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20世纪英国功能主义学派的背景及主要思想

20世纪英国功能主义学派的背景及主要思想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世纪20年代,英国人类学界出现了一个具有重大影响的学派——功能主义学派。(一)功能主义学派产生的背景1.政治方面的原因功能主义学派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的英国。功能主义学派就是适应殖民地管理的需要而诞生的。功能主义的方法论就是通过实地专业调查发展起来的。这两本著作标志着功能主义人类学的诞生。(三)功能主义学派的思想及特点功能主义学派的主要学术思想,体现在马林诺夫斯基的需要功能论和布朗的结构功能论中。

20世纪英国功能主义学派的背景及主要思想

20世纪20年代,英国人类学界出现了一个具有重大影响的学派——功能主义学派。它是从社会功能的角度去研究文化现象的理论流派。它的产生不仅吸引了文化人类学者的注意,而且对以后美国社会学的发展也产生过推动作用。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布罗尼斯劳·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和拉德克利夫·布朗(A.R.Racliffe Brown)。

(一)功能主义学派产生的背景

1.政治方面的原因

功能主义学派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的英国。当时的英国资产阶级早已完成了产业革命。继英国之后,法、德、美等国在19世纪也相继完成产业革命。产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力迅速发展。资产阶级为推销产品寻找市场,同时为扩大生产寻找原料基地,在追逐利润和贪得无厌的生产发展过程中必然进行大规模的武力拓殖,以打开别国的门户,使别国沦为自己的殖民地和商品市场。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单就英国的殖民地已扩张到3350平方千米,相当于英国本土的100多倍,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到处都有英国的殖民地,受英国控制的殖民地人口比英国本国的人口多9倍以上。殖民主义者对殖民地人民的掠夺和残酷统治,激起了殖民地人民的强烈反抗。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这种反抗日益激烈,几乎动摇了英国殖民主义者的统治。在这种情况下,英国政府需要寻找一种新的统治方法,以挽危局。这样一个任务就历史地、必然地落到了英国社会人类学界的身上。英国政府希望社会人类学者帮助弄清殖民地土著居民的社会状况,并提出相应的统治办法。

上述殖民地危机在非洲暴露得最为充分,非洲的英国殖民地当局,以及德国和法国的殖民地当局都不重视非洲社会原有的各种传统制度。他们破坏一切旧的氏族部落制度。但非洲和其他殖民地国家不同,在那里没有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可以作为殖民当局的依靠,殖民当局破坏了氏族部落制度,等于消灭了可以依靠的部落首领和氏族长老。殖民当局深深感到殖民制度陷入危机,于是开始采纳马林诺夫斯基的办法,保存氏族部落组织和思想意识、风俗习惯,基督教和原始氏族宗教和平共处,保护公社土地所有制,树立部落首领的威信和地位。于是对氏族部落各族采取了从直接管理过渡到间接管理的办法。这种间接管理的办法在非洲大陆得到最充分和最广泛的实施,与此有关问题的理论研究也主要是在非洲大陆进行的。

总之,为了对殖民地进行更有效的管理,如何利用“土著社会制度”,要求殖民地官吏必须了解这些社会制度,懂得这些制度在氏族社会中所起的作用(即功能)。功能主义学派就是适应殖民地管理的需要而诞生的。

2.学术方面的原因

首先,实地调查研究技术。在19世纪中后期实地调查的基础上,20世纪初已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一些受过训练的学者组成了科学探险队进行实地考察调查。功能主义的方法论就是通过实地专业调查发展起来的。其次,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洲民族学和社会学的许多学派都盛行文化比较法,布朗就深受此影响。再次,功能主义思想的萌芽还得力于其他学派的成就,比如在达尔文进化论问世之前,学者们一般注重对静的组织和不变形式的研究;进化论问世后,人们开始重视对动的模式和冲突过程的研究,即从侧重事物的“结构”转而到侧重事物的“功能”,但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马林诺夫斯基和布朗他们集半个多世纪来蕴藏在生物学、心理学哲学和社会学界的功能主义思想,使之系统化,并提出来作为社会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

(二)功能主义学派的诞生和发展

1.诞生的标志

1922年,英国学术界出版了两本重要的人类学著作,一本是拉德克利夫·布朗的《安达曼岛居民》,对安达曼岛的仪式风俗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一本是马林诺夫斯基的《西太平洋的航海者》,对新几内亚东南特罗布里恩德岛人的一种特殊的交换制度“库拉圈”进行了详尽独到的分析。这两本著作标志着功能主义人类学的诞生。

2.发展的两个时期

功能主义自诞生后,经历了两个发展时期。这两个时期也是两位功能主义大师活跃的时期。(www.xing528.com)

第一时期,即1924—1938年。这是马林诺夫斯基需要功能论的主导时期。这个时期以马氏为主帅,大本营在伦敦经济学院,田野工作在太平洋诸岛。研究主题是生活史(包括家庭、经济和巫术),承接的是英国人类学家詹姆斯·乔治·弗雷泽(James George Frazer)和芬兰人类学家爱德华·亚历山大·韦斯特马克(Westermarck)的课题,关键概念是文化的制度和功能,相关学科是心理学和经济学,强调的是文化制度对人的生物和心理需求的满足。

第二时期,即1939—1955年。这是拉德克利夫·布朗的结构功能论的主导时期。这个时期以布朗为主帅,重心牛津大学,田野工作在非洲大陆。研究主题是亲属和政治制度,承接的是美国人类学家托马斯·亨特·摩尔根(Thomas Hunt Morgan)、英国人类学家亨利·詹姆斯·萨姆那·梅因(Sir Henry James Sumner Maine)、美国人类学家威廉·里弗斯(W.H.R.Rivers)的课题,关键词是社会与结构,相关学科是社会学和政治学,强调的是社会结构平衡和人与文化对结构的适应。

(三)功能主义学派的思想及特点

功能主义学派的主要学术思想,体现在马林诺夫斯基的需要功能论和布朗的结构功能论中。

1.主要学术思想

马林诺夫斯基的需要功能论认为,社会中的每一个文化要素都是有特定功能的,它产生的目的在于满足该社会的某种需求。比如,文化是人的需要的体现,具有满足需要的功能。人们的需要有相同的地方,故功能也存在相同的地方。此外,尽管人类的生理需求基本相同,但满足这些需求的方式不同,所以产生了不同的文化。

布朗的结构功能论认为,社会生活中的每个风俗与信仰在该社区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某些角色,恰如生物的每个器官在该有机体的一般生命中扮演着某些角色一样。安达曼人的信仰仪式的功能就是促进该社会的团结与凝聚力。无论是整个社会还是社会中的某个社区都是一个功能统一体,构成统一体的各部分相互配合、协调一致。研究时只有找到各部分的功能,才可以了解它的意义。

2.特点

一是以结构功能观点研究社会文化;二是对现实应用,以及对田野工作、调查方法和叙述手段的强调;三是开放的研讨班教学和质量优异的民族志专著;四是共同体成员之间的强烈认同(包括长幼有序如家人的气氛)。

(四)对功能主义学派的评述

功能主义强调的共时研究和应用研究拓宽了人类学的领地。它表明人类学的真正研究对象不是文献和遗俗中的玄理奥义,而是寻常百姓家的日常生活。它把人类学从书斋带到田野,从历史带到现实,从对文化的建构带到对社会生活的直接观察和详细描述。它确立了田野工作的典范,并把人类学应用于对复杂社会的研究。

功能主义学派认为文化来自生存需求,生存本能要求人类创造出各种文化以满足其需求。每一种文化都有为生存而发挥的功能,人类社会所有的风俗习惯和典章制度,都必须考虑其在维持社会结构上所担任的角色,各种功能的相互作用使社会具有生命力。这种说法对于某一个社会本身是可以理解的,但它仍然是一个封闭体。在这封闭体内,各种文化的主要功能是为了维持这个封闭体的生命。对于这个封闭体的历史发展一概不问,显然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