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生理反应
塞利以白鼠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发现个体在压力环境下的生理反应包括警戒、抵抗、疲惫三个阶段,称为“一般适应综合征(GAS)”。
第一阶段:警戒阶段。警戒反应是应激反应的最初阶段,是由应激源的刺激引起的,并伴随着一系列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变化。下丘脑是控制应激反应的关键部位,应激的生理反应主要是由下丘脑活动的变化引起的。当下丘脑接受大脑皮层传下的有关应激源的信息时,脑垂体接收大脑皮层发出的对应激源评价的电信号,分泌出一种叫作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通过血液循环扩散到全身的各组织器官,肾上腺皮质接受了这种化学物质后,就会分泌出一种叫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化学物质,并随血液循环扩散到全身各组织器官,于是引起机体的一系列紧张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如心率加快、呼吸加快、皮肤温度下降、皮电位发生变化、血糖含量升高等。同时伴随着一系列心理上的变化,如紧张、恐惧、愤怒、悲伤、思维狭隘、缺乏自信心等。如果应激源在短时间内消失,或是通过自我调节、自我控制,机体很快就会恢复到正常状态。如果应激源持续存在或缺乏自我调控能力,警戒反应将会使机体的生理和心理变化升级,警戒症状逐渐消失,进入应激反应的第二阶段——抵抗阶段。但是如果刺激过强如:严重烧伤、极度高温的话,则有可能导致机体的死亡。
第二阶段:抵抗阶段。全身的各组织器官将全部动员起来,应付当前的应激状态。在这一阶段,机体竭尽全力地与应激状态进行抗击并试图通过与紧张状态抗争,恢复原有的正常状态。如果机体所做的努力获得了成功,机体将重新恢复到正常状态;如果努力失败,由于机体大量的能量消耗.会使机体再度表现出生理和心理上的不适,于是,进入应激状态的最后阶段——疲惫阶段。
第三阶段:疲惫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就是生理和心理上疲惫。因为在抵抗阶段,机体已经耗费了大量的生理能量和心理能量,继续损耗机体便会受到严重的损伤。但并不是说进入疲惫阶段,机体就不再消耗能量,而是消耗的能量相对减少了。疲惫是机体生理和心理上的深层自我防御,是一种自我保护反应。尽管如此,由于长时间的能量消耗,机体变得反应迟钝了,各器官的免疫能力也在不断下降。如果在这一阶段,不知道如何保养和调理,很容易引起各种生理疾病。如果个体的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的话,也可能引起心理和行为异常,严重者会引起精神病。
应激的三个过程不一定在一个人身上相继出现,有的人在警戒阶段就摆脱了应激状态所引起的生理和心理上的不良适应,有的人可能会持续到抵抗阶段。如果应激源过强或个体自我调控能力很差,就很可能持续到疲惫阶段。自我调控能力在应激的调适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调节能力强,就能很好地处理应激引起的各种生理和心理上的反应;调节不好,应激反应持续的时间就会长一些。
另外,应激过后,有些人可能会形成一种类似后遗症的反应,如目光呆滞、心理冷淡、表情僵化等。我们把这类应激过后表现出来的症状叫应激的后滞效应。这类反应在大多数人的身上是不会出现的,只有那些经历了严重的挫折或自我调控能力极差的人才容易表现出应激后滞效应,有的人可能持续几个月、几年,有的人甚至持续终生。(www.xing528.com)
(二) 心理反应
压力对心理的影响是国内外广泛研究的项目。美国的一项民意测验调查显示,89%的美国人都经历过沉重的心理压力。我国教育部曾对全国12.6万名大学生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因心理压力而罹患心理疾病的比例高到20.23%。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在发表的一份调查报告中认为:“心理压抑已成为21世纪最严重的健康问题之一。”
面对压力,人们产生的心理反应有:
(1)认知反应,包括积极的反应(可以使人保持适度的警觉水平,注意力集中,对事物的敏感性增加,提高个体的判断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消极的反应 (指情绪过度激动或抑郁,使认知能力下降,机体不能正确评价现实情形,致使不能选择有效的应对策略。如判断失误、思维迟钝麻痹、行动失控等);
(2)情绪反应,包括焦虑、恐惧、抑郁、愤怒、敌意、嫉妒、内疚、悲伤、绝望等;
(3)行动反应,包括渴望隐退、躲避、饮食习惯改变、拖延、吸烟、滥用药物、吸毒、自杀等。一般来说,焦虑和抑郁是大学生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两种心理反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