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类学史:文化人类学的六种方法

人类学史:文化人类学的六种方法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化人类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研究方法。一般而言,文化人类学者在从事具体的文化现象的分析和研究时,往往会采用田野调查、民族志、跨文化比较、主位与客位研究、大传统与小传统研究、影视人类学等六种方法。(一)田野调查法文化人类学最基本或根本的研究方法便是田野调查法。田野工作被戏称为民族学人类学研究者的“成年礼”。它是文化人类学者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收集资料的方法。

人类学史:文化人类学的六种方法

文化人类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研究方法。一般而言,文化人类学者在从事具体的文化现象的分析和研究时,往往会采用田野调查、民族志跨文化比较、主位与客位研究、大传统与小传统研究、影视人类学等六种方法。

(一)田野调查法

文化人类学最基本或根本的研究方法便是田野调查法。这个方法又称为田野工作。田野工作被戏称为民族学人类学研究者的“成年礼”。是否有田野工作的经历,常常被用作评判一个民族学人类学者合格与否的衡量标准。

所谓田野调查法,也就是人类学者深入到一个社会或人群中,对其文化和生活方式进行较长时间的亲身观察、访谈、居住体验并加以感悟的工作及其过程。这种田野工作,必须要做到“同吃、同住、同劳动”,即“三同”标准。每个研究者为了了解一个群体及其文化,要花上数月、半年,甚至一整年或几年的时间,深入到当地人群之中,与他们一起生活、沟通、交流、互动,尽可能将自己融入到当地人的日常生活里,观察、体会和了解当地人的生活及其感受,与他们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

田野调查法作为人类学者的一个重要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参与观察法(participant observation)

参与观察法,也称为居住体验法,指的是在田野调查中主要依靠调查者参与当地人的生产、生活活动,对他们的各种文化现象和社会问题进行直接观察,或指调查者居住于当地社会之中,对当地人的实际生活进行体验的一种方法。它是文化人类学者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收集资料的方法。

一般来说,田野工作中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即在对一群人或社会进行调查时,必须在该人群社会至少居住、生活一年以上,以便在一年中的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内,全面观察、体验该人群的各种生产、生活、习俗礼仪和宗教等活动。

在田野调查中,一个受访者在描述某个事件时,常常有意无意地加以筛选或曲解,这就要求研究者尽可能地直接观察所研究群体的行为,通过自己的眼睛去发现问题,要学会在不理想的情况下快速谨慎地记下某些重点事件、情节和人物。研究者在参与观察的过程中可以使用摄像,以摄影设备和录音机等作为调查辅助手段。不过,不同的社会特性可能会引发一些困难,因为不是每一个人群的成员都愿意接受拍照、摄像或录音的,有些人甚至对用笔在笔记本上记录他的话(即所谓的“白纸黑字”)都会十分紧张和敏感,所以在不同背景下选择最恰当的方式来精确地记录人们的陈述与行为是人类学家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

2.深度访谈法(depth interview)

深度访谈法也称为访问法,主要是指对所选定的调查对象进行有关问题的深入或反复交谈。实际上,深度访谈法就是用正式访谈和非正式访谈的方法对所选定的调查对象进行访谈。

正式访谈也称为结构性访谈。指使用事先设计好的问卷,拟定访谈的内容,并安排一定的时间,按一定的计划程序来收集各种资料的访谈。一般来说,在进行正式访谈之前,研究者必须先对被调查地的文化有一些认识或接触的经验。正式的访谈最好是调查者在当地居住一段时间后,与当地人已经比较熟悉且关系融洽时进行。不过,在调查初期也可以采用这种正式访谈的方法,因为如果研究者时间较为紧张或时间较短,可以先用问卷作为访谈的一个敲门砖,即先按照设计的问卷来问访谈者,即使访谈者自己不愿意填写问卷表格,也可以由调查者一边问问卷上的问题,一边由调查者自己按照设计的内容打钩或操作。当问卷填写完毕后,再按照自己所设定的问题,一一进行访谈。

非正式访谈,也称为非结构性访谈。是指一般性的谈话和问答,既不事先规定访谈的问题,也未限定回答的方式,更不拘泥于访谈地点的开放式谈话。让被访问者的语言随着自己的思绪发展,不受任何约束。这种访谈的优点是被访者所谈的都是他们认为重要的事情,缺点是这些谈话的答复并非针对标准化的问题,难以将各种答案进行比较和评价。如果在访谈中发生讲话者很喜欢讲话又语无伦次的现象,要采用“拉回来”的访谈技巧,即将访谈者的思路拉回到访问者需要访谈问题内容的思路之中。

3.非概率取样法(non-probability sampling)

在进行观察和深度访谈的过程中,会面临一个如何选择观察和访谈对象的问题。如果调查对象人口较多,结构复杂,想要一个个地进行观察和访谈,无论在时间还是精力上都可能没有办法,这就可以运用非概率取样的方法来选择自己的观察和访谈对象。

所谓非概率取样,即主观取样(judgement sampling)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按照调查者所设计的调查对象进行。如在调查过程中,调查者须根据调查地的情况,找出自己认为需要调查的对象来进行调查。比如,可以访谈那些年长者、有文化和有经验者、受教育程度较高者,以及在当地有身份或社会地位者;还可以采用族谱或家谱式访谈进行调研。

(二)民族志法(ethnography)

参与观察和深入访谈并不是人类学研究者的目的。它们只是人类学研究者准备完整和深刻地理解一个社会或人群的手段,而人类学研究者这样做的初步目的是要撰写民族志。因为,民族志已被西方学者认为是对某人群以及该人群的文化进行细致、动态、情景化描述的一种方法。它探究的是特定社会中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3]

民族志作为一种科学的研究手段和学术范式被学术界所接受,是从马林诺夫斯基在1922年出版的《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开始的。换言之,马林诺夫斯基是第一位将资料收集与科学研究结合在一起的人类学研究者,因而他所创立的民族志被称为“科学民族志”,不仅成为社会文化人类学的标志性学术利器,还被民族学、社会学民俗学教育学等学科所吸收,成为学术界广泛认同和接纳的学术研究范式之一。

一般来说,科学民族志是从深描和社区关系研究法两个层面来呈现其研究方法的。(www.xing528.com)

1.深描(thick desecrption)

英国哲学家吉尔伯特·赖尔(Gilbert Ryle)提出过“深描”的概念,后来被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借用。在人类学中,这个“深描”的内涵就是“通过极其广泛地了解鸡毛蒜皮的小事,来着手进行这种广泛的阐释和比较抽象的分析”。

深描作为典型的人类学方法,是从鸡毛蒜皮的日常琐事出发,达到那种更为广泛的解释和更为抽象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也就是说,人类学研究者在面对异文化时,既不追求将自己转变为当地人,也不追求模仿他们,而是超越认识层面的主观、客观界限,以一种全新的视角观察和阐释文化现象,既能进入角色又能保持清醒的异己意识,既不是本族人又不是外来人。在考察和研究一个异文化时,不仅有可能对它们进行现实而具体入微的思考,更重要的是能够用它们来进行创造性和想象性的思考。

2.社区关系研究法(the study of inter-community relationship)

所谓社区关系研究法,即背景分析法。人类学田野调查的目的并不仅仅是记录自己所研究社区的文化现象,还要利用文化的背景来解释这些文化现象的来龙去脉,也就是要运用整体论的学科观,在解释某一特殊群体的行为时,将这些行为与更广阔的背景联系起来。某个群体的某种事件(文化)都与该地的其他风俗习惯有着复杂的关系,在分析与研究中应该将其当作一个由相互关联、相互交织的风俗习惯组成的网来进行描述与分析。这种把一个事件(文化)当作非常大且复杂的社会文化体系的反射来观察的能力,是背景分析或社区关系研究的优点,可以作为这些事件的背景的政治和社会文化动力。

(三)跨文化比较法(cross-cultural comparison)

跨文化比较,也称为交叉文化研究法、泛文化研究法或比较文化研究法,指的是从世界各地不同的民族志报告中抽样,对抽样的资料做统计分析,借以说明或验证假说,探究人类行为的共同性及文化的差异性,并从中发现某种规律或通则。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中肯地评价一种文化,用第一手材料建立解释人们行为的理论框架

人类学在分析人类群体的文化现象时,一般会采取两种方式,即“历时态研究”(diachronic approach)和“共时态研究”(synchronic approach)。“历时态研究”是指对单一社会或特定区域的社会实例做历史纵向的分析研究,找出它的历史来源与发展。“共时态研究”是指对某一社会或特定区域做横切面的分析研究,这就是我们所指的“跨文化比较法”。这种“共时态研究”一般只是考察某一特定时间内社会文化的特点和社会生活表现,并对它与其他相类的社会文化现象进行比较。共时态的比较研究比对单一文化的民族志描述有更为普遍的意义。

跨文化的比较研究,有助于了解在同一历史阶段的民族与世界范围内其他民族对某一具体事物的看法和做法,因此有一些学者认为这是唯一能够找出人类社会一般性根本特质的归纳法。

(四)主位与客位研究法

主位(emic)是指被调查者(文化承担者或当地人)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分类和解释。客位(etic)是指调查人员等外来者对该事物的看法、分类和解释。所谓主位研究法,也称为自观研究法(或族内人观点),即站在局内人的立场对待所研究的文化。所谓客位研究法,也称为他观研究法(外来者观点),即站在局外人的立场对待所研究的文化。

人类学研究文化的目的是真正地了解当地的文化,而文化是特定社会中人们行为、习惯和思想模式的总和。每一个民族都有其世代相传的价值观,不同文化的传统和价值体系是很难加以比较的,只能按照其自身的标准和价值观念来进行判断。人类学者的调查和记录应以主位为主,即使主位的看法有些不符合科学,毕竟反映了当地人的思想和宇宙观,而这种思想和宇宙观又会影响到他们自己或群体的心理和行为。如果将当地人的这种思想或宇宙观视为迷信、虚妄而嗤之以鼻,将不能真正了解当地文化。主位研究法和客位研究法正是人类学者为了更好、更全面地理解不同文化体系而创造出来的独特的研究方法。不过,人类学者研究文化也必须兼顾主位和客位两个方面,否则将是不负责任的行为。

(五)大传统与小传统研究法(great tradition and little tradition)

在人类社会,有着大传统文化和小传统文化。所谓大传统文化,是指以都市为中心,以绅士阶层或政府为发明者和支撑力量的文化;所谓小传统文化,指的是乡民社会中一般的民众尤其是农民的文化。

在人类学研究中,既要关注大传统的文化,也要注意小传统的文化,这样才能了解文化的整体性。比如中国文化是由上层的士绅文化与下层的民间文化共同构成的,从民间文化的角度,或者说从“小传统”的角度去探讨“文化中国”更有意义。

(六)影视人类学研究法(visual anthropology)

影视人类学研究法,即以跨文化的比较研究视角,将不同地区不同社会或族群中的文化、日常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技术特征等,经过摄制者必要的实地参与观察和悉心体悟,忠实地摄录下来。

用影视人类学研究法获得的“文本”,可被看作社会文化人类学中一个真实、具体而连续活动的系列形象加以生动表述的综合性著作。这个著作就是人类学影视片。早期的人类学影视片主要用来专门记录某个民族或族群社区生活情状及其文化事象的传统样式,大多是对研究对象的日常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现象进行客观如实的反映,很少有甚至完全没有摄制者的评论或解释,让观众自己去分析和评说。这类影视人类学片子被称为“民族志影视片”。后来,在“民族志影视片”基础上摄制者或研究者对其内容进行了一定的理论指导分析、解释和评论,有的还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各民族或族群的社会文化事象进行对比,揭示和解释不同文化下人们的日常行为。这类影视人类学片子被称为“民族学影视片”。

运用影视人类学研究法,必须以“真实性”为原则,即所记录和反映的必须是原本生活在自然形态下的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允许摄制者进行任何人为的干预和主观假定或编造。这是影视人类学片子摄制最重要的原则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