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银川:历史悠久,文化传承,古城之美

银川:历史悠久,文化传承,古城之美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86年,银川市就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列入全国101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中。历史源远流长,文脉传承弥久。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文化又构成了城市精神。这是建庙时立牌的木刻碑文,1972年被拆除。1984年文物普查时始知其名曰“宏佛塔”。拜寺口双塔建于西夏时期,为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相传赫连勃勃曾重修,故又称“赫宝塔”。2016年,银川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组织专家整理出版了《乾隆银川小志》。

银川:历史悠久,文化传承,古城之美

WENMAI XIANGCHUAN

银川历史悠久,光华璀璨,人文荟萃,形胜兼美。

1986年,银川市就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列入全国101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中。

银川市建城史可追溯到公元前112年,即汉武帝元鼎五年始建北典农城,拉开了银川2000多年的建城史,也是文明发展史。此后,历经朝代更迭变迁,银川先后被称为吕城、饮汗城、丽子园、怀远县、中兴府城、朔方道城、宁夏府城、宁夏省城等。历史源远流长,文脉传承弥久。

时至今日,作为宁夏首府的银川城已走过了2131年的悠悠岁月。

银川建城后,一直是历代王朝的戍边重镇,是古丝绸之路向西延伸的重要门户,也是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交锋与融合的前沿地带。

千百年来,多种文化在这里激荡、交融、沉淀,形成了自身独特而多彩的历史文化,也为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这几千年中,银川这片土地上不断上演着生动的移民史剧,人们在历经苦难磨砺的同时,也为这里带来了新鲜血液与活力,积淀了银川丰富的文化内涵。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文化又构成了城市精神。贺兰山岿然不动,黄河奔流不息,所体现的精神就是银川精神;意志坚定、求真尚义,就是银川的精神品质;包容豁达、开放开明,就是银川的精神气质。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于鼓楼北街处建立一座“三神庙”,庙内塑有火帝、关帝、财神三彩绘像。这是建庙时立牌的木刻碑文,1972年被拆除。

宏佛塔坐落在宁夏贺兰县潘昶乡王澄堡村郊,俗名“王澄塔”。1984年文物普查时始知其名曰“宏佛塔”。此塔是由下部三层带叠涩檐的八角楼阁式砌筑体,与上部一座完整的十字折角束腰座覆钵砌筑体相结合的复合型建筑,是国内现存古塔中仅有的一例。

拜寺口是位于宁夏贺兰县金山乡境内的一个重要山口,这里溪流绿荫,风景秀丽,因寺庙多,喇嘛塔多,又得名“百寺口”“白寺口”。拜寺口双塔建于西夏时期,为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拜寺沟方塔,塔内出土的西夏文佛经刻本,是世界现存最早的木活字印本实物。

20世纪30年代的银川北塔

海宝塔,俗称“北塔”,是宁夏现存最古老的塔,虽然塔的始建年代没有确切的历史记载,但宁夏明清方志说它是“盖汉晋间文物”。相传赫连勃勃曾重修,故又称“赫宝塔”。

20世纪50年代的北塔庙会

承天寺塔又名西塔,坐落在银川市承天寺院内。承天寺是一座坐西朝东的佛教寺院。承天寺和承天寺塔为西夏毅宗天祐垂圣元年,即约1050年所建。承天寺塔是目前中国唯一有修建年代记载的西夏古塔。

西塔四周的湖泊

20世纪50年代的西塔倒影

20世纪40年代的鼓楼大钟,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飞机轰炸银川城,曾为老银川市民鸣钟报警。

鼓楼风铃

《银川小志》由浙江钱塘人汪绎辰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纂成。虽系民间编修,却是清一代宁夏修志开先河之作,早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官方纂修的《乾隆宁夏府志》26年。在银川这个城市名称的形成过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书名冠以《银川小志》,专辟城池一目,详载元明至清初银川城之历史变迁、规模、街道、城市轮廓和布局。2016年,银川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组织专家整理出版了《乾隆银川小志》(文白对照本)。

据《银川小志》记载,银川一词最早见于万历进士、历官三边总制刘敏宽《秋日杨楚璞中丞抚临 良晤长城关四首》一诗中,“俯凭驼岭临河套,遥带银川挹贺兰”。

《银川小志》记载关于宁夏府城的疆域、城池等文字(www.xing528.com)

《宁夏府志》详细记述了宁夏地理沿革、疆域、面积、建置、职官、大事记、经济户口、田赋、物产、社会风俗、寺观、文献、艺文、古迹等,成为宁夏史籍的要角。

《宁夏府志》描绘宁夏的八景诗

民国十五年(1916年),天津华泰印书馆印行的《朔方道志·宁夏》。古朔方郡向为西北重镇,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其山川、物候、流风、兵革、政制等代有记述。

《朔方道志》记载承天寺碑记文字

《朔方道志》记载宁夏县的文字

《朔方道志》记载银川书院

民国元年(1912年)宁夏省编著的字汇

20世纪30年代的宁夏古老黄河水系图

学者胡平生编著的《民国时期的宁夏省》,从1929年1月宁夏建省写起,至1949年9月宁夏解放止,记述了宁夏省的历史沿革、自然地理经济建设、社会情态、教育发展,全书共三十万字。

《民国时期的宁夏省》一书的文稿

摄于20世纪20年代的宁夏知县余鼎铭公馆(旧址位于今利群东街)

摄于20世纪30年代的宁夏省立中学大礼堂 (旧址位于今利群东街原银川一中院内)

摄于20世纪50年代的宁夏中学

摄于20世纪60年代的文化街银川书院文庙

摄于20世纪90年代的银川二中校门

民国宁夏省政府创办的《贺兰报》

民国五年(1916年),甘肃都督张广建为银川获得本科文凭的第一人徐宗孺颁发的俊士文凭

民国时期宁夏贺兰中学初中毕业证

20世纪40年代宁夏研究西夏文第一人——罗雪樵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由学者高良佐编著的《西北随轺记》,时间跨度自1805年至抗日战争时期,其内容涉及一百多年来西北地区(甘、宁、青、新、陕)道路交通、气候物产、城乡风光、风情习俗、政治变迁、经济和文化教育发展情况,是深入了解西北社会文化的极为珍贵的史料。

20世纪50年代的银川人民影院,是银川市第一家电影院,即今金凤凰电影院

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时建成的红旗剧院,重大会议活动都在此举行

摄于1986年的东方红剧院(旧址在今新华东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