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青海湖社区居民的旅游开发经营除了给游客提供餐饮、住宿等接待服务设施外,主要在“观湖”产品上做文章,也就出现了私设游览通道、与公园管理部门打“游击战”等现象,与公园的旅游开发经营存在产品同质竞争问题。青海湖地区乡村发展要紧紧依托农牧民生产生活的草原风光、田园景观、环境资源以及民俗风情,按照 “越是自然的才越是人类的,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的产品开发理念,与公园旅游产品实施产异化开发,开发原生态的度假庄园型、文化体验型乡村旅游产品,可以很好地满足旅游者体验农牧民生活、文化的需要,从而推动青海湖地区乡村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6.4.3.1 “前店后园”的度假庄园型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在环湖地区生态环境、气候条件较好,农业基础较好,农业较发达的村庄,如元者村等,可以开展实施“前店后园”的农游合一模式(表6-12所示)。“后园”塑造绿色的旅游环境,提供消费的产品,是成本中心,“前店”是消费场所,为后园的产品提供顾客,是利润中心。前店后园的布局格式保证了农业与旅游的互补与融合(陈金林,2008)。
依托无污染的有机农业,所生产的农产品及时供应于旅游餐饮,由于产品有机、环保、健康、新鲜,极大地满足了游客的现代消费需求。“后园”营造的田园风光式的绿色生态环境,更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与此同时,旅游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旅游区产生的污水、粪尿、垃圾等是农业生产所需灌溉用水和肥料的部分来源。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以园养店、以店促园,农游结合的“前店后园”模式(陈金林,2008)。
将农业生产与旅游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相对于单纯的农业生产或单纯的旅游产业,更具有高效益、低风险的优势。它不仅扩大了农业生产的经营范围,调整和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还可以通过农业旅游来提高农业的附加值以减少农业的风险。依据生态学中的协调共生原理与循环再生原理,协调了农业子系统和旅游子系统之间的能流、物流关系,并使之处于稳定和谐的状态,实现了彼此在功能上的互补,并在生态与经济相统一的原则下,达到了整体效益的最优。农业和旅游业有机结合,前店后园模式的建立,可以减少中间销售环节和包装储存环节的消耗,一年可以节约一笔不小的费用(陈金林,2008)。
表6-12 “前店后园”的度假庄园型乡村旅游模式
6.4.3.2 民俗文化体验型乡村旅游发展模式(www.xing528.com)
在民族文化氛围浓厚,民俗文化保留较好,藏传佛教文化特色明显的村落,如同宝村等,开展实施民俗文化体验型乡村旅游发展(表6-13所示)。
充分挖掘青海湖地区有特色的民俗文化如服饰民俗(有关衣服、鞋帽、佩戴和装饰等习俗)、岁时节令习俗(传统民间节日及开展的各种活动)、居住民俗、婚姻礼仪民俗、游艺竞技民俗、饮食民俗、生产习俗等,让游客体验丰富的民俗文化。
充分发掘传统农牧业文化资源,在乡村旅游点建立农牧业文化展室,陈列相关的传统农牧业生产生活用具,恢复已经消失的农牧业生产生活用具,布置相关的照片、图片,配上优美的解说词,让城市人特别是青少年有机会了解传统的农牧业生产方式和生产习俗。
加强民族特色商品的开发利用。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充满民族风情的旅游商品,如唐卡、藏刀、玉产品、玛尼石、宝瓶、标本、各种土特产等,在用材、造型、色调、图案、风格和包装装潢等方面,围绕地方的特色进行设计生产,使旅游商品具备纪念性、艺术性、实用性。
表6-13 民俗文化体验型乡村旅游模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