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大学生心理不适应现象
身边的故事
故事一:“水土不服”
大学生多为异地求学,地域环境的变化通常给他们带来一些生活习惯上的不良反应,也就是“水土不服”。辽阔的中国,地域文化差异很大,语言、饮食习惯、生活习惯等存在很大不同。由于语言听不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同学之间的交流,尤其是大学新生往往“不便”明说,所以会产生孤独感。生活上,有的饮食以辛辣为主,有的以清淡面食为主,许多异地大学生初入大学时很不适应,个别严重的甚至因为吃不惯学校食堂的饭菜而退学。
2005年9月9日晚上,广州某大学一名新生跳楼身亡,该男生自杀前正在参加新生军训。可能是以前很少独立生活,该生曾说过“饭菜不合胃口,衣服也不会洗,无法适应这种生活”的话。9日上午,该生父母特意从老家来到学校,准备在附近租套房子陪读。当日,该生母亲看中一套房子,但因租金过高而没有租。吃晚饭时,该生得知消息十分失望,回到宿舍后即发生意外。
故事二:“歇口气”
“熬过高三,感觉一身轻松,大学的环境也相对宽松。我是一个没有自制力的人,一下子就忘记了自己是学生。听高年级老乡说,大学课程不难,平时上课听听,最后一个月努把力就过去了。带着这样的心理,我平时上课经常不去,结果大一上学期就挂了两门,连高中最得意的数学也没及格。”某大学生如此自述道。
故事三:学习方法困惑
在中学习惯了听老师详细讲解、在身边悉心指教的学习生活,对大学自主性的学习方式一时很不适应。如何自习,如何查资料,怎样衡量自己的学习效果,都成了新问题。找任课老师不容易,也不能像在高中一样指望家长聘请高考辅导老师来帮忙……许多同学、特别是大一新生不得不慎重思考“我该怎么学习?”
故事四:人格依赖
某高校女大学生小刘,受童年的生长环境影响,养成了内向孤僻的性格。再加上在小时候一段被好朋友“出卖”的经历在她心里留下的阴影,使其变得不愿意相信人。上了大学之后有了男朋友,她就断绝了其他的一切交际、联系,每天都与男朋友在一起,以对方的悲喜为自己的生活,养成一种很强的依赖性人格。最后在男友因受不了她的 “依赖”而提出分手时,她便服药自杀,被人救下后又选择了割腕……
故事五:“不合群”
某大学生小张是在一个无忧无虑的环境中长大的,从小一切都有父母帮他打理,所以从来没受到过挫折。上了大学,过上了寄宿生活,刚开始他还能适应,后来慢慢发现自己越来越看不惯寝室的人,看不惯他们谈女朋友、看不惯他们的穿衣风格、看不惯他们的处事方式,渐渐地性格越来越孤僻;又不愿意向别人吐露心声,慢慢地连集体生活都不太参加了。久而久之同学们也都开始疏远他,他也变得多疑多虑,有人在旁边小声说话,他都会认为是在议论自己。
故事六:“网游成瘾”
“大一下学期新买了电脑,网上游戏的吸引力太大了,成天在宿舍疯狂打游戏,这学期挂了四门。我也曾想过,这样下去怎么办? 可是最终没有抵挡住游戏的诱惑。现在回过头想想,是我亲手把自己的生活推向了火坑。我后悔,我恨游戏,更恨我自己。”据网载:《多门课程不及格——天之骄子纷纷写下悔过书;对付散漫大学生——重点高校无奈人盯人防守》说的是某高校有个毕业班30名学生就有10人拿不到学位,有的刚上大三就丢了60多个学分。面临退学,给校长写血书信誓旦旦改过自新,没多久又继续旷课打游戏……无奈之下,大学使出管理中小学生的办法:两帮一、寄成绩、写计划、表决心、家长签名……
故事七:心理落差
大连某大学读大二的小张,高考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大学,是以欢快的心情走入大学校园的。但是不久,他便发现自己已不是高中时期的 “佼佼者”,在学校里他只是平凡的一员。慢慢地,他的优越感消失了,做什么事都不再充满自信,开始不合群,觉得什么都不可信、什么都没意思,甚至感到生活中缺乏安全感……中文系一同学说:“我从小学就当班长,已经是9年的班长了,但是进了大学了,连个寝室长都没当上,我难道真比他们差吗? 我是考试失误才进了这所不知名的大学,我本来是能考上复旦大学的。这里的学校比我想象的要差得多……”
(二) 大学生心理不适应问题的类型
根据上述心理不适应现象的分析,可以把心理不适应问题类型归纳为以下几类:独立生活困扰、角色认同困扰、人际关系困扰、学习能力困扰和职业规划困扰。
1.独立生活困扰
对大多数刚踏进大学校门的学生来讲,他们在入学前,家庭舒适的生活条件,父母的各种关爱,使许多学生缺乏独立的生活能力;进入大学后,没有了父母、长辈的每日悉心照料,他们首先要独立生活,独立面对生活中的困难,要学会日常生活的打理,要学会自己照顾自己。从一日三餐到个人的生活,一切都要由自己做主,这些会使一部分同学感到手足无措;此外,饮食习惯的改变、生活环境的改变等,导致有的同学会抱怨食堂不可口的饭菜,抱怨集体生活的种种不便,抱怨同宿舍舍友的一些不良习惯;还有一些北方来的同学由于不适应南方炎热、潮湿的气候条件,会有一些生理的不适,从而产生各种的心理困扰。这一系列生活习惯和环境的改变都可能使他们感到不适应,因而出现想家、思念亲人、怀念老同学等现象。并由此可能产生各种烦恼,出现焦虑、抑郁、敌对、低落的情绪,严重者会影响心理健康。
独立性测试:选择最接近你情况的答案。
1.你完成学习作业主要靠( )。
A.与同学讨论答案 B.自主学习,独立完成 C.介于A、B之间
2.在社会工作中,你更愿意( )。
A.自己策划实施B.无所谓C.希望能够有多点帮手
3.在班集体活动中,你是一个活跃分子( )。
A.千真万确B.很普通C.不是(www.xing528.com)
4.你在组织活动中不喜欢他人干涉或指手画脚。( )
A.无所谓B.是的C.不是的
5.接受困难任务,你总是( )。
A.有信心独立迎接挑战 B.不确定C.想到找老师同学帮忙
6.你在自习时,喜欢( )。
A.和同学们在一起B.无所谓 C.独自行动
7.别人指责你独来独往、行为怪异,你会( )。
A.一笑置之B.很恼火 C.有点不高兴
独立性测试分值表
注:17~21分,独立性强;12~16分,独立性一般;7~11分,独立性弱,依赖性强。
2.角色认同困扰
从一名中学生转变为一名大学生,每一位大学新生都面临着角色的转换,面临着对自我的重新定位。在这种角色的转换过程中,如果自身的行为不能随着角色的变化而变化以符合角色的要求,不能随着时间、环境的不同而进行相应的调整,就可能会出现角色的冲突,从而出现适应不良。黄希庭 (2004年)认为,角色认同亦称角色同一性,指与角色一致的具体态度和行为。而大学生角色认同,即大学生对“大学生”角色的认同。大学阶段是个体从青年期向成年期过渡的重要时期,是个体的人生转折点。这一时期正是埃里克森所说的个体进行自我探索,完成自我同一性确立的重要时期。或者说是个体获得一个积极的角色认同的关键时期 (Erickson,1963年;Gross,1987年;Rasmussen,1964年)。能考上大学的学生大都是中学的佼佼者,他们在学校里受到教师的青睐,同学的推崇,大有“鹤立鸡群”的优越感。大学新生常常把进入大学自我理想化,认为自己必将在新的环境中“崭露头角”。然而,到了大学面临的是新的挑战,有的学生原有的优势不复存在。特别是经过期中考试的首次较量后,一些学生理想自我受到冲击,过去在同班同学中名列前茅,如今可能一去不再来。自我价值的落差常常使他们中的一些人从刚来时的自信乃至自负陡然变得自卑甚至自暴自弃。许多大学生开始自我疑问:“大学生这个身份对我到底意味着什么?”“大学生是什么?”“我为什么上大学?”“我的未来和前途在哪里?”由此产生的迷茫和困惑开始成为困扰相当部分大学生的首要问题。大学生由于认识上的偏差,情绪上的波动不稳,意志上的摇摆不定,从而可能形成自卑、失落、焦虑、紧张等消极不良的心理状态,不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人际关系困扰
我国心理学家丁瓒教授指出: “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人类的心理疾病,主要是由人际关系失调而来。”对大学生而言,也同样如此。大学新生来自全国各地,彼此之间的生活习惯、家庭背景、性格、语言都会有一定差别,因此,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交际关系。由于地域与家庭的差异,他们原来各自的生活方式、性格、兴趣、思想观念、饮食习惯等多方面也存在明显差异,在这个大家庭的人际交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摩擦、冲突和情感损伤,这一切难免引起一部分心胸狭窄的学生不快。本来他们远离父母就有一种孤独感,一旦出现人际关系不和谐,发生其他冲突,这种孤独感就会进一步加剧,从而产生压抑和焦虑。有些学生表现为人际交往心理障碍。因为语言表达能力较差,使得他们害怕与他人沟通思想感情,把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封闭起来。这种人经常处于一种要求交往而又害怕交往的矛盾之中,很容易导致孤独、抑郁或自卑。还有些是因为性格上的不合群,他们在同学中不被理解而被排斥,其中一部分人便独来独往,不与他人接触,久而久之就产生一种受冷落或性格孤僻、粗暴等心理倾向。人际关系在大学生活中始终都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人际关系不良,会给大学生尤其是大学新生带来很多烦恼、焦虑和不安,进而可能产生许多心理问题。
4.学习能力困扰
据有关的调查显示,有60%的新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学习心理的问题。刚从中学毕业考上大学的大学生,在大学都要经历学习心理与学习方法的适应期,有的同学很快就能适应,但有的同学则适应得很慢。大学的学习比中学更复杂更高深,同时也更为自觉、独立。老师的授课方式也不同于以往,大学里很少有人监督你,主动指导你,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由于上大学后“动机落差”,比如高中阶段唯一目标是考上大学,一旦目标实现了,上大学后就开始松懈自己,没有树立起进步的好目标。自我控制能力差,缺乏远大的理想,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产生学习动力不足,从而影响学习效率与学习效果。
5.职业规划困扰
许多同学将考大学作为唯一的和最终的目标来约束和激励着自己在高中埋头苦读。当终于如愿以偿地跨入大学校门时,许多对于将来的职业没有明确的方向。有些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缺乏热情,不知道自己究竟应当干什么,如何去做,缺乏目标;有些学生上大学为了将来有份更满意的工作或者更好地就业,而听从父母的忠告选择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导致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或不清楚专业的培养目标,或缺乏规划大学生活的意识,如同十字路口的迷路者,徘徊、迷惘。他们一方面很想给自己定位,把现实与自己联系起来,价值感很强;另一方面,他们又不知道路在哪儿,加之现实中就业的巨大压力,他们更加感到十分迷惘,心里有空虚感,思想漂泊不定,不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的专业,容易产生失落感或心力委顿感。
环境与专长
有个鲁国人擅长编草鞋,他妻子擅长织白绢。
后来,他听说越国好赚钱,就想迁到越国去。
友人对他说:“你到越国去,一定会贫穷的。”
“为什么?”
“草鞋,是用来穿着走路的,但越国人习惯于赤足走路;白绢,是用来做帽子的,但越国人习惯于披头散发。凭着你的长处,到用不到你的地方去,这样,要使自己不贫穷,难道可能吗?”
一个人要发挥其专长,就必须适合社会环境的需要。如果脱离社会环境的需要,其专长也就失去了价值。
对自己的研究,应该结合自己所生存的环境,它包含个人存在的社会环境、物质环境,以及客观存在给个体影射的精神环境。
心理点评——白日莫闲过,业成于思毁于随,盘根错节,方知器利,考古酌今,审时度势,莫愁前路无知己;青春不再来,学精于勤荒于嬉,春华秋实,不负人勤,通中法外,舍短取长,天下谁人不识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