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之所以开展会计教育,根本目的是向社会提供具备财务服务、财务管理、财务加工等多项实践技能的专业化财会类人员。现阶段,几乎所有的高等院校都开设了财会类专业,然而由于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质量、办学条件等因素的差异,最终的教学成果也有所差别,不过综合来看,现阶段的会计人才培养现状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财会类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现阶段,几乎所有的高等院校在进行财会类专业课程设置的过程中,都充分参考了会计类实际岗位的工作过程,立足岗位分析、工作任务、行业情况分析等因素,做出关于课程设计和学习情境的设置,由此形成了整体化的课程体系。整个课程体系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公共基础课和公共选修课,第二部分是专业实习类课程。借助公共基础课以及公共选修课,学生可以提升会计类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品质,最终成为一个合格的“会计人”。而专业实习类课程就是帮助学生在职业情境下,在学习各类财务软件、财务管理的过程中,能够掌握财务报表分析、成本核算、会计实务、纳税实务等多项技能,这是学生日后走向职业岗位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详细的课程设置如表3-1所示。
表3-1 高等院校会计课程设置分类
由上面可知,现阶段我国高等院校培养会计专业人才的一大亮点就是岗课结合,具体表现为:第一,岗位和具体课程之间的对接。从岗位需要和会计人员从业能力出发,设置有针对性的课程;第二,从会计职业资格证书的需求点出发,在课程中融入考证的相应知识;第三,将学生的专业基础技能和岗位需求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会计能力。
(二)专业实践教学现状(www.xing528.com)
区别于其他课程,会计类专业培养的是一个高素质的综合性会计人才,而且专业实践环节必不可少。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企业的发展,基础的会计技能人才必然向着财务管理人才的方向迈进,这就决定了高等院校在进行专业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要分步骤分层次地进行训练。首先,对于学生专业基础技能的培训,涵盖了计算技术、纳税技术、基本会计技能训练等基础性的知识。其次,会计职业技能方面的训练,包括模拟实训、毕业实习练习等,如会计账务的处理方法、纳税实务。在此阶段融入了当代大数据和智能化的会计处理系统,综合性地培养学生的会计信息化处理技能,借助这种阶梯状的会计实训课程,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和现代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在理论和动手操作技能上的双丰收。再次,校企实践。现在大多数高等院校都和校外的诸多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对于财务专业来说,可以和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以及普通企业之间开展会计合作培训工作,让学生深入岗位情境中,不仅能提高其专业知识和对岗位工作的实际认知,也能为企业增效,这是一个互利共赢的过程。
(三)师资队伍建设现状
会计专业本身要求的是理论和实践二者相结合,这就决定了对其高等院校会计专业的师资力量有着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如必须具备注册会计师职业资格证书、高级会计师证书等。现阶段,大部分高等院校均建立了“双师双能型”教学教师队伍,而且该比例也在持续增长,同时硕士以上的教师数量有所攀升。不过,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大数据、智能化不断在各行各业中深化改革,当代高等院校的教师必须紧跟时代潮流,从自我入手,培养良好的学习能力,加速掌握新型的信息化处理技术,更好地践行教书育人的职责。
一直以来,我国都遵循着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教育行业也不例外。之所以会对人才加以培养,其根本目的是为社会提供符合其需要的人力资源,这也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社会需要为我国的高等院校提供更多的成长动力。我国的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经历了一系列的改良,如在1990年之前,由于社会经济水平、教育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人才培养方式依然是较为传统的,很难做到精细化培养。而从1990年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升,高等院校的教育培训工作有了更强的可执行性,而且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加入了多元化的教育培训方式,教学模式更加丰富,更加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这种改变是社会的发展步伐在教育领域的彰显。可以说,1990年以后我国高等院校迈向了全新的发展阶段,而且以十年为一调整期,处于不断的动态优化过程中。举例来说,现阶段的枣庄科技职业学院的会计专业,除了有传统的教师授课和毕业实习以外,还借助网络化教学平台,如直播视频、师生互动以及会计软件、模拟沙盘、会计电算化、校企合作等多元化的培养方式,有目标性、有指向性地培育社会和企业需要的全科技能会计人才。
虽然历经了几十年的教育变革,我国高等院校在会计教育领域实现了长足的发展,迈向了崭新的阶段,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其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也是将来我国高等院校进行会计教育改革的目标和方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