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是宁夏的母亲河,是卫宁平原和银川平原灌区发展的灌溉水源,宁夏古灌区引水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下面简要介绍黄河干流宁夏段下的主要引水渠系情况,各渠系的空间分布见图3.2-6所示。
图2.2-6 黄河干流宁夏段渠系分布图
3.2.3.1 卫宁灌区
卫宁灌区农业引水灌溉历史悠久,自汉代开始就引用黄河水进行灌溉,后经元、明、清三代的发展,引水能力不断增强,灌溉面积不断扩大新中国成立后1958年修建了跃进渠。灌区现有排水干沟6条,长147 km,排水能力59 m3/s,控制排水面积26.7万亩。灌区部分主要渠系介绍如下。
(1)美利渠 原名珍珠渠,其年代和宁夏秦渠、汉渠同期,是宁夏引黄灌溉史上的里程碑。美利渠灌区紧依腾格里沙漠,位于渠首北岸的沙坡头旅游风景区。
美利渠干渠分为两段,其中从沙坡头渠首至迎水桥分水闸为美利渠总干渠,从迎水桥分水闸至姚滩为美利渠支干渠。美利渠支干渠南段接一干渠,中段接二干渠、三干渠、北段接北干渠。
美利渠自沙坡头水利枢纽渠首引水后,向东北下行。沙坡头水利枢纽是国家西部大开发十大重点工程之一。它的建成变无坝引水为有坝引水,提高了灌溉保证率;同时枢纽电站每年可向电网提供6亿kW·h电量。沙坡头水利枢纽建设对于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夯实农业发展基础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2)七星渠 这条古老的渠道开凿于汉武帝时期(约公元前100年),距今已2100多年了,是宁夏平原七大引黄干渠之一。古有“威宁旧有七星渠,荒淤岁久,塍沟圮塞,加以山水自固原奔驰而下,汹涌澎湃,岁为渠患。膏沃之壤,化为荼芜”之云,历代屡有疏浚修治。
七星渠处于卫宁平原和中部干旱带的重要节点上,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环境造就了灌区物产丰饶,也为中部干旱带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贡献。七星渠延伸后,泉眼山跌水以上干渠水位抬高11.1 m,为发展扬黄灌溉创造了条件。
1996年,宁夏人民政府开始实施世界上最大的移民扶贫工程——宁夏扶贫扬黄灌溉一期工程,将七星渠、高干渠作为水源工程进行扩整,七星渠设计流量增加至61 m3/s,高干渠设计流量增加至46 m3/s,干渠(支干渠)长120.6 km,灌溉面积120.4万亩,先后建成红寺堡、固海扩灌灌区,分别于2003年、2005年全线通水。2008年,七星渠向中部干旱带供水3.60亿m3,占总供水量的50.2%,解决了中部干旱带百万亩农田灌溉和50万人、26万头牲畜的安全饮水问题,在宁夏中部干旱带孕育了又一个“塞北江南”和“移民新城”,为移民区人民脱贫致富、农业稳步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以及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固海扬水灌区 总设计引水流量28.5 m3/s,建有泵站24座,变电所22座,主变30台,总容量110 970 kW,安装机组160台(套),总装机容量100 675 kW,有干、支干渠23条,总长302 km,干、支干渠建筑物700多座,灌溉总面积67.3万亩。固海扬水灌区包括同心扬水工程(1975—1978年)和固海扬水工程(1978—1986年)。
3.2.3.2 青铜峡灌区(www.xing528.com)
黄河青铜峡水利枢纽自1967年建成蓄水后,结束了西干渠、唐徕渠、汉延渠、惠农渠、汉渠、东干渠七大干渠无坝引水的历史。经过四十多年的灌区改造,灌区现有河东、河西总干渠2条,西干渠、唐徕渠、汉延渠、惠农渠、秦渠、汉渠等主要自流引水的干渠、支干渠16条。青铜峡灌区现有骨干排水沟道24条,总长660.1 km,排水能力558.6 m3/s,控制排水面积628.7万亩,年排水量34.34亿m3,计入其他排水沟,年排水总量41.0亿m3。低洼湖沼地区(主要是银北地区)为解决排水问题,20世纪60年代兴建了大批电排站,现有电排站171处,总装机1.05万kW;70年代以来又发展了大面积的竖井排水,现有机井4 657眼。
青铜峡灌区已有2000多年历史(见宁夏古灌区),经历代整治,沿用至今,由于稻、麦生产丰盛,素有塞上江南之称。由青铜峡水利枢纽(混凝土重力坝,高42 m,设计总库容7.35亿m3,1960年修建)引水,地处宁夏黄河冲积平原上的大型灌区,地势南高北低,黄河贯穿其中,水源充沛,土壤肥沃,日照充分,适于发展农业灌溉。
青铜峡灌区分河东、河西两大系统。河西总干渠从坝下引水,下分西干、唐徕、惠农、汉延四大干渠;河东灌区分高、低干渠,高干渠由坝上引水,低干渠由坝下引水,下接秦、汉渠。总干渠和分干渠总长度1 048 km。灌区设计灌溉面积为38.8万hm2。灌区农作物以水稻、小麦为主,兼种胡麻、甜菜等,为中国西北地区重要产粮区,被誉为“塞外江南”。
灌区内还建成自流排水的干、支沟长600 km,加上电力排水站173处和排灌结合的机井6 000眼,有效地控制了地下水位升高与土地盐碱化的发展。1985年灌区粮食播种面积300万亩,平均年产300 kg/亩以上。林、牧、副、渔业也有很大的发展。灌区部分主要渠系介绍如下。
(1)河西干渠 是黄河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河西灌区新建的一条地理位置最高的干渠。干渠银川市中心区段的设计水位比市区内唐徕渠西门桥大水位高出12.36 m。干渠自青铜峡河西总干渠引水,沿贺兰山东麓,由南向北横贯青(铜峡)、永(宁)、银(川)、贺(兰)平(罗)五县、市,全长112.7 km,干渠最大限控引进流量60 m3/s。灌区内包括9个国有农场,16个乡镇,40多万人口,2005年申报灌溉面积52.12万亩,实际灌溉面积约65万亩。干渠现有主要渠道建筑物238座,其中,直开口106座,最大引水量129.5 m3/s;扬水站55座,最大引水量52.6 m3/s;节制闸6座;桥梁55座,穿渠排水涵洞2座、输浆廊道1座。西干渠的建成和发展,彻底改变了贺兰山东麓的荒凉面貌,改善了周边生态环境和防洪状况,灌区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兴旺发达的景象,西干渠也成了贺兰山沿线农业经济的一条生命线。
(2)唐徕渠 俗称唐渠,是宁夏引黄灌区古老的干渠之一,建于唐武则天年间,后经各代整修,渠口开在青铜峡旁,经青铜峡、永宁、银川、贺兰等县向北流去,到平罗县终止,全长322 km,有大小渠道五百多条,灌田90万亩,居银川平原十四条大渠之首。唐徕渠流经银川市市区13 km。现由距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近8 km处的河西总干渠的正闸引水。渠身从南向北,经永宁县、银川市、贺兰县至八一桥进入平罗县,经姚伏、城关两个镇后绕经平罗县县城,过人民闸在高庄乡惠威村穿古长城,于高庄乡幸福村境内入第三排水沟,全长314 km,其中干渠长154.6 km。
唐徕渠最大引水流量为160 m3/s,年引水量达13.7亿m3(夏秋灌为11.8亿m3,冬灌为1.9亿m3),灌溉着青铜峡、永宁、银川、贺兰、平罗、石嘴山6个县市的30个农村乡镇,225个村的农田。整个唐徕渠系控制灌溉面积约为2 000 km2,实灌溉面积120多万亩。
(3)惠农渠 建于清代雍正七年,即公元172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三次大规模的扩建,渠道现状定形于20世纪70年代末,是宁夏青铜峡河西灌区相对部位最低、渠线最长的一条干渠,由青铜峡河西总干渠原唐三闸引水,傍黄河西岸略平行,流经青铜峡、永宁、银川、贺兰、平罗、惠农六市县至惠农区尾闸镇,尾水泄入第五排水沟,是宁夏平原引黄灌溉主要渠道之一。
惠农渠灌区控制总面积193.5万亩,担负灌区所辖33个乡(镇),168个行政村,17个农、林、牧、渔场的110万亩农田灌溉及其他工业用水。渠道总长229 km,其中惠渠长139 km,支干渠三条长90 km,干渠比降约在1/8000,原设计引水流量135 m3/s,设计灌溉面积130万亩,现有各类建筑物699座,其中各类水闸42座,涵洞26座,渡槽4座,支斗渠闸525座,交通桥102座。
渠道进水闸位于青铜峡叶盛镇龙门桥村,最大引水流量99 m3/s。灌区光热充分,灌溉水源丰富稳定,地势较低,地下水位高,灌溉期间地下水埋深在100 cm以下者占灌区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土壤次生盐渍化面积大,灌区上游地下水埋藏较深排水条件较好,是灌区的高产田。
灌区多年平均降雨量289 mm,年平均蒸发量2 000 mm,年日照时数3 000 h,无霜期180 d,因得引黄灌溉之利,灌溉面积的80%是粮油作物,主要农作物有春小麦、水稻、高粱、玉米、胡麻、蔬菜及经果林等。水稻种植比例20%,全年灌溉引水天数176 d,年均引水量11亿m3,粮食产量突破3.5亿kg,灌区初步实现了园田化,沟、渠、井、站结合,排灌结合的规模,是一个正在发展的灌区。
(4)汉延渠 是宁夏黄河青铜峡河西灌区最古老的一条干渠,开凿于公元前110—101年,历史悠久,闻名塞上。干渠全长88.6 km,最大引水量为80 m3/s,年供水量5.3亿m3,担负着青铜峡市、永宁县、银川市兴庆区和贺兰县域内共54万亩农田的灌溉供水任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