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遗迹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中,由于内外力的地质作用而形成、发展并保存下来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青海湖国家地质公园内地质遗迹和景观类型多样,集湖泊、河流、湿地、沙漠于一体,包括水体景观、地貌景观、地质构造3 类;湖沼景观、河流景观、泉水景观、流水地貌景观、沙漠地貌景观、构造形迹6 亚类(见表3-1)。青海湖国家地质公园申报材料综合考察报告(2010)中地质遗迹景观的分类中还包括金银滩草地地貌景观,金银滩的形成的确具有其典型的地质意义,本研究从景观资源角度将其放置于植被草地景观类型中。
表3-1 青海湖国家地质公园主要地质遗迹景观类型
续表
资料来源:根据青海湖国家地质公园申报材料综合考察报告(2010)整理。
3.1.1.1 湖沼景观
青海湖盆地是第四纪以来所形成的山间断陷盆地,在水文地质特征方面,具有特殊的规律性。在距今约 13 万年前,青海湖原是一个与黄河相通的外流湖,后来由于新构造运动演变成一个封闭的构造断陷湖,从而使该流域成为一个独立的自然地理单元。青海湖整体呈梨形,长轴为北西西向,东西长约106 千米,南北最宽处为63 千米。青海湖湖水微咸带苦,水色以青色为本,兼有青、蓝、绿三色。夏季平均气温15℃左右,气候凉爽,站在湖岸眺望青海湖,烟波浩渺、水天相连、碧浪拍岸、势如大海;每年冬季11 月中旬湖面开始结冰,翌年元月形成稳定的冰盖,冰封湖面、白雪皑皑、银装素裹,此时青海湖宛如一面洁净的宝镜;3 月中旬冰盖开始融化,开湖的时候冰盖以排山倒海的气势冲向湖岸边,场面令人震撼。
湖东岸由北而南分布有尕海、新尕海、海晏湾和耳海4 个子湖。这些子湖的出现是青海湖湖平面逐渐下降、湖水逐渐退缩的结果(王璐琳、武法东,2012)。
青海湖地质公园的高原湿地景观类型多样,主要分布在仙女湾湿地、芦苇岛、天鹅湾、小泊湖等地,多为候鸟栖息地,是发展观鸟生态旅游的理想区域。
3.1.1.2 河流、泉水景观
青海湖西部、北部的主要河流有布哈河、泉吉河、沙柳河、哈尔盖河等。布哈河发源于祁连山支脉疏勒南山曼滩日更峰北麓,源头海拔4513米。从源头大致呈东南流向,在刚察泉吉乡注入青海湖。早在青海湖形成之前,布哈河原是黄河的一条支流,河道穿过今青海湖和倒淌河的河谷入黄河。直到湖东一带隆起日月山、野牛山以后,河水无力切穿山脊,使布哈河成为一条内流河。沙柳河发源于大通山南坡的高山地带,上游由瓦彦河和尔爱河汇流而成,由北向南注入青海湖。每年六七月份大量的产仔湟鱼以令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历尽艰辛从青海湖逆流而上,到这些河流的上游产卵,8 月初开始向青海湖洄游,湟鱼集中的地方,河流为之淤塞,在布哈河、沙柳河都能看到“半河清水半河鱼”的奇特景观。
东部与南部地域狭窄、河道短、水量贫乏,多为时令河,主要河流有倒淌河、切吉曲、黑马河等。倒淌河发源于日月山南侧、野牛山(索日格山)西麓,河源海拔4782 米。因“天下诸河皆向东,唯此河向西淌”,而且虽然河床窄小,却流淌在一个宽约数千米乃至数十千米的宽展河谷中,从而成为一大奇特景观。
区内泉水景观主要有甘子河热泉群。该泉群的发育受热水正断层控制,沿热水断裂带约有10 处温泉喷出地表(王璐琳、武法东,2012),具有较高的医疗保健价值。经有关部门水质鉴定,该泉水属低矿化度重碳酸钙镁型,偏碳酸锶矿泉水,为优质饮用天然矿泉水。
3.1.1.3 湖泊地貌景观
湖泊地貌景观是指由于湖水作用形成的地貌景观。湖水在风的作用下形成波浪,是湖泊地貌的主要作用营力。青海湖区的地貌景观可概括为两大类:
(1)湖水侵蚀地貌。包括湖蚀崖、湖蚀平台、湖蚀穴、湖蚀岬角等,主要因波浪在近岸地带形成的破浪及其挟带的碎屑对湖岸不断冲击、磨削而形成。
湖蚀穴和湖蚀洞:湖水以巨大的力量冲击着沿岸,湖面附近的岩石逐渐被冲蚀成凹槽,称为湖蚀穴。在鸟岛景区基岩湖岸的周边,仔细观察遭受湖水侵蚀的陡峭崖壁,就会发现崖壁低处断续分布着不规则的湖蚀穴,深度较大者则称为湖蚀洞,它们的位置记录了青海湖古湖水的位置。
湖蚀崖:湖蚀穴不断扩大,上部岩石失去支撑垮塌形成的陡崖称为湖蚀崖;地质公园内鸟岛景区的湖岸线附近发育有典型的湖蚀崖。(www.xing528.com)
湖蚀柱:湖蚀崖受蚀后退,较坚硬的岩石残留在湖蚀平台上,形成突出的石柱或者孤峰,称为湖蚀柱。鸟岛园区内有发育典型的湖蚀柱——鸬鹚岛,岩性为浅灰色变质砂岩,突出的石柱与岸分离,陡峭耸立,顶上栖息着众多的鸬鹚,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湖蚀平台:基岩湖岸经击岸浪冲蚀成湖蚀崖后,湖蚀作用使之不断后退,波浪也随之将崖麓的岩石碎屑移去,使冲蚀出来的基岩面成为向湖微倾斜的平台状地形,这便是湖蚀平台。在湖水的不断冲蚀下,基岩面坡度会逐渐平缓,宽度不断增加。
侵蚀阶地:湖区侵蚀阶地发育,分布于第三级夷平面以下的斜坡地带,共3~5 级,组成低山带的层状地貌和谷中谷地貌,在湖盆西缘的黑山斜坡上表现得十分清晰。海心山顶面以下见有三级侵蚀阶地;沙陀寺等处也见有不同时代基岩组成的湖成侵蚀阶地。
(2)湖水堆积地貌。包括河流入湖处堆积的三角洲,湖滨平原,沿岸流或波浪作用在岸边堆积形成的湖滩,以及各种湖岸沙堤、沙坝和湖滨沙丘等。
湖堤:青海湖湖滨地带常见湖堤垄垄成行。二郎剑园区内有几道湖岸沙堤排列成行,由砾石组成。它们又分为近代湖堤和古湖堤两种。近代湖堤距岸1 千米以内,湖堤高出湖水10 米左右,保存完好,延伸较远,其上砾石裸露。古湖堤常遭破坏,断续延伸。
湖泊三角洲:河流搬运的泥沙物质,因入湖后流速骤减,形成三角洲。青海湖发育的三角洲主要有5 处:布哈河三角洲、哈尔盖河三角洲、沙柳河三角洲、黑马河三角洲和泉吉河三角洲。布哈河三角洲是青海湖区最大、最典型的三角洲,属于朵叶状三角洲。
湖积平原:湖泊在发展过程中,湖盆中不断沉积,形成一个比较平坦的水下堆积面。当湖水浸没范围显著缩小,或向一方偏移,或湖水全部消失时,水下堆积面便部分或全部出露地表,成为湖积平原。青海湖湖积平原绕湖呈环带状分布。
3.1.1.4 沙漠地貌景观
青海湖的东部和北部地区分布有典型的风沙堆积地貌景观,主要集中分布在湖东沙区、甘子河沙区、鸟岛沙区和的浪玛舍岗沙区四个区域,总面积超过700 平方千米(见表3-2)。沙漠景观的主要类型呈现为金字塔沙丘、新月形沙丘、复合型沙丘等。青海湖地区沙漠地貌景观的形成是地质、气候、植被、人类活动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第四纪以来,青海湖地区地质构造运动剧烈,湖盆快速下降,河湖沉积物丰富,为后来沙漠景观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在区域暖干气候背景下,青海湖水位下降,泥沙沉积物出露,流入青海湖的河流不断延伸沉积,为沙漠景观形成增加了沙源基础,而且强有力的风力侵蚀作用,进一步使得土地沙漠化加剧。区域气候及环境因素导致环湖区域植被短小,植被覆盖度较低,对于地表的保护能力有限。人类活动如开垦农田、过度放牧、工程建设等使得草地退化,沙化加剧。青海湖区的沙漠景观不仅具有美学观赏价值,更具有环境教育价值。
表3-2 青海湖地质公园沙漠地貌景观集中分布区
续表
资料来源:根据青海湖景区旅游整体策划(2008)整理。
3.1.1.5 构造形迹
复杂褶皱:环湖西路西侧发育一复杂褶皱,可见尖棱背斜、紧闭背斜、向斜,局部发生倒转,说明此褶皱形成时的受力方式、变形环境及岩层的变形行为较为复杂(王璐琳、武法东,2012)。此外,鸬鹚岛岸边有两块高约2.5 米、宽约3 米的岩石,岩性为变质砂岩,在其变质重熔过程中形成了白色长英质和黑色镁铁质相间的条纹,褶皱十分发育,原岩为鸬鹚岛的岩石。
海晏盆地:海晏盆地的地质构造特征为古近纪早期沉降带,第四纪中—上更新世因曲龙河源头的垣状隆起,遂将海晏盆地分割成为独立的盆地,湟水水系和青海湖水系亦至此分野。
青海湖盆地:第四纪以来强烈的差异性断块运动使得青海湖盆地四周的大通山、日月山、青海南山等山体隆升,湖盆盆地沉降,其沉降幅度达1000 米以上,湖盆边缘多以断裂与周围山相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