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做出这种判定的呢?主要是大人们。
学校老师在日本教育制度支配下抱着这种观念,于是那些不合“标准”的孩子被判定为“废柴”,而这种判定渐渐变得理所当然。
遗憾的是,伤孩子越深,父母面临的工作就越多。
任何父母在孩子出生前只希望孩子“健康就好”。在孩子出生的瞬间,父母会珍惜和感激孩子的平安诞生。
然而,一年不到的时间内,期望就变了。
父母希望孩子能早些说话,窥见他们新出现的学习能力后,他们会想:“我的孩子会是天才吗?!”
刚开始意识到孩子的能力时,父母多少会有一些过于乐观的评价。
这个阶段,他们可以说是令人发笑的“糊涂父母”了。他们的评价虽有偏颇,但也是向积极的方面发展,孩子大概是幸福的。
但之后就出现问题了。孩子到了上学的年纪,父母会开始拿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做比较。
如果认识更加优秀的孩子,父母首先会遗憾“啊,我的孩子没什么了不起的”,然后又强制要求自己的孩子“必须更努力地学习”。
这对孩子来说是非常痛苦的。(www.xing528.com)
就如我前面所说,学习的目的是成长,并非与他人做比较,而是改善自己。
但是很多父母没有这样的想法。
他们的期望就是孩子取得全班第一的成绩。如果升学的话,偏差值(分数)越高越好。他们把孩子的学习看成是竞争。
如果孩子没有在竞争中取胜,家长会明显地表现出失望的情绪。
结果,他们无疑是给孩子种下了挫败感。
纵观学生时代,有几个人能一直保持“不管做什么都拿第一”的成绩呢?展望整个日本,这些人的数量也在100以下吧?而除他们之外,其他孩子都会产生“自卑感”。
也许你会意外:即使学历非常高的人,也会有自卑感。
考入偏差值高的大学的却觉得“没能考入东京大学”,考入东京大学的却觉得“没能考入法学部”,这样的人太多了。大家基本上多少都会抱有落差感和挫败感。
因为父母这样做,孩子本人也会与他人比较,他们在自身的成长中,判定自己为“废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