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青海湖国家地质公园生态环境问题及可持续发展

青海湖国家地质公园生态环境问题及可持续发展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为青海湖国家地质公园属于生态环境变化的脆弱区和敏感区,低覆盖区域和低、中、高交叉覆盖的区域易受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干扰而遭到破坏。上述区域与植被覆盖分布区域较为一致,说明这些区域生态环境极为脆弱,植被的空间异质性在加大,需重点关注这些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问题。同时,随着青海湖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也逐步凸显。

青海湖国家地质公园生态环境问题及可持续发展

(1)环境整体在转好,但局部沙漠化问题仍较突出

2005—2015 年不同时段青海湖国家地质公园景观面积变化结果显示(图4-12),近11 年来青海湖水域面积均在增加,到2015 年共计增加了160.43 平方千米;草地呈先减少后增加趋势,相比于2005 年,草地面积共计增加了52.18 平方千米;裸地和沼泽在近11 年来均在减少,到2015年它们的面积分别减少了197.57 平方千米和21.67 平方千米;耕地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到2015 年共计减少了12.36 平方千米;其他景观类型近11 年来面积均有所增加,沙地增加了4.49 平方千米,灌丛增加了7.91 平方千米,建筑用地增加了6.09 平方千米。可见,近11 年来青海湖国家地质公园景观生态环境总体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但同时需要注意个别景观类型面积的变化,例如,沙地面积在增加,沼泽面积在减少,要警惕土地的沙漠化。赵超等(2015)对青海湖流域土地沙漠化的研究结果也表明2000年以后青海湖流域土地沙漠化呈现总体逆转,但局部地区沙漠化仍有加重的趋势。青海湖流域土地沙漠化面积主要分布在青海湖国家地质公园内,因此,需要特别注意土地沙漠化和沙丘的活化。

图4-12 2005—2015 年不同时段青海湖国家地质公园景观面积变化

(2)地表覆被和生产力状况的空间异质性较大,局部生态环境仍较脆弱

由图4-13 可以看出,2005—2015 年来不同时段青海湖国家地质公园的耕地、草地、水域、沙地、沼泽、灌丛植被覆盖度呈增加的趋势,其中水域、沙地、沼泽植被覆盖度增加趋势明显,建筑用地和裸地植被覆盖度有减少趋势。这一变化趋势说明青海湖国家地质公园在沙地和沼泽地的生态保护工作有所加强,但是水域的植被覆盖度增强则反映出另一生态问题,即湖泊水体绿色植物在增加,需特别注意青海湖水体周边的富营养化问题。

图4-13 2005—2015 年青海湖国家地质公园不同景观植被覆盖变化

2000—2015 年青海湖国家地质公园植被平均覆盖度的结果显示(图4-14),青海湖国家地质公园植被覆盖度总体呈现出西南部高、东北部低的特点。其中沙岛园区、青海湖湖东种羊场及青海南山黑马河源头部分地区植被覆盖度普遍较低,属于低覆盖度范围;倒淌河和鸟岛园区植被覆盖度呈低、中、高交叉分布;仙女湾园区植被覆盖度以中覆盖度为主;哈尔盖河和甘子河区域植被总体以中覆盖度为主;二郎剑园区植被覆盖较高,属于高覆盖度范围。由2000—2015 年低、中和高三种不同级别植被覆盖度所占百分比可知,低覆盖度区域占整个青海湖国家地质公园面积的46.44%;中覆盖度区域所占比例为13.56%;高覆盖度区域所占比例为40%,说明青海湖国家地质公园植被覆盖主要以低覆盖度和高覆盖度为主。但同时需要注意低覆盖植被区域,如鸟岛、沙岛、海晏湾和湖东种羊场等低覆盖区域和低、中和高交叉覆盖的区域。因为青海湖国家地质公园属于生态环境变化的脆弱区和敏感区,低覆盖区域和低、中、高交叉覆盖的区域易受到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的干扰而遭到破坏。特别是在发展青海湖地质公园旅游产业时,应减少对上述区域的旅游资源开发,以生态保护为主,提高区域的植被覆盖度。

图4-14 2000—2015 年青海湖国家地质公园植被平均覆盖度分布(www.xing528.com)

2000—2015 年青海湖国家地质公园植被平均NPP 空间分布结果显示(图4-15),青海湖国家地质公园植被NPP 总体呈现出西部和南部高,东部和北部偏低的特点。低NPP 区域占青海湖国家地质公园陆地生态系统面积的比例为14.6%,中NPP 区域所占比例平均为29.5%,高NPP 区域所占比例平均为55.9%,说明青海湖国家地质公园植被NPP 主要以高和中NPP 所占区域为主。同时,近16 年青海湖国家地质公园植被平均NPP 空间分布结果说明,青海湖国家地质公园鸟岛园区、沙岛园区、湖东种羊场沿线、倒淌河地区和黑马河源头区域,植被NPP 较低,中和低NPP 交叉分布。上述区域与植被覆盖分布区域较为一致,说明这些区域生态环境极为脆弱,植被的空间异质性在加大,需重点关注这些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问题。

图4-15 2000—2015 年青海湖国家地质公园植被平均NPP 分布

(3)旅游发展等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在加重

如图4-16 所示,2016 年青海湖国家地质公园游客量达到182 万人次,11 年来游客量以平均14.97%的速度在增长,青海湖国家地质公园是青海省旅游业发展最快的区域。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对于生态环境保护有一定程度的积极意义和贡献,比如旅游为环境教育提供了机会、旅游收益可用于环境保护和多样性保护等,但无疑旅游业的发展会给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带来一些新的生态环境问题。例如,旅游旺季来临时,二郎剑园区由于基础设施薄弱,面临着餐饮、住宿和停车困难、道路拥挤以及私开通道等问题,给该园区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压力;沙岛园区及其附近出现了私设景点和私搭乱建等现象,还面临着草地退化、沙漠化加剧和沙丘活化等风险。旅游开发建设以及旅游活动本身会对区域的大气、水体、土壤、生态等多个环境因子产生影响。宾馆饭店排放的烟气、汽车排放的尾气、游客烧烤点的废气等导致大气环境污染。旅游开发增加了宾馆、餐饮以及游客生活污水、废水的排放,导致水环境的水质恶化和水生栖息地的富营养化。旅游开发以及游览活动会产生大量的建筑工程垃圾、生活垃圾、旅游垃圾,这些固体废弃物会对土壤、生态造成环境污染。在动物栖息地自驾车的鸣笛以及游客的不文明旅游行为如喂食、驱赶等对动物的生活和繁殖造成影响。旅游开发增加了游客对当地野菜、药材等土特产商品的需求以及对动物标本和以动物骨骼、毛皮为原材料制作的工艺品的需求,诱导了当地居民采摘、采挖、狩猎等破坏环境的短期经济行为,导致动植物多样性减少(Chen Jinlin、Zhang Jianping,2016a)。

同时,随着青海湖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也逐步凸显。青海湖周边区域人口快速增长,养殖牲畜的规模不断增大,人口与耕地、草原资源的矛盾也在加剧(伏洋,2008)。近年来青海湖流域内的交通运输农业废水、小城镇化及旅游开发等人类活动造成的重金属排放问题已经开始显现,河流生态系统各介质中Hg(汞)、Cd(镉)和As(砷)的潜在生态风险较高(李少华等,2016)。上述生态系统环境问题既体现了青海湖国家地质公园由于所处位置而导致的脆弱性,同时也说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在加重,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从而实现青海湖国家地质公园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间的持续健康发展。

图4-16 青海湖国家地质公园游客量

数据来源:青海湖景区保护与利用管理局

综上,近十几年来,随着青海湖气候变化和人类保护措施的积极实施,景观、植被覆盖和净初级生产力的动态变化特征说明青海湖国家地质公园景观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但同时,青海湖国家地质公园生态环境仍然面临着局部沙漠化问题仍较突出、地表覆被和生产力状况空间异质性较大、局部生态环境仍较脆弱以及旅游等人类活动对局部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在加重等景观生态环境问题,需对其资源环境可持续开放利用和保护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规划青海湖国家地质公园长远发展蓝图和制订科学的管理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