件反射,而人具有在劳动和社会关系中合乎规律地发展起来的意识,他能够根据一定的原则和准则来权衡并且调整自己的行为,这就使复杂的性关系具有高尚的精神。人类的爱情是有意识的,没有意识就没有爱情。这一点表现为预见、认识和按一定目的调整自己的行动,而且表现为富有幻想和殷切地渴望获得个人幸福。爱情从来既是令人激动的回忆,又是明确的期待。

2.爱情是同一社会结构中人的道德意识,是与人的善恶观、对道德和不道德的认识联系在一起的(www.xing528.com)

只有人才能把道德带进两性关系,他一旦爱上一个人,就承担了尊重这种亲昵的友谊,并且把他看作最大的幸福而珍惜它的义务。当一个人体遇到真正的爱情时,就会表现出自我牺牲精神与巨大的道德力量。

3.爱情作为在男女关系上的一种特殊的审美感而发展起来的,爱情创造了美,使人对美有了新的领悟

爱情创造的美丽带着永恒性,我们所说的“情人眼里出西施”正是爱情特殊的审美趋向。在恋人眼中,对方身上所折射出的美丽是其他人无法理解也无法感受的,而这种美不仅表现在外表的吸引,更是心灵深处一种深沉的发自内心的一切对美的鉴赏力的持久迷醉。

4.爱情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爱情的力量包括生理的力量与精神的力量,使恋人走到一起

爱情引导一对男女去建立牢固的共同生活,去建立婚姻和家庭形式的关系。“参与爱情的只有两个人,要诞生新的生命”。爱情以生理力量为基础,但其精神力量才是爱情中永恒与不竭的动力源,特别是当热恋的激情退却时,真正的爱情在平实生活中靠的是爱情双方精神的力量维系爱情,使之在平凡的生活中依旧光彩照人。

5.爱情的思想内容和社会—心理内容决定于社会发展的水平

男女之间的相互作用不仅是生物作用,更是精神作用;志同道合曾经是革命年代崇高爱情的代名词。进入21世纪时,爱情价值观的多元化显然与我们社会文化的多元化紧密相关。如同“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注重爱情的即时性而忽视其永恒性。

6.爱情的社会成分自然也存在于选择性的欲求对象的过程中

选择和中意的标准不单是生物性的,而且是社会—心理的,在选择对象时,无论男女都不仅注意到由遗传决定的生物特点 (眼睛、头发、体形、气质等),而且考虑其纯社会评价(社会地位、物质条件、教育程度、道德水准、志向等)。如果说爱情的最初的迷醉是从生物特点开始的话,那么持久的爱情靠的是社会评价。人类的爱情更多地依靠理性的选择,即在生物学基础之上的更多的社会标准的审视。

7.调节两性关系的手段是动物所不具备的羞耻感

与美感相对应的是,人类爱情的社会性有其特有的羞耻感,即表现在爱情表达方式与性行为的选择上,也表现在爱情受挫后引起的心理反应。特别是单相思与失恋,羞耻感经常是爱情的伴生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