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1 地质公园景观资源评价研究综述
地质遗迹景观资源是地质公园的核心,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的评价是地质公园进行地质遗迹保护、旅游开发、科普教育等的前提和基础。从地质遗迹评价体系方法探讨到具体的地方地质遗迹评价,学者们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这些研究对于把握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状况,进行地质遗迹保护,以及旅游开发利用和园区管理等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参考意义。对地质遗迹资源评价的研究主要从定性评价、定量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三个方面进行。
(1)定性评价
地质公园的定性评价研究大多以国土资源部对国家地质公园评审及规划编制中有关地质遗迹景观评价的要求为蓝本,从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的类型结构、特征及其科学价值、美学观赏价值、旅游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等方面进行定性描述评价。比如雷彬等(2015)对湖北大别山(黄冈)国家地质公园、罗培等(2013)对四川邻水华蓥山大峡谷地质公园、杨更等(2012)对新疆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资源类型、特征及地学意义进行了定性评价。李鹤翔等(2014)对华蓥山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的珍稀奇特程度、规模丰度与概率、完整性、知名度和影响力、适游期或适用范围、环境保护与环境安全进行了定性评价。谢韬等(2013)对罗平生物群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资源的科学价值、美学价值、旅游开发价值进行了定性评价。薛滨瑞等(2011)对陕西延川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资源特征及其科学价值、美学价值、旅游开发价值进行了定性评价。方世明等(2010)分析了山西宁武冰洞地质遗迹资源的特点、冰洞发育及成因,对目前所发现的10 个冰洞进行了对比评价,定性评价了宁武冰洞的科学意义。陈英玉等(2009)分析了互助北山地质遗迹类型与分布,并对其科学考察、经济、景观、历史及开发利用价值进行了定性评价。何真毅、王冰(2006)对四川射洪硅化木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特征及其科学研究、旅游观赏、社会经济价值进行了定性评价。李建兵等(2004)对新疆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的旅游资源进行了定性评价,得出结论:旅游资源类型多样,丰度高,自然性、原始性、神秘性突出,品位高,特色强,组合巧妙,功能齐全,极具科考、旅游观光和科普教育价值。吴成基、彭永祥(2001)对西安翠华山山崩地质遗迹保存的完整性、规模性、可观赏性、不可再生性和相对耐用性、稀缺性等资源特征及其具有的科学研究、科普教育、旅游价值等进行了定性评价。
(2)定量评价
定量评价大多是采用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法、德尔菲法、专家打分法等方法,构建评价模型体系,对地质公园的资源价值、开发条件、环境条件等方面进行量化评价。根据研究需要,专家学者们构建了评价要素各异的多元评价模型。有学者对普适性的地质遗迹定量评价体系进行了专题研究,如方世明等(2008)构建了资源景观价值——开发利用条件评价体系,张国庆等(2009)构建了地质遗迹资源价值——开发利用条件评价体系,按中国知网的引用频次看,这两个评价体系是同类文献中引用频次最高的。大部分学者结合具体研究案例,构建评价体系模型对具体的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资源进行定量评价。王艳红、武法东(2013)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评价法(加权求和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型)及专家咨询法3 种评价方法相结合的方法,对巴彦淖尔地质遗迹资源进行了定量评价。方世明等(2013)、易平等(2014)按照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的评价体系,结合改进后的菲什拜因-罗森伯格模型,分别对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嵩山世界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资源进行了定量评价。肖景义等(2012)依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分类及评价体系,结合改进后的菲什拜因-罗森伯格旅游资源评价模型,对青海省坎布拉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进行了分类与定量评价研究。武红梅、武法东(2011)认为目前地质遗迹资源评价与地质遗迹资源开发评价有所混淆,地质遗迹资源评价仅仅是地质遗迹资源本身的评价,不应将地质遗迹资源的环境和开发条件列为评价因子;基于此,他们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以地质遗迹资源单体或类型为评价对象的评价模型,对河北迁安—迁西国家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资源进行了定量评价。黄喜峰等(2010)对金丝峡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景观资源及生物、人文等景观进行了分类,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评价模型,对公园地质遗迹及生物、人文等景观进行了定量评价。吴月等(2009)梳理了阿拉善沙漠地质公园腾格里园区的景观资源类型,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评价模型,对阿拉善沙漠地质公园腾格里园区旅游资源的地质遗迹资源、辅助类景观、地理环境条件、客源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等5 方面进行综合性定量评价。
(3)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
范文静(2014)对黄河石林地质景观的美学价值、科学价值、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价值进行了定性评价,利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构建了旅游资源评价体系,从资源价值和开发利用条件两方面对地质遗迹资源进行了定量评价。王铠铭等(2013)对北京延庆地质公园主要地质遗迹科学研究价值、美学价值、旅游开发价值进行了定性评价,采用层次分析和专家打分相结合的方法,选取体现地质遗迹特征较高层次的评价因子,构建评价模型,对地质遗迹景观资源进行了定量评价。肖景义等(2013)对青海贵德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的科研、科考、科普教育、美学、医疗、旅游开发利用价值进行了定性评价,并采用国土资源部《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技术要求和工作指南》地质遗迹(景观)评价体系,构建了改进后的菲什拜因-罗森伯格综合评价模型,对地质遗迹景观资源进行了定量评价。杨望暾等(2013)构建了由景观资源价值和景观环境条件两方面8 个评价指标构成的评价体系,对陕西耀州照金丹霞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景观进行了定量评价,并对景观的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进行了定性评价。李翠林、孙宝生(2011)对新疆奇台硅化木—恐龙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景观的科研、科普、科考、经济、美学价值及开发利用条件进行了定性评价,根据保继刚教授的旅游资源评价体系,采用德尔菲专家调查法,建立评价模型,对公园各园区地质遗迹景观资源进行了定量评价,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公园的整合开发。薛滨瑞等(2011)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定量评价体系,对陕西延川黄河蛇曲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资源进行了定量评价,并对其科学价值、美学价值、科普教育价值及旅游开发价值进行了定性评价。龚明权(2009)对黄河壶口瀑布国家地质公园的景观资源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从美、古、奇、名、特、用等方面进行了定性评价,又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评价模型,对景区的旅游资源特点及其开发进行了定量评价。余珍风、刘元鹏(2009)对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的自然性与稀有性、系统性和完整性特征及其科研、观赏、社会经济价值进行了定性评价,构建了评价模型,对地质公园分园区以及整体资源进行了定量评价。
(4)研究述评
通过对于地质景观资源的科学评价,可以清楚地认知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的数量、规模、质量、吸引力和开发条件、开发潜力等,有助于对地质遗迹资源保护、园区功能划分、旅游产品开发等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在地质公园的研究中,关于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的评价研究数量是最多的,其评价方法、体系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完善,逐步趋于成熟。总体来看,地质遗迹景观资源评价在以下三个方面需要加强和改进:
①进一步加强定量研究。从文献梳理可以看出,早期的地质遗迹资源评价多以定性评价为主,定性描述统计地质旅游资源的概况、类型及特征,定性评价地质遗迹资源的科学研究、科普教育、美学观赏、旅游开发等价值。20 世纪末以来,模糊数学评价法、层次分析法、问卷法、专家打分法等越来越多的定量分析方法,应用到地质遗迹资源的评价中,成为有效工具,推动了相关研究的深入(何小芊等,2015)。
②注重地质遗迹景观与其他景观资源相结合的整体景观资源评价。虽然地质遗迹景观资源是地质公园的特色,但其旅游开发需要地质遗迹景观与其他景观资源整合开发。事实上,对任何一个国家地质公园而言,对其旅游资源特征、类型和评价方面的研究最终都源于一个基本问题,即这个国家地质公园中的地质地貌遗迹连同其他旅游资源究竟对未来目标市场中的游客有无吸引力,有多大的吸引力(齐武福,2011)。所以地质遗迹资源与其他景观资源相结合的整体评价是必要而且具有现实意义的。
③考虑分园区的景观资源评价。在公园整体景观资源评价基础上,可以考虑分园区对景观资源评价,这样可以更好地把握不同园区景观资源禀赋状况。
1.3.2.2 地质公园环境评价研究综述
(1)地质公园生态环境问题研究
易平、方世明(2014)认为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矛盾是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他们基于此认识,建立了地质公园的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耦合评价体系,对二者之间的协调发展进行研究。其中地质公园的生态环境效益系统包括: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调节与改良土壤、保护植被和森林、维持生物多样性、平衡生态系统。对于生态效益的评价选取空气质量、噪声大小、水体质量、森林覆盖率、生物多样性指数、景观破碎度、自然灾害发生次数指标进行了评价。易平等(2014)认为目前地质公园的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关系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角度:一个角度是定性评价地质公园旅游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生态环境问题、成因及解决对策,另一个角度通过选取指标,构建评价体系,定量评价二者的关系。他们引用脱钩理论构建了地质公园的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二者关系的评价体系,并对嵩山世界地质公园进行了实证定量评价。刘超良等(2011)分析了郑州黄河国家地质公园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地质问题:黄河湿地受到破坏、黄河断流、堤岸崩塌或遭侵蚀,需采取生态恢复、湿地保护、滑坡治理、侵蚀治理等生态环境地质防止措施。李宁、吴秀敏(2009)对四川兴文世界地质公园环境管理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提出了共享价值观、发展战略、内部结构、开发技术、管理方式等环境管理对策。赵温霞等(2003)指出对于要建立的北京周口店地质遗迹公园,其周边因资源开采、运输等产生的水质和大气污染、山体爆破、植被毁坏、固体废弃物随处堆积等环境问题严重,是影响公园建立的很重要的因素之一。吕伟等(2003)对于帽天山澄江动物群古生物国家地质公园生态环境危机形成的原因行了分析,对于磷矿开采导致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亟须加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加强法制法规的执行管理力度等提出了改进措施和建议。
(2)地质公园生态服务功能研究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通过生态系统功能直接或间接得到的产品和服务,是生态系统及其生态发展过程中所形成与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和效用,是区域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素(Costanza 等,1997)。1970 年联合国大学发表的《人类对全球环境影响》的报告中,首次使用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概念,同时还列举了生态系统对人类的环境服务功能(SCEP,1970)。进入20 世纪90 年代,Costanza 等(1997)在Nature 上发表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的论文,Daily 等(2000 年)发表了关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的文章,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计划(MA,2003)启动和实施,这三项研究使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研究蓬勃发展,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推向了高潮。自此,专家学者们对各区域尺度、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进行了研究。如:Costanza 等(2014)评估了1997—2011 年因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全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等;Baskaran 等(2009)评估了新泽西农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Nahuelhaual 等(2007)对智利瓦尔迪维亚雨林生态系统服务的年价值进行了评估;Hein 等(2006)计算了荷兰Dewieden 湿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www.xing528.com)
20 世纪90 年代末,国外有关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概念及其价值理论、评估方法等开始被引入国内,引发了国内学者对生态服务价值的研究。欧阳志云等(1999)首先采用了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并对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6 种服务功能进行了初步评估。之后,一些专家学者从全国、区域、流域、具体的单体生态系统等各种空间尺度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研究。生态系统类型涉及森林、草地、海洋、河流、湖泊、湿地、城市、农田、荒漠等(张涛,2015),石垚等(2012)对近10 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任志远和刘焱序(2013)对西北地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研究;江波等(2011)对海河流域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评估;许妍等(2010)对太湖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评估研究。
近年来,也有学者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引入地质公园的研究中,以关注地质公园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高燕(2013)认为滨海地质公园生态系统具有复杂性、脆弱性等特点,分析了影响滨海地质公园生态环境的因素,将生态服务功能与地质公园建设相结合,构建了包含社会经济文化功能、支持服务、调节服务、供给服务四大功能20 项评价指标体系的滨海地质公园生态服务功能评价体系,探讨生态服务功能导向下的滨海地质公园开发与保护,并以海南省小海—东山岭滨海地质公园为实例进行了分析研究。彭和求(2011)采用费用支出法、市场价值法、TCM、VCM等方法,从直接使用价值(科学研究、文化教育、旅游)、间接使用价值(生态服务价值)、存在价值三方面对于张家界地质公园的经济价值进行了估算研究,其中对于张家界地质公园的生态服务功能,选取了水源涵养、保护土壤、固定CO2、营养循环、空气净化等指标进行了价值估算评价。
(3)研究述评
在全球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今天,地质公园的建立在恢复生态环境系统、保护我们唯一的生存之本——地球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目前对于地质公园生态环境问题、地质公园生态服务功能研究的文献数量有限,这与地质公园具有重要的生态环境保护功能是非常不符的,亟须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为了更好地发挥地质公园生态环境保护功能,从地质公园与区域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视角,需加强探讨由自然因素或人类活动导致的各种地质公园生态环境问题。生态服务功能评价是生态环境功能及价值评价的重要方法之一,将生态服务功能评价与地质公园建设相结合,构建评价体系,对于地质公园的生态服务功能进行评价,尤其是对具有重要生态地位的地质公园生态服务功能进行评价,能够科学地反映地质公园的环境功能、价值状况,对于地质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1.3.2.3 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研究综述
纵观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文献,可以将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研究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宏观或微观分析地质公园建设现状、问题基础上,提出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对策、建议
相关文献主要有:胡炜霞、吴成基(2007)宏观分析了我国国家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建议。王同文、田明中(2007)在综合分析评价我国地质公园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地质公园创新发展模式:综合协调发展模式、资源整合模式、科学研究模式、保护模式。马艳平等(2008)在分析我国地质公园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的建议。熊继红(2009)分析了我国地质公园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杨更、龚自仙(2013)在对我国地质公园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地质公园“保护、科普和旅游”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包括保护、科普、旅游大系统,地质景观保护、自然景观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人文景观保护,科研、科考、科普、客源市场开拓、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设施建设等项工程。孙亚莉(2006)对贵州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资源进行了评价,在分析公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对策。钱丽萍、赵士德(2006)从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的建设实际出发,探讨了基于地质遗迹保护和利用的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模式。
(2)地质公园的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相关文献主要有:许涛、牛明光(2009)认为生态旅游是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和战略选择,分析了地质公园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几个基本实现途径。花国红等(2009)在分析建立庐山地质公园意义的基础上,从强化管理、严格保护等方面提出了实现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策略。王淑华(2009)对嵩山世界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特征进行了评价,在分析地质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探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陈金华、秦耀辰(2008)从游客满意度的调查分析角度研究福建省泰宁世界地质公园的旅游可持续发展,通过调研,从实行体验营销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功能两方面提出了提升游客满意度的对策。王连勇(2007)分析探讨了重庆黔江小南海国家地质公园的旅游可持续发展。李娴等(2006)在对重庆武隆岩溶国家地质公园景观价值评价的基础上探讨了公园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林明太(2006)分析了福建省国家地质公园在法律法规、管理体制、运营机制等方面的宏观管理状况,以及在资源、环境、社区参与、科普教育、游客服务、营销、安全等方面的微观管理状况,构建了评价体系,对福建省国家地质公园的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探讨。
(3)与区域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理念下的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
张伟等(2011)认为地质公园在发展过程中更应引进区域系统意识,实现资源、经济、社会、环境的共赢局面,提出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更应注重区域系统关系。“一个中心”,是指以科研工作为中轴线,文化建园;“两个基本点”就是经济开发与环境保护俱进。董婷婷、张建平(2011)认为地质公园除了地质遗迹保护还有重要的地方经济发展功能,应在地质公园的发展与区域经济、区域旅游业协同发展的理念下探讨地质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理念,他们从树立低碳旅游新理念、构建以地质公园为主题的旅游产业体系两方面提出了福建宁德世界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乔晓红、齐童(2009)在秦皇岛柳江地质公园的研究中引入了PRED 的概念,P(people)代表地质公园参与主体,包括政府、开发商及当地居民、游客等;R(resource)表示地质遗迹资源;E(environment)指园区或其属地整体环境风貌,包括自然和人文环境;D(development)指地质公园系统内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4)研究述评
地质公园的建设和发展涉及地质遗迹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科普教育、旅游发展、地方经济、社区居民参与等多种要素,学者们从某一要素角度或从整体要素角度,对地质公园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但目前的研究以“现状、问题——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型居多,虽对于具体的地质公园的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对于促进研究深入、丰富地质公园理论体系贡献薄弱。今后地质公园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应在以下三个方面进一步加强:
①系统化。地质公园是一个要素众多的巨系统,对于其可持续发展我们要从系统论的角度分析和认知。比如黄松(2009)将地质公园系统集成为资源子系统、保护子系统、开发子系统、管理子系统,许涛、田明中(2010)将地质公园旅游系统分为市场系统、核心吸引力系统、旅游保障系统、旅游支持系统。从系统化的角度我们能够较为全面、系统地分析地质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②定量化。在经济社科等领域对可持续发展的定量化评价研究已较为普遍,但在地质公园研究中定量化评价研究明显不足。一般来说,定量化的可持续研究分析比较全面,而且较为客观、科学,有较强的说服力,同时也促进了研究的深入。比如林明太(2006)在全面分析福建省国家地质公园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的基础上,选取指标构建评价体系,对于福建省的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定量分析评价,分析比较全面,用数据来量化反映可持续发展状况。
③注重与区域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地质公园的发展与其所在区域的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是紧密相连的。地质公园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从旅游产品开发、科研科普、解说系统建设等内部要素考虑,也要从外部环境考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