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成功心态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成功心态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47年,世界卫生组织 首次提出了健康的概念: “健康不但指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进一步丰富了健康的含义,指出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身体疾病,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身体健康就是器官健康,功能健全,能抵抗一般的疾病。因此,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成功心态

(一) 什么是健康

长久以来,人们认为没有病痛和不适就是健康,认为只要自己头不疼脑不热、身体没病就是健康。随着科学文化的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健康的理解更加深入。社会心理因素对于健康和疾病的影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人们在重视生理健康的同时,对心理健康的关切程度也与日俱增。现代医学认为,在人体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中,个体的情绪、性格等心理因素有很大的影响。一个人在遭受重大刺激、心理上遭到严重创伤时,会本能地产生一种应激反应进行自我保护。应激反应如果在适度范围,则有利于维护身心健康,但是如果这种应激状态强烈而持久,就有可能导致机体出现异常,不但在生理上表现出病态,甚至导致个体出现心理严重失衡,甚至精神失常。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条目中说:“心理健康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不是指绝对的十全十美状态。心理卫生包括一切旨在改进及保持上述状态的措施,诸如精神疾病的康复、精神病的预防、减轻充满冲突的世界带来的精神压力,以及使人处于能按其身心潜能进行活动的健康水平等。”

1947年,世界卫生组织 (WHO)首次提出了健康的概念: “健康不但指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此概念指出健康是一种生理、心理与社会适应都臻于完满的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摆脱虚弱的状态。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进一步丰富了健康的含义,指出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身体疾病,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道德健康是人的一种 “本质力量”,包括思想品德自我完善两部分。一个道德有缺陷的人,往往也是心理不健康的人,正所谓“德才兼备”必须是先有“德”作为基础,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1990年,WHO 进一步指出“十条”具体健康标准:

(1)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工作和生活,而不感到疲劳和紧张;

(2)积极乐观,心胸开阔,勇于承担责任;

(3)情绪稳定,精神饱满,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自我控制能力强,善于排除干扰;

(5)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

(6)体重得当,身材匀称;

(7)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无出血现象;

(8)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9)反应敏锐,眼睛明亮有神,眼睑不发炎;

(10)肌肉和皮肤富有弹性,步伐轻松自如。

阅读材料1-1

现代健康观

新时期需要道德、健康、素质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激烈竞争的新型人才。没有健康就没有小康。健康也是竞争力。

据统计,世界卫生组织2015年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到2013年为止,全球平均寿命为71岁,中国男性平均寿命为74岁,女性为77岁,北京平均79.07岁,上海平均79.66岁,香港台湾平均80岁。而日本平均81.9岁,现又发现两个小岛国平均年龄83.45岁。真可谓:百岁笑嘻嘻,九十不稀奇,八十多来兮,七十小弟弟,六十摇篮里。世界卫生组织 (1995年)曾对年龄进行过重新划分:认为44岁以前是年轻人,45~59岁叫中年人,60~74岁叫年轻的老年人,75~89岁叫老年人,90岁以上的是长寿的老年人。(www.xing528.com)

中国教育健康所(2001年)曾调查过927个民众:你认为人生、家庭、事业、健康哪个是第一? 85.9%的人都回答健康第一! 20世纪末,世界的80多位精英们云集纽约研究21世纪人类最需要的是什么? 大家一致认为是健康! 在澳大利亚举办的一次国际会议上,认为人的财富概念全部重新排列,原来是金钱第一,现在是健康第一,知识第二,家庭第三,金钱第四! 世界卫生组织也曾经忠告过全世界:要把权力、金钱、享受放到健康之后。其前总干事中岛宏已明确提出未来不能交给那些没有接受过健康教育,本人不健康的人当领导。

为什么有人一夜暴富由穷人变成了富人,由富人变成了狂人,再由狂人变成罪人。原因很多,其中身心不健康是主要原因之一。健康主要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就是器官健康,功能健全,能抵抗一般的疾病。心理健康就是个人和群众社会、任何群体、家庭中的成员、任何环境都能和谐相处。身心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标准,不同年龄有不同的要求。我们认为 “五快”“十条”保健康,五快:吃得快、便得快、睡得快、说得快、走得快。十条:有充沛的精力、处事乐观、睡眠良好、应变能力强、能抵抗一般的感冒和传染、体重适中、眼睛明亮、牙齿清洁、头发有光泽、皮肤有弹性。

(二) 什么是心理健康

迄今为止,关于心理健康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划分,一般用“常态”与“变态”或 “正常”与 “异常”来表示。心理健康与否、正常与否的界限是相对的,心理健康状态应该是一个连续体,并且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连续体,没有绝对的分界线。

美国学者坎布斯认为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应有四种特质:①积极的自我观;②恰当地认同别人;③面对和接受现实;④主观经验丰富,可供取用。

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 (1948年)为心理健康下过这样一个定义: “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因此,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它是知、情、意、行的统一,是人格完善协调,社会适应良好。简言之,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高效而满意的心理状态。国内学者林崇德提出:“心理健康者一是没有心理疾病;二是具有一种积极向上发展的心理状态。”从问题的正面出发,大体可概括为:一是学习方面敬业;二是人际交往乐群;三是自我修养。学生学习的心理健康表现为:一是成为学习的主体;二是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三是从学习中增进体脑发展;四是在学习中保持与现实环境的接触;五是在学习中排除不必要的忧惧;六是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人际关系乐群表现为:一是能了解彼此的权利和义务;二是能客观了解他人;三是关心他人的要求;四是诚心的赞美和善意的批评;五是积极地沟通;六是保持自身人格的保证性。自我修养方面表现为:一是善于正确地评价自我;二是通过别人来认识自己;三是及时而正确地归因并能够达到自我认识的目的;四是扩展自己的生活经验;五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确立抱负水平;六是具有自制力

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心理状态,个体在这种状态下,能与环境有良好的适应,其生命具有活力,能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就可被视为心理健康。据此,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大体可分为三个等级:一是一般常态心理,表现为心境愉悦,适应能力强,善于与别人相处,能较好地完成与同龄人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活动,具有调节情绪的能力;二是轻度失调心理,表现出不具有同龄人所应有的愉快或忧思恐惧,与他人相处略感困难,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经主动调节或通过专业人员帮助后可恢复常态;三是严重病态心理,表现为严重的适应失调,不能维持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若不及时治疗可能恶化成为精神病患者。需要说明的是,即便是有精神障碍的人,他们的心理活动也并不全是异常的。比如他们的人格可能有某方面的缺陷并伴随思维障碍,可是他们的感知觉可能是正常的,而且经过系统治疗,心理的异常部分,也能得到改善或完全被矫正。这一事实说明,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之间,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这一可能性,就是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在人群中永远并存的根据。

阅读材料1-2

关于心理健康的五种认知误区

误区一:身体健康就是心理健康。

这是对健康的一种典型误解。身体健康是指一个人无躯体疾病,但这并不等于是健康。世界卫生组织(1989年)定义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健康。

误区二:只要不心理变态就是心理健康。

心理变态是心理不健康的极端形式。人的心理可以分为三个区:白色区、灰色区、黑色区。白色区是健康的心理,黑色区是不健康的心理,而介于之间的就是灰色心理。如果灰色心理调节得好就会变回白色心理,但是如果不能排除烦恼,灰色则会越来越灰,甚至变成不健康的黑色心理。心理健康是有一定的标准的。衡量青少年学生心理是否健康的标准主要有:智力正常、情感饱满稳定、意志坚强、正确地对待自己、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能适应所处的社会环境等。

误区三:有心理问题的人是可笑的。

有的同学对心理问题这一个词十分过敏的同时又不屑一顾,喜欢用这个词来取笑别人,其实这是不对的,他们并不明白什么是心理问题。人经常会有心理困惑,困惑不排除则会演变成为心理问题,心理问题再得不到较好的解决则很容易产生心理疾病。青少年学生心理处于一个渴望独立却不能独立的心理断乳期,方方面面都不太成熟,学习的压力,人际交往的烦恼,生活上的琐事总是会污染自己的心灵,所以有这样那样的烦心事是正常的,有一些心理困惑也是在所难免的。

误区四:去心理咨询是见不得人的事。

许多同学觉得去心理咨询是一件很难为情的事,总是要躲躲闪闪的,生怕别人看见,更有甚者反复犹豫是否去心理咨询,结果是旧病未了又添新病。其实心理咨询绝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只是因为这个新兴事物在中国兴起的时间并不长,了解它的人不太多,能接受它的人就更少了。其次许多人对心理咨询也有这样那样的顾虑,这也导致了他们不敢走进心理咨询的大门。真正的心理咨询正如哈佛大学博士岳晓东所讲:“心理咨询是一种享受而不是痛苦,是明智的选择而不是蠢笨的做法。”

误区五:一次心理咨询就可以解决我的问题。

许多人对心理咨询的期望值非常高,总是希望通过一次心理咨询解决存在的所有问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心理问题不是一天形成的,当然也不是一次心理咨询可以解决的。同时,心理咨询需要咨询双方的互动以及来访同学对心理咨询所得的对策的实践情况。所以说心理咨询往往需要多次咨询来解决问题,当然也并不是所有的心理问题都是需要多次咨询,有些简单的问题一次也就足够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